月光光,鰻荒慌-消失的鰻魚王國(1)鰻苗貴如黃金,上百億養鰻產值陷入危機

編按:鰻魚曾為台灣帶來上百億外匯收入,但因環境變遷,加上中、台、日三國養殖政策之不同,前途亮起紅燈。獨立記者魚凱以此為題,製作專題探討,本文為系列之(1)介紹鰻魚與台灣養殖基本資訊,系列(2)將切入養鰻的世界競爭,來看美中日台的鰻魚戰爭,以及台灣又該如何應對。

餐桌上的高貴魚種─日本鰻鰻魚

在談鰻魚之前,先對鰻魚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全世界共有19種鰻魚,其中兩種分布於大西洋,分別是歐洲鰻(Anguilla anguilla)及美洲鰻(A. rostrata);其餘17種分布於印度-太平洋一帶。19種之中,台灣發現的有4種,除了目前因數量稀少而價格高漲的日本鰻(A. japonica)外,還有鱸鰻(A. marmorata)、雙色鰻(A. bicolor pacifica)及呂宋鰻(A. luzonensis)(又名黃氏鰻 A. hungi)。數量上日本鰻和鱸鰻佔大部分,雙色鰻與呂宋鰻則較少見。 而本文以下談論的,為日本鰻魚市場之主要鰻種-日本鰻。

食用鰻魚等級 魚種 口感與價格
第一級 日本鰻、歐洲鰻 日本鰻價格最高,含脂肪量25-30%,口感最佳,歐鰻價格約日本鰻8成。
第二級 美洲鰻、雙色鰻 含脂肪量小於20%,一級鰻之替代品,價格約日本鰻5成。
第三級 鱸鰻 含脂肪量約14-15%,主要為華人市場,料理與藥燉為主,肉質較無彈性。

鰻魚的神秘身世

過去,大家對餐桌上的鰻魚料理十分熟悉,但是,沒有人知道鰻魚從哪裡來。一直到1992年,日本東京大學的塚本勝巳(Katsumi Tsukamoto)教授,經過鰻魚耳石年齡及黑潮流速的判斷,推測日本鰻的產卵地是遠在太平洋鄰近關島的馬里亞納群島,2011年並在此區域採集到鰻魚卵,更加強證實了產卵場的存在。

在馬里亞納海脊西側海域孵化的仔魚(柳葉鰻),順著北赤道洋流往西漂送,在菲律賓海域後進入黑潮流域,繼續往北漂送至台灣、日本、中國、韓國的沿海(此期間約為半年)。仔魚抵達出海口時,身體會開始生成黑色素,即為漁民口中的「鰻線」。鰻線抵達台灣河口會先停留一段時間,靜待水溫轉冷的時候,開始沿河口上溯,時間約是農曆冬至左右。此時也是東北季風及寒流來臨的季節,漁民腳泡在冰冷海水,脖子圍著領巾,頭戴高功率的頭燈,手持極細網目的三角網,在寒風冷冽中搜尋海水中透明、只有頭髮般粗的鰻苗。

幸運逃過重重網具關卡的鰻苗,會繼續上溯到河川的中上游,成長為黃鰻。黃鰻經過4~8年的成長後,再經歷一次的變態,身體轉為銀灰色,性腺開始成熟,成為準備降海產卵的銀鰻。降海之後的銀鰻,不再進食,回到出生地,將身體所有累積的能量一次釋放(產卵),延續下一代的生命。

台灣主要鰻種的苗浸泡標本,由右到左:日本鰻、雙色鰻、鱸鰻(韓玉山老師實驗室)

跟黃金一樣貴的魚苗

幾年前,鰻苗1尾10元,一個晚上撈個上百尾,便可換來數千元的收入,因此漁民甘冒著寒風,為的就是在冬至過後這段時間,為自家賺一點年終獎金。但隨著鰻苗數量急遽下降,鰻苗的價格成指數成長,今(2012)年的平均價達到180元/尾。以每公斤6000尾來換算,一公斤的鰻苗要價108萬,接近黃金的市價。

即使價格如此驚人,但因為捕撈量嚴重不足,苗戶的收入還是下降,曾經從事鰻苗收購的桃園葉先生表示,「4〜5年前還很好,一次可以抓個幾百條,但最近2年,不知道是不是工業污染很嚴重的關係,每次出去只剩個位數,所以已經很少人在抓了。」

image0048c1ed11197948ba5ffbe7defb8141f5b

鰻線非常小,不易撈捕,因數量稀少越來越貴,過去一尾5毛錢的鰻苗,因為數量稀少,身價翻了400倍。

曾風光一時的鰻魚養殖,面臨中國嚴苛競爭

鰻苗數量驟減,以及購苗成本的提高,讓許多的養殖戶卻步,開始轉型其它入門較容易的淡水魚種(如:虱目魚、鱸魚、吳郭魚)。曾經為台灣帶來上百億外匯收入的鰻魚產業,正吹起熄燈號。在談目前的問題之前,先回顧過去鰻魚產業風光的時期。

從父執輩開始,家裡就從事鰻魚養殖,歷經鰻魚業的風光及黯淡時期,目前仍以鰻魚養殖為主要事業的蔡建宗表示:「台灣的鰻魚養殖是民國60年左右自日本引進。當時日本發現台灣的氣侯十分適合養鰻,河川中的鰻魚資源也相當豐富,於是自宜蘭引進後,陸續傳至鹿港、雲林、嘉義、屏東等地,在民國66〜67年時達到第一波的養殖熱潮。」

但後來因為用藥、外來病害的累積,加上飼料成分的改變,鰻魚養殖逐漸衰退,直到飼養觀念轉變,開始注重鰻魚的自然代謝情況,鰻魚養殖才又逐漸好轉。據鰻魚基金會統計,在民國80〜82年,達到出口量的最高峰,當時每年生產量達到58,000噸,佔整個日本市場的55%左右,每年為台灣帶來上百億的外匯。最興盛時,全台曾經有一千多戶從事鰻魚養殖,另提供包含鰻苗捕撈、中盤、加工、包裝、運送等工作機會,鰻魚產業估計養活了台灣數千個家庭。

之後幾年,鰻魚業每年還是穩定貢獻70億以上的外匯,直到千禧年後(民國89年),因為鰻魚養殖技術逐漸移轉至中國,以及歐洲鰻進入亞洲市場的關係,台灣鰻魚業面臨了新的挑戰。歐洲鰻屬於溫帶鰻,在台灣因為水溫過高不易飼養。相對的,中國卻因有政府資補助興建的恆溫控制室內養殖池,能夠成功養殖歐洲鰻。再加上中國沿海河口幅員遼闊,鰻苗資源充足,台灣鰻業在日本的市場逐漸被中國取代。(系列待續)

image006

見證養鰻業在父執輩時的興起,親身參與二十幾年間,整個產業的興衰起落,屬於養鰻業第1.5代的蔡建宗說:「光復後政府大力鼓吹漁業養殖,但後來因為水資源問題、將地層下陷歸咎於沿海養殖。但想想,如果不是工業把表面水都用完了,我們需要去抽地下水嗎?而且,現在的鰻魚衛生標準那麼高,大家是不是應該要對這個產業更有信心?」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