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糧食主權人民論壇】系列.「農業」,一個整體的思維—菲律賓的生態農業實踐 (下)

文/張勝涵,責任編輯/李宜澤

攝影/楊萬雲(出處:立報「捍衛糧食主權,農民凱道開講」

編按:本文接續【糧食主權人民論壇】系列.「農業」,一個整體的思維—菲律賓的生態農業實踐(上),紀錄菲律賓農民組織重要成員Mr. Jaime San Luis Tadeo ,分享菲律賓生態農業的經驗。

────────────────────────────────────────────────

國際農民草根組織「農民之路」,於2012年在菲律賓和泰國進行兩次的生態農業工作坊,其中菲律賓部分就是以Paragos為基地舉辦。菲律賓雖然有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IRRI)這樣的國際農業研究組織,但是對生態農業的重視仍然依靠民間的團體。這次凱道論壇特別請Paragos的重要成員Mr. Jaime San Luis Tadeo 來分享在菲律賓進行生態農業的理念,以呈現將農業技術重新帶回小農手上的重要性。

一、台灣與菲律賓都處於颱風頻仍的地區,生態農法要如何面對天災呢?

菲律賓的農作災害保險比起日本並不充分,Jaime認為這點必須設法改進。此外,生態農法不同於單一作物的大規模種植,透過考慮整體生態循環的多種作物與多種農業生產模式(例如:種植、採集、畜養牲畜並行)的混搭。如此,即使遇到天災也能減少損失,至少不會一次性地失去所有收入來源。

二、知識的壟斷到底如何傷害農業生產?

Jaime表示他自己與IRRI的一些技術人員有保持聯繫,共同討論如何在不使用化學肥料與農藥的原則下,進行農業生產活動,但是如果農民無法像他這樣與IRRI取得聯繫,則必須有農民組織介入在地農業生產和訊息傳遞以及知識累積的工作。事實上,「農民之路」組成的重要目的之一即是希望盡可能地促進小農農耕知識與技術的交流,以對抗農企業與研究機構的壟斷──跨國農企業利用種子專利權與化工農業等手法,設立技術、知識與資金的門檻,使得農民無法完全掌控農作的生產過程,因而農民的收入與生存都受制於這些企業。

綠色陣線吳東傑也補充,因應化工農業和極端氣候等急迫的景況,生態農業顯得更為重要,同時糧食主權的原則不見得專屬於國家,也可以是指社區、人群/民,類似「社區糧倉」這樣強調在地社群的概念,也是一種運用生態農業、主張糧食主權的可行作法。

三、Jaime在菲律賓所推動的生態農法,是否得到政府資源的支持?

Jaime爽快地回答沒有。但他也強調菲律賓有許多農業技術人員其實非常辛苦地工作,甚至一天必須工作16個小時,只是問題在於政府整體運作的貪污腐敗,並且始終抱持開發主義的態度,因而農業始終不受國家公權力部門的重視。

四、倘若小農連自己的地都沒有,必須向他人租用,因而會有提高產量以償付租金的壓力,那是否仍可能採用生態農法?

Jaime承認這確實是個問題,他認為政府的介入很重要,佃農不該被迫自行承擔所有風險,政府必須從整體考慮多加協助,然而菲律賓的問題是政府貪腐無能。政府存在的目的本來應該是照顧人民,但是總統顯然搞不清楚狀況,只是一味將預算虛擲在工業部門之上,而沒有顧及對於人民生存更為根本的農業部門。這點也引起聽眾頗多迴響,正如徐世榮老師稍晚在糧食主權晚會所言,臺灣政府宣稱的:「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從來都只作到前一句,在政府施政的優先順序裡,只要一遇到工業發展,犧牲的總是農業。

結語

來自菲律賓的Jaime相當健談,雖然有著語言的隔閡而必須仰賴翻譯,聽眾的提問與討論仍然相當熱烈。從Jaime的神情與言談之中,聽眾也都能感受到他對於推廣生態農業的驚人熱情,只是當兩國人民繆力分享交流之時,卻也突顯出政府漠視農業部門,至今仍一味抱持開發主義的共同困境;以及農業扶助團體之間需要互相連結,並且共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