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宰活禽:端午節買不到雞是誰的錯?

市場禁宰活禽政上路不到一個月,端午節就已出現電宰廠殺不出足夠的雞隻供應量、攤商無雞可賣窘境,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卻表示:「這只是重大節日的特例,電宰廠產能絕對足夠。」但業者卻不接受這個說法,各地養雞協會和台灣農村陣線、相關運輸業者,今天下午將召集萬人到農委會抗議。

許多雞農雞販無奈表示,他們並非不配合政策,但電宰廠分佈不均,集中於大型電宰廠恐有壟斷、滅小農的疑慮;也有團體認為禁宰政策已經推十年,產業界早該做好因應,不能一味責怪政府;不過對民眾而言,買到新鮮、健康的土雞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各種說法百家爭鳴,民眾卻看得霧煞煞,上下游從防疫、保鮮、小農生存權、土雞文化、動物福利,檢視各種主張,希望能促進各方對話,找出最適合台灣的屠宰政策。

一、如何安全防疫?

防疫是市場禁宰活禽的最重要基礎。許多專家已經證實,中國禽流感禽傳人的界面來自傳統活禽市場。防疫單位認為,傳統市場採用人工屠宰,雞隻羽毛、糞便容易傳播病毒,連帶影響其他攤販,「一旦禽流感爆發,民眾連市場都不敢踏進去。」電宰廠有專業的獸醫師把關,屠宰前後會檢查雞隻,電宰可有效降低活禽與人的接觸。

但土雞學者和相關業者、台灣農村陣線卻認為,目前全台電宰廠僅有83間,大台北甚至只有一家屠宰場,端午節前一天就湧進12萬隻雞,造成大塞車。有些電宰廠一天要處理上萬隻雞,若少數雞隻生病,集中屠宰反而容易交叉感染;而且電宰廠處理量大,獸醫師把關不嚴格,竟將電宰雞隻的貼紙,直接發給送宰業者,防疫效果令人質疑。

台灣農村陣線和土雞業者認為,政府應該在各地開放更多中小型電宰廠,若有需要甚至可仿效美國,在市場設隔離間殺活雞。此外,香港在1997年為了禽流感疫情,每週休市一次消毒,徹底清空市場活禽,至今仍維持市場宰殺;今年疫情緊張時,暫時關閉活禽市場,沒有任何病例傳出。

但推動電宰十年的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認為,若在市場設屠宰區,雞隻移動過程仍然會有一定的傳播風險,且獸醫檢驗可以改善,不能因此當作反對電宰的藉口。台灣農村陣線則強調,並非反對電宰,而是希望有更多選擇。

禁宰活禽能否有效防疫仍待釐清,其中包括兩個層次:一是屠宰方式、另一是屠宰廠管理。對於現宰或電宰,各方目前仍無共識;有業者認為若開放小型電宰廠,可以緩解集中於少數電宰廠的集中感染風險,雙方在這點較有交集;但無論是民間團體、防疫機關、公衛學者,一致認為養雞場的源頭管理最重要。

禁宰活禽政策之後(2)殺雞的艱難(下)
無論是民間團體、防疫機關、公衛學者,一致認為養雞場的源頭管理最重要。攝影/陳寧

二、如何保鮮好吃?

台灣民眾嗜吃現宰溫體肉,但衛生署強調,傳統市場環境悶熱,雞肉放置於常溫中易滋長細菌;電宰肉若經適當的低溫控管,可以鎖住營養成分,且可軟化肉質,讓口感更好。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也認為,傳統市場環境不衛生,現宰不一定比較新鮮,民眾要改變吃溫體肉的習慣。不過有土雞專家認為,雞的腸道有沙門氏菌,電宰廠將宰好的雞,全部放在冷水池,容易造成雞隻交叉感染;傳統市場現宰、清洗乾淨、馬上包起來給客人,過程短暫,民眾也可親眼知道雞是否健康,反而比電宰衛生;冷凍雞隻則不曉得已宰殺存放了幾天,更甚者還會泡雙氧水防腐,不一定比較健康。

此外,就算不開放市場現宰,台灣農村陣線和產業界也希望增設更多的屠宰場。因為許多攤商,都希望搶在天亮前3小時的「黃金時段」屠宰,造成電宰廠大塞車;而且電宰廠分佈不均,大部份的攤商也沒有冷藏運輸設備,甚至有業者拿到雞隻的時候,雞頭都已發黑

溫體雞和電宰雞的爭議,除了屠宰過程是否受到污染,更重要的是後續的運輸、保存。目前電宰雞新鮮、健康的主張,建立在良好的保存和運輸系統,而這也是政策實施至今,產業界最詬病的問題,若無法解決保存和運輸問題,政府無法說服業者、消費者也沒辦法相信電宰品質。

三、如何讓攤商、小農生存?

產業界和台灣農村陣線表示,目前電宰只集中於少數電宰廠,許多自產自銷的個體戶雞農,一天只宰殺2、30隻雞,卻要花2個多小時來回電宰廠,雞隻早已腐敗;也有雞販表示,電宰費用已從每隻20元提高到25元,甚至有電宰廠不願屠宰,暗示攤販直接買電宰廠宰好的雞。長此以往,土雞可能走向白肉雞垂直整合的後塵,未來小型雞農和攤商將會消失

產業界和台灣農村陣線提出解決辦法:一是開放除了電宰廠之外的選項,例如讓雞販在衛生人員的檢視下屠宰;二是在各鄉鎮普設中小型電宰廠,若政府不願設立公有,至少讓民間申請興建更方便,目前民間光是申請地目變更就困難重重。

農委會則一再重申,目前全國有83家屠宰場,產能無虞,會盡量媒合攤商和電宰廠,若地方政府有意成立公有屠宰場也會配合;但是市場競爭開放,小型雞農和攤商,必須想辦法轉型。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則認為,政府不可能慷納稅人之慨,到每個鄉鎮設公有屠宰場,政策推行十年,產業界早該有自己的因應之道;但民間若真有需要設置小型屠宰場,政府該盡力協助,但不能在環保這一關放水。

電宰廠不患寡而患不均,雖然農委會一再重申會積極媒合,但媒合效果不佳,許多偏遠地區小農或是個體戶雞農得要看電宰廠臉色,產業界主張開放更多電宰廠,但政府卻以產能過剩反駁,雙方沒有共識。

四、如何維護台灣特色土雞文化?

台灣特色土雞包括閹雞、珍珠雞、鬥等等,每隻體型從2斤到12斤都有,其中屏東竹田、新竹、苗栗等客家鄉鎮,都以閹雞聞名。但台灣的屠宰場,多仿照白肉雞、3台斤的規格設計。苗栗縣特色雞林謙利表示,體型不一的特色雞,進電宰廠後,常常破皮斷翅,流失許多消費者,電宰廠不但不賠償,甚至向他推銷電宰廠自宰的雞。長此下來,沒有人敢再賣特色雞,台灣的土雞文化恐將消失。也有不少攤販表示,特色雞種難以掌握消費量,未來會以銷量穩定的仿土雞為主,以後買特色雞,得要先預約。

農委會則表示,全台各地屠宰場,絕對可以滿足不同雞種的要求。不過台灣農村陣線指出,日本實施電宰後,為了保全特色雞文化,全國設三千多家屠宰場,只屠宰2%的雞量,顯示小型屠宰可行;以人口換算,台灣至少要有500多家屠宰場,目前數量遠遠不夠

特色雞文化通常又和小農息息相關,目前產業界認為,小型屠宰場的數量和分佈,遠遠不夠應付特色雞需求,政府仍然表示積極媒合,而沒有呼應地區分配不均的問題。

slaughter-houses-chart-600 (1)

五、如何維護動物福利?

如何結束動物的最後一哩路,目前仍有很多爭辯。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表示,市場活宰雞隻,直接割喉,讓雞掙扎至死,甚至還未死亡,就丟入燙毛機;電宰廠將雞電暈後、再割喉放血,相對人道。農委會也認為,讓小朋友在傳統市場看到雞隻掙扎被宰殺,太過殘忍,甚至讓雞看著自己的同伴死亡,也不是良好的生命教育。

但雞農表示,土雞體型差異大,電宰場無法一次電暈、仍是直接割喉,對雞隻是更大的折磨。雞販和雞農認為,小型電暈設備要價不到兩萬,人道宰殺不是問題,無法構成反對市場活宰的理由。而且,飼養過程是否人道,更重要;把屠宰過程隱藏起來,不代表屠宰事實不存在;集中電宰,阻隔了人與生命的連結,直接將食物和金錢劃上等號;消費者若能親眼看見動物生命消逝,反而會更珍惜食物,是更好的生命教育。

結語:找到共同立足點,後續的配套措施討論更重要

從上述五個面向來看,電宰和市場現宰並未有絕對好壞,產業界也並非一味否定電宰,而是希望增設更多中小型電宰廠,不被大型業者壟斷。但以政府財力,確實很難在每個鄉鎮都設立公有屠宰場,業者也必須有一定付出。

政府只談屠宰,產業界關切屠體到運輸過程的困境、壟斷疑慮;回到民生問題,消費者則希望在現行政策下,能買到健康、新鮮的雞肉。

各界並非找不到交集。若產業界已經能退一步接受電宰,政府該思考的是:如何縮短活雞到餐桌上的距離,實際走入民間了解問題,而不是一再以防疫、產能為回應的制式說辭,甚至要小型雞農、雞販「自己跟電宰廠租一條電宰線」。

農產消費本就不穩定,土雞季節性更是明顯,如今政策卻鐵板一塊,不但打亂供需,更忽略許多底層人民的生計。

農委會這次態度強硬,宣稱政策已經推行十年,不再轉彎。但是一項政策的好壞,並不因時間而改變,從民間不斷升起的怒火,禁宰活禽顯然還有許多討論空間。

DSC_0843-1
除了開記者會吃雞肉,還需要有更多配套措施才能解決禁宰活禽的問題(攝影/陳寧)。

 禁宰活禽系列完整報導,請點選這裡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