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海岸線變遷 消失的蚵苗產業

【記者葉韋均、王柏原/雲林台西報導】

編按:「中正E報」是中正大學傳播系的學生實習媒體,也是國內第一個以網路多媒體新聞平台型態運作的學生實習媒體。這篇報導為中正E報記者進行的在地深入探查,除影音版本,也有完整文字紀錄。

───────────────────────────────────────────────────

雲林縣台西鄉的養殖蚵業受工業開發影響,環境變遷導致養殖環境不如以往,所產出的牡蠣品質不再肥美;天然附苗場也因環境不同改變,導致牡蠣產量減少。行政院農委會水產實驗所發展人工蚵苗技術,但技術尚為成熟,且人工蚵苗成本偏高,一般漁民仍無法接受。未來蚵業將如何發展,漁民指望找到新天然蚵場,延續此傳統產業。

YouTube video

片長:6分28秒

傳統產蚵產業 面臨生存危機

蚵仔煎一直是台灣夜市高人氣的平民小吃,但是你知道嗎?在養殖環境改變下,未來蚵仔煎可能不再平民,而會讓你點不下手,改選其他替代品。

全台沿海養殖蚵業主要以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台南縣及澎湖縣五縣為主,而雲林縣台西鄉五港村為其中重要產蚵鄉鎮之一,但因近年沿海海岸線持續倒退,生態環境改變,使得產量減少,這項傳統產業正面臨消失的危機。

雲林縣台西鄉五港村當地漁民林對表示,以前我們這邊的土,土質都很好,但當工業區來後,我們這邊的土質都變黑土,很差。

雲林縣淺海養殖協會理事長林進郎表示,六輕那邊以前是一個很豐富的漁場,一些長輩跟我們聊的話就說,他們夫妻兩個只要說,明天要繳會款,差一兩萬塊的話,他們夫妻晚上出去,駕著竹筏出去,會款的話就有啦,所以當時漁業資源的話,是非常豐沛的。

工業區抽砂造陸 養殖環境遭改變

位於台西鄉北端的麥寮工業區,以及之後的新興工業區,皆以抽砂造陸的方式建造,抽沙造陸不僅阻斷了下游沙源,更形成突堤效應,改變工業區南方的養蚵環境。

雲林縣環保聯盟理事長暨環球科技大學環境資源管理系助理教授張子見表示,離島工業區完成之後呢,台灣最大的一個離岸沙洲外傘頂洲啦,它本來是屬於雲林縣的,它現在已經跑到嘉義去了,而且它面積大概縮小了四分之三,最主要就是它的沙源都消失了補充不足,所以整體來講啦,整個雲林海岸從台西、四湖、口湖一直到嘉義沿海呢,它都呈現一個侵蝕的一個狀態,那這個對於整個沿岸的養蚵產業來講,影響非常大。

外傘頂洲縮小 難以提供蚵場屏障

沙源短缺影響外傘頂洲面積減少,造成無法為內海阻隔外浪拍打,影響內海天然蚵場改變。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實驗所海水繁殖研究中心台西試驗場副研究員戴仁祥表示,一般的話,漁民認為這個新生地、這些工廠蓋的話,就是會影響它的水質,另外,它天然附苗區的一個位置會受到水流的影響,就是會改變,所以他們有時候在傳統的附苗區,它就不太容易附到他們所要所理想的一個苗,或許他可能要找新的地方,所以就對他們的附苗的生產,會有不好的那個結果。

全台蚵苗重鎮 產量牽動市場

五港村不同於一般產蚵販賣,這裡產的是蚵苗,也就是幼稚園的牡蠣,在販賣給東石、台南等地,再將牠們養到成蚵後販賣。

雲林區漁會推廣課課長蔡文東表示,像台西這一個區塊,是育苗比較多,育苗就是固定式的,就是垂下平掛的,這個是台西這一方面,就是育苗,差不多供應全國的那個蚵苗,差不多八成以上啦。

雲林縣環保聯盟理事長暨環球科技大學環境資源管理系助理教授張子見表示:

「沙源其實它只是一個表面的它造就這個棲息的環境,那更重要的就是這些牡蠣它要有營養源,這些營養源就是它從河川,它就像一個大地的臍帶,它從內陸攜帶了非常多的營養源,那這些營養源呢,它就是讓這個蚵的,特別是幼苗,牠是浮游生物的一個狀態,這些浮游生物牠需要這些營養源,牠才有辦法去生長、茁壯。」

人工蚵苗串 突圍環境衝擊

由於天然附苗場的位置改變,及原有營養源供給減少,導致牡蠣不易成長,熟成時間拉長,影響當地漁民生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實驗所海水繁殖研究中心台西試驗場也研發出人工蚵苗,嘗試為蚵農帶來解決方式。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實驗所海水繁殖研究中心台西試驗場副研究員戴仁祥表示:

「天然苗喔,牠是有季節性,牠就是說在八月份到十一月、十二月份的時候,牠才有生產,所以牠有時候,在某一個季節牠產量增加很多的時候,就會造成價格的產銷不平衡,人工苗的話,就是因為牠全年牠都可以生產,牠冬天的時候、夏天的時候通通可以生產,牠可以調節就是說,天然沒有在生產的時候,牠就可以拿來用人工的地方去把牠填補這個空隙,所以牠的等於說牠的週轉率會增加。

另外一個人工苗,就是說牠有一個優點,就是說牠可以育種,可以選我們需要的,比如說,成長比較快的,另外,或是說,牠抗病力比較強的,像我們牡蠣有時候會有些病變喔,你天然的話,天然苗沒有辦法處理,我們就一定要去選,那個牠可以抗病的品系出來,那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雲林縣五港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丁文忠表示:

「這個人工的育苗的部分,還不是真正的、真正式的推廣啦,所以人工復育後日(往後)變成一種科學的東西,也是趨勢,也是趨勢,因為它後日才足以大量的應付我們這些需要的東西(蚵苗),不然大自然你生長,你受它(大自然)的控制,還是水質的控制,你沒有辦法生長這麼多(蚵苗)。」

採用人工蚵苗? 蚵農:不符成本

雖然在養殖牡蠣上有新技術,但蚵農接受度仍不高,養殖技術學習不易,蚵農平均年齡高,影響對人工蚵苗的接受程度。

雲林縣五港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丁文志表示:

「最主要就是說你育苗的技術,也是不是到時可以公開,還是什麼(其他措施),讓有意願回來從事的這些年輕人,就是說要從事這個行業的人,他有本事去降低他的成本,也有本事可以生存,最主要的就是,你在這個地方有辦法生存,才有這個吸引力嘛。」

雲林縣淺海養殖協會理事長林進郎表示:

「那蚵農的話,一般他都是年紀比較稍長的部分,你叫他出那麼多力,真的是力有未逮,因為其實他們的話,如果說長輩,因為我們甚至可以到七八十歲都還是從事這個區塊,一般來講其實在這邊的話,就是度日子而已,你叫他說,又不是年輕人,還說有計畫的人的話,在整個沿海地區,以目前台灣環境面的話,你要大肆養殖的話,可能非常困難度。」

蚵業如何走 一半天運一半努力

如何延續近六十年的發展歷史,蚵農期待能找到新的天然附苗場,也盼人工蚵苗技術能夠落實,幫助在地蚵農,讓傳統養殖蚵業從夕陽產業中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