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中午吃什麼?

午餐吃什麼?這是一個恆久無常的提問。

尤其在這酷熱難耐的夏日,光想到要離開冷氣房外出覓食,不管是在簡餐店人擠人地等店家出餐,或是排著長長的隊伍買個外帶便當回辦公室吃,都是想到就累人的事情。雖然也曾經幻想能像《孤獨美食家》裡的井之頭五郎那樣鎮日在街頭拜訪客戶後就尋找好吃的午餐來享受用餐的孤獨時光,但想到要冒著踩到地雷的風險在大太陽下揮汗斟酌,就得還不如像《最完美的離婚》裡頭的濱崎光生那樣總是兩個飯糰、一瓶青汁就草草地解決午餐算了。

有趣的是,就在這麼熱的夏天,一家又一家的日式拉麵店在這城街頭大張旗鼓地開了起來。虎嘯武藏一風堂,這些標榜著濃厚豚骨雞骨魚介白湯味噌醬油鹽味的拉麵店,雖然光看相片就覺得熱到流汗,但門口排隊的人潮卻一家比一家要長。好不容易進了店門,招牌豚骨湯的鹹味,配上必點赤丸的辣味,雖然邊吃邊咂地大讚美味,卻也讓人滿頭大汗地不知道該怎麼面對外頭的驕陽烈日。

於是我忍不住會想,台北這麼熱,應該多開越南烤肉涼拌米線,而不是味増豚骨醬油鹽味拉麵啊!

試想,就在碗裡擠上一瓣檸檬,拌著魚露、辣椒,酸酸甜甜又帶點微辣的滋味,入口時,米線的彈牙與生菜的爽脆讓人暑氣全消,剛烤好的肉片讓人精力充沛,外頭再大的太陽也…還是會怕,所以追加一杯有著香蘭葉香味的越南冰豆漿,就一定可以撐回辦公室的啊!

不同於這城的東區,在我所工作的這地方,越開越多的不是日式拉麵店,而是越南小吃店,這些小吃店多半只賣涼拌米線跟牛肉河粉這兩味,掌廚的也多是遠嫁來台灣的越南新娘。而就像是台灣留學生在學校宿舍重現滷肉、牛肉麵等台灣味一樣,這些越南媽媽們也試圖用來自市場裡的越南商品小店的調味料,在這陌生的城市重現自己家鄉的味道。有些小店生意做大了,老闆會找員工接手穩住本店,自己再去開拓新的點,而因為接手的員工也多半是越南新娘,所以每次我在店裡聽著她們用越南話聊天時,雖然不致於幻想自已就在河內,但總覺得那裡有個很有意思的網絡就在這城市成長著,值得我們更深地去認識。

這樣的網絡,不同於東區日式拉麵連鎖店有著優勢的文化符號、龐大的資本投入,它更多是這些南洋姊妹怎麼在有限的物質基礎上胼手胝足地建立一個他們所熟悉的環境;這環境是空間的,是氣味的,是味道的。而在這樣的小店裡,雖然味道是陌生的,但這打造環境的過程卻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了。想想後車站圓環的小吃、中華商場的店鋪,不也是如此嗎?這些空間,雖然隨著都市發展和資本入侵而消失了,但這些「味道」卻一直鮮活在我們的記憶了。

可惜的是,或許就像梁文道說的吧:

這是個個體做着中產夢,集體做着所謂「現代」夢的地方,而且幾近夢圓。對這樣的國家而言,早上三、四點起床,五點就對着爐火大汗淋漓地煲湯,然後中午開市,在沿街的檔口吆喝賣麵的傳統小販,簡直就是種過去的夢魘,必除之而後快。今天蔡生吃不到小時候的味道,這就說明了新加坡的進步和成功。如果你覺得這個小販和傳統小吃消失的故事很耳熟,那是因為新加坡之後,就輪到我們香港人最愛做那種現代的中產夢了。

如今我們幾乎不可能期待在這城能重現當年圓環與中華商場的味道了。那至少,我們還有這些越南小吃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