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別當好米殺手

自從搬到台東以來,常有機會吃到不同品種的米,譬如說宜蘭常見的秈稻、花蓮多種台梗十六號,以及花東縱谷地區米粒飽滿的高雄145和口感濡糯的高雄139。除了市面常見的品種,也嘗試過自然農法農友自行育種的米,如自家的默默米、嘉義的紅米、鹿野的感恩米。然而,米的品種百百款,各有千秋,但要米飯好吃的原則只有一種-充分讓澱粉糊化(又稱為α化)。

為什麼要讓米中所含的澱粉質糊化呢?經過糊化的澱粉,分子結構改變,從束狀變成網狀,更利於澱粉酶作用,讓腸胃更好消化吸收。此外,網狀澱粉可以抓取6倍的含水量並且產生黏性,米飯的口感也因此變得更好了。

為了要讓米充分糊化,有幾個原則不可不掌握

  1. 前置作業:洗米

淘米時動作要輕柔,迅速洗去米中的雜質和異味後,趕快倒掉洗米水,因為水洗的過程會讓水溶性的營養成分流失,所以洗米越快越好。

  1. 浸米

煮飯的水加多加少是門學問,水加太少,米心沒熟透;水加多了,米飯又太糊,唯有水量加得剛剛好,才能煮出軟硬適中又彈黏的口感。新米的水分含量多,建議加等量的水(一杯米對一杯水),或是多個10%的水。舊米的水分含量少,水量大概要加到120%~140%的水量。

加完水後要讓米粒充分浸泡,使得澱粉在加熱的過程容易糊化。若浸泡的時間不夠久,米粒外層先糊化,而內層水又進不去,煮起來的米心偏硬,而外層又太濕糊,沒有彈黏的口感。泡米的時間夏天大約半個小時,冬天則要超過一個小時,而糙米最好浸泡12小時以上。

  1. 加熱

米飯開始加熱後,澱粉大約在60-75℃間開始糊化(這和65℃湯種麵包的原理相同)。煮飯時一開始最好大火,讓整體溫度快速上升,免得上下層受熱不均勻,不過用電子鍋和電鍋煮飯基本上不用顧慮這個問題。針對澱粉質含量高的米,如高雄139,某位現居池上的法式料理主廚建議,外鍋水量加到1.2杯,讓米飯充分受熱糊化。

  1. 悶熟

煮完飯之後千萬別急著開電鍋,耐心等待10~15分鐘後,鍋內的餘溫會讓米飯吸入殘餘的濕氣,如此一來米飯才會鬆軟可口。

  1. 攪拌

打開鍋蓋後,用飯匙將上下層的米飯拌勻,同時讓多餘的水蒸氣揮發。打鬆後的米飯口感更佳,香氣也會充分散發出來。


如果不懂得煮飯的方法,冠軍米也會變成最後一名。從米變成飯,小小一步,大大功夫。為了手中珍貴的米,請大家好好煮飯

參考資料:台南高農網站-米食加工農糧署糧食產業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