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1027億的代價!休耕補貼已成阻礙青年從農的絆腳石

文/盧訓(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所長)、劉志偉(世新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當台灣社會為了軍公教人員退休福利而沸沸揚揚之際,殊不知政府近幾年用於休耕補貼的支出高達近100億。領取休耕補貼的地主中,58%根本不是農民。我們辛苦納稅,無異送上白花花的銀子讓一群地主維繫他們的農地資產利益。

此外,休耕補貼不僅不符合公平正義,對農業發展毫無幫助。更重要的是,它嚴重阻礙青年從農的意願,導致台灣農業愈加衰敗。

自1997年起,政府為因應加入WTO所造成的衝擊,乾脆祭出休耕補貼政策。而1997至2010年用於休耕補貼的金額共1,027.77億元!此種尚未開戰,自己就先舉白旗的作法,完全扼殺台灣農業轉型的可能。

農地休耕獲得補貼,農地不但未盡其利,同時也就直接墊高農地的租金價格。除非租金收益大幅超過補貼金額,否則地主和老農寧願休耕,也不願出租給其他有心從事農業生產的青年。而自休耕補貼政策出現後,許多地主、投資客更將花東與中南部的農地當作投資標的,在低利率政策的保護傘下,利用休耕補助繳納低廉的貸款利息。

自休耕補助措施出現後,有心從農的年輕人,若非自家就有塊田地可讓他耕種,不然一般非農家出身的青年很難在農村租到農地。即使租到,租金價格也不斐,完全不符合成本效益。

儘管農政單位過去曾辦理農業漂鳥營,現今亦設立農民學院,希望引領年輕心血投入農業行列。但現實狀況卻顯示,大多數的「非農子弟」卻卡在農地問題,不得其門而入。而某些已務農、且具有企業經營理念的青年農民試圖擺脫傳統小農耕作的束縛、朝向規模化經營時,同樣也租不到價格合理的農地。

現今台灣農地的使用分配情況已呈現極為扭曲的狀態:一方面到處是休耕農地,農地所有權人快樂領取休耕補貼;另一方面則有一群青年人則因租不到農地而苦惱,但他們卻必須支付稅金供養休耕地地主。

與此同時,除每年用於休耕補貼的100億以外,農政單位每年尚須支付500億的老農津貼,這些補貼已完全擠壓農業研究、農業發展與農業推廣經費的空間。台灣農業不僅缺乏年輕新血的加入,農業競爭力更因此弱化!

重新檢討休耕補助、思考休耕農地活化的方向,已刻不容緩。若能將休耕農地的使用權釋出給青年農民,無論用來種植雜糧,或利用中南部的陽光,搭建太陽能溫室,種植高經濟價值的蔬菜、水果,甚至進行有機栽培,所能產生的經濟效益都遠高於休耕。更重要的是,台灣農業也才可能出現發展轉型、提高競爭力的契機。

推薦閱讀

不當休耕補貼,讓熱血務農青年成為崩世代憤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