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回自己的冰箱,農民上凱道爭糧食主權

近日傳出中國830項農產品即將叩關,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卻表示「沒有說會開放,也沒有說一定不開放」,模糊的態度讓農民團體質疑,政府屈就國際壓力犧牲本土農業,昨天台灣農村陣線、捍衛農鄉聯盟等十多個團體,號召700多人到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親手用秧苗排出Farmer 1st,宣誓捍衛台灣農民的決心,還結合國際農民運動組織「農民之路」(La Via Campesina)舉辦五場糧食主權論壇,希望總統可以多傾聽人民的心聲。

沒有農業就沒有文化

想像一下,當你肚子餓的時候,發現餐桌上沒有食物,轉身想要從冰箱拿東西出來煮,卻發現房東把冰箱上鎖了,接下來你該怎麼辦?或許很多人會回答,那就去外面買吧,但可能有一天,你我都會面臨有錢也買不到東西的窘境。

這樣的場景並非天方夜譚,而且正悄悄發生在你我身邊,毫無自主性的房客就是台灣,而掌控冰箱的房東則是美國、中國,或是任何一個台灣倚賴的糧食進口國。

「失去糧食自主權,等於是失去自己的餐桌、自己的冰箱。」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說,糧食自主權就是民眾可以自由選擇要吃什麼東西、從哪些地方取得,生產者也能自由決定要種什麼、用什麼方式種,而且能自主平等使用水、土壤、種子,消費者和生產者透過合理的交換,共同建立一個永續發展、共存共榮的社會。

糧食主權不只代表人們有權利依照自由意志交換自己所需的東西,其實更是一種農村文化的保存。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陳吉仲本身也是農家子弟,他說台灣長期以來都是小農制度,這些小農生產多元化的作物,餵飽一代又一代台灣人,也建構出各式各樣的農村文化,拋棄農業主權就是拋棄農業,沒有農業就沒有台灣文化。

應邀表演的美濃客家歌手林生祥更感性地說:「我們的農田不只生產作物,也生產文學與音樂。在場的你們都是種樹者。」

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左)認為失去糧食主權等於失去自己的冰箱

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左)認為失去糧食主權等於失去自己的冰箱。

過度依賴進口,台灣被掐著咽喉

然而在各國越來越重視糧食主權的同時,台灣卻大量仰賴進口,糧食自給率只有34%,長期研究台灣糧食安全的清大榮譽退休教授彭明輝表示,為了因應越來越稀少的石油產量,美國把一大部份玉米挪去作玉米酒精,預估到2015年美國人自己就會不夠吃,而台灣每年要從美國進口300萬噸玉米,一旦糧價上漲台灣逃都逃不掉,他語重心長地說:「這不是很久以後的事,而是最近三年就會發生。」

遠慮還沒來,近憂卻已經報到,最近中國不斷要求開放限制清單的農產品進口台灣,農政官員雖然口頭上說有評估,絕對以農民最大利益為優先,但面對提問時卻閃爍其詞,不肯表達立場,也沒有詳細的配套措施,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憤怒地說,政府和中國簽訂ECFA時一直承諾不會開放中國830項農產品進口,眼看就要跳票,但是中國農產品的農藥使用標準比台灣寬鬆很多,難保沒有健康疑慮。

陳吉仲則認為,在自由貿易體系下,政府必須建立更完善的生產履歷和標示制度,讓消費者有選擇的權力,但目前卻看不到政府具體的配套措施,他舉例,目前台灣每年從中國進口五千噸茶葉,自產不過一千噸,但很多不肖商人卻將中國貨魚目混珠當成台灣貨賣,空有立法卻沒有取締。他揚言,在配套措施沒有完備的情況下開放中國830項農產品進口,他將會串聯台大、中興、嘉義大學、屏東科技大學等農業科系,和農民一起上街頭。

大人小孩都趕來聲援這場論壇。農民集結凱道,用秧苗排出Farmer 1st,希望政府能將農業放在第一位3

(左)大人小孩都趕來聲援這場論壇。農民集結凱道,(右)用秧苗排出Farmer 1st,希望政府能將農業放在第一位

透過國際交流看見背後的結構問題

不管是中國農產品進口,或是長期依賴美國雜糧,都一再突顯出台灣在全球自由貿易體系下的困境。蔡培慧認為,資本主義以及新自由主義讓財團可以藉由資金的流動,大肆在全球圈地,逼得小農無法生存,國內源源不絕的土地徵收、工業搶水就是最好的例子,但台灣長期以來欠缺這種議題的討論,這也是昨天邀請國際農民團體「農民之路」跟大家開講的原因。

論壇一共分為五場,探討土地掠奪與抵抗、基改作物與種源保存、自由貿易與農業、生態農業以及氣候、能源與農耕。曾經參與多次抗爭活動的捍衛農鄉聯盟會長劉慶昌,滔滔不絕講起大財團是如何到各個國家圈地,再從國外購買二氧化碳排放額度,不認識他的人還以為他是研究碳交易的國際專家呢。

「我之前根本也不知道什麼碳交易,是聽到農民之路的人分享才發現原來這個問題全世界都有。」劉慶昌很坦白地說,以前只覺得很生氣,為什麼台灣很多工業區可以霸佔好農地,然後又向國外買碳額度,錢都給外國人賺走,我們好的土地都犧牲掉,後來才知道原來那些賣碳額度給台灣的國家,很多也都是圈自己本國農民的地,全部夷平再種樹木。

這個發現讓他明白,原來台灣的圈地或是政策,都可能影響到千里之外的其他國家,在自由貿易體系下,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置身事外,所以大家才更要團結起來,抵抗不公不義的大財團。

徐世榮指出,這些反對全球化或新自由主義的論述早已是國際主流,但台灣脫離國際社會太久,邀請農民之路來台就是希望能帶給國內一些新的觀點。

蔡培慧則認為,以前農民可能只關心東西賣不賣得出去、價格好不好,但透過國際團體的分享,農民得以放大視野,看見整個結構性問題。而且這些農民雖然來自不同國家,但共通的語言就是農作物,蔡培慧舉例,有些東南亞農民會說我的番茄種得怎麼樣啊,台灣農民就會說,對對對我的也是這樣,「透過這種農民語言,比演講或單方面傳遞訊息更能打動人心。」

與其說昨天的論壇是一場抗議,倒不如說是為了抗議而舉辦的前哨戰,在農民彼此交流的過程中,不但建立起扎實又綿密的論述,同時也透過訴說來集體療傷、堅定彼此意志。

晚會最後,農民們拿起稻梗,憤怒地丟向總統府,不管中國農產品有沒有要進口,美國含瘦肉精豬會不會開放,這群農民要讓大家知道,政府如果一意孤行,他們絕對會站上街頭,保護得來不易的家園和土地、自由和生存。

農民之路來台灣交流,帶來許多國際上的觀點1

農民之路來台灣交流,帶來許多國際上的觀點

捍衛農鄉聯盟會長劉慶昌(右)經過和國際團體「農民之路」的交流後,才發現原來每個國家的圈地政策,都可能影響到千里之外的另一個國家。

捍衛農鄉聯盟會長劉慶昌(右)經過和國際團體「農民之路」的交流後,才發現原來每個國家的圈地政策,都可能影響到千里之外的另一個國家。

憤怒的秧苗散落在總統府前,如果政府不傾聽農民心聲,民間團體不排除發動更大波的抗議活動。2

憤怒的秧苗散落在總統府前,如果政府不傾聽農民心聲,民間團體不排除發動更大波的抗議活動。

延伸閱讀:

(1)聚首論壇 直面新自由主義  凱達格蘭 成「農民之路」。文/苦勞網 孫窮理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