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陽平原上的倆佰甲,夢想與新農育成場

在美國,想到大聯盟打棒球,大多得經過小聯盟磨練;在台灣也有個小聯盟,但他們手上拿的不是棒球,而是秧苗、鋤頭和除草機!

位在宜蘭的草根組織『倆佰甲』,在蘭陽平原推廣友善耕種,以志工為基礎,不僅幫新進場農民找地、租地,還提供技術資源與「心靈陪伴」,第一年已培養8位新農。發起人楊文全說,他們的目標是讓整個蘭陽平原都從事友善耕作,「一年增加5個農民,每人種2甲,20年後就有2百甲了!」

菜鳥農民與地主的彈簧,降低租地門檻

近年越來越多人想遠離都市,到農村過半農半x生活,但「租地」對這些人生地不熟的新進農民來說,是首要挑戰。「我那時候覺得很疑惑,明明宜蘭到處都是休耕地,為什麼沒有人要租給我們?」家住台中的彭顯惠,為了讓小孩有更好的成長環境,今年初和老公毅然決然辭掉工作,到宜蘭當農夫,但完全沒有任何農家背景的兩人,卻在租地這關就碰了一鼻子灰。

為了找地,夫婦倆問遍宜蘭各大農會,也到農地銀行尋求媒合,甚至抱著一歲的女兒,直接到田中找農民承租。但是一輩子依附著土地的老農,對於出租土地,簡直像嫁女兒般慎重,毫無人脈的異鄉人,想取得農民信任,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直到今年4月初,一期稻作都已插秧,他們才透過朋友介紹,認識了在宜蘭推廣友善耕種的『倆佰甲』,解決租地問題。

長期關注台灣農村規劃的楊文全,去年底在宜蘭成立『倆佰甲』,一開始只想自己承租土地當農夫,但越來越多想從事友善耕作的朋友「自動送上門來」,考量自己種不了太多,決定釋出土地,誤打誤撞,成了新手農民的小聯盟育成場。今年共種植2甲多土地,8位農友全是菜鳥 。

「對農村來說,農地租賃,不完全是自由市場,中間有許多地方的人情網絡。」相較於公部門僵硬的法規,楊文全將『倆佰甲』定義為地主與新農民間的「彈簧」。他說,『倆佰甲』的農民有個特性:都沒有太大的經濟壓力,因此彈性也很大,他可以前一年先和地主租下土地,慢慢釋出給有意願的新農,租不出去,頂多自己作,「其實是我找大家來陪我種田啦」。

不過『倆佰甲』也非憑空生出,第一年的土地,是由在宜蘭扎根十年的農民賴青松仲介而成。身為第一批歸鄉青年,賴青松深刻感受,「找地、找房、找穀倉」是新進農民最大的挑戰。

賴青松笑道:「以前我還偷偷把租來的農地,交給其他想嘗試友善耕種的新農民,地主問起,只能裝傻說那是我的實習生。」務農十年,他總共引介十幾個家庭到農村,『倆佰甲』成立後,他則扮演技術指導及仲介角色,互相分工達到最大效益。

倆佰甲協助新進場的農民租賃農地,希望能鼓勵更多有熱情的人投入農業
倆佰甲協助新進場的農民租賃農地,希望能鼓勵更多有熱情的人投入農業(圖:倆佰甲提供)

不再讓你孤單,新農互相陪伴

除了租地,『倆佰甲』也發揮『1+1>2』的功效,藉著共同收割、碾米、包裝、儲存等降低成本,不過除了硬體上的支援,對友善耕種的新農而言,心靈上的陪伴,更是無可取代。

「沒有『倆佰甲』,就沒有今天的我。」『倆佰甲』中年紀最小的成員張雅涵,年僅22歲,去年休學到宜蘭種田,成為倆佰甲第一個成員。她說,自己喜歡獨處,本以為受得了寂寞,但切斷20幾年熟悉的社會網絡,一個人站在田中央時,才發現,原來種田如此孤獨,若非『倆佰甲』的陪伴,她恐怕早已撐不下去。

張雅涵去年透過「倆佰甲」到宜蘭種田,和一群志同道合的農友互相陪伴成長除了下田勞動,倆佰甲還定期舉辦田間沙龍,討論農業一提(圖:倆佰甲提供)
張雅涵去年透過「倆佰甲」到宜蘭種田(圖:倆佰甲提供)

『倆佰甲』的成員來自四面八方,有學生、建築師、平面設計師,還有紀錄片導演,透過口耳相傳,自動聚集,共同目標是「很想種田」。他們沒有上下階層,甚至無法稱為組織,只是一個平台。

楊文全說,每個來到這裡的人,都有很強的自主性,彼此也相互尊重,就算沒有共識,但如何在沒有共識下,還能一起前進,正是這場農村實驗最有趣的地方。

如此扁平化的組織,奠基在充分的信任基礎,這種基礎也向外推演到他們和當地人的關係。楊文全形容,『倆佰甲』是「自然農法裡的社會組」,非常注重社會觀感,除草、撿福壽螺,樣樣不能偷懶,因為當地老農都在看。他們的努力換來明年八甲地的租約,甚至有當地農民決定效法他們,明年改採自然農法。

越來越多家庭帶著小孩,到宜蘭體驗農事(圖:倆佰甲提供)
越來越多家庭帶著小孩,到宜蘭體驗農事(圖:倆佰甲提供)

年收五新農,「20年後就有兩百甲友善耕作土地!」

從1個人、8個人到10個人,『倆佰甲』果真朝著「2百甲」的目標前進。楊文全笑說:「一開始是看到媒體報導,有個慣行農民種20甲就被稱為『快樂農夫』,我心想:那我們要十倍,就『倆佰甲』吧!」刻意選用人字邊的「倆」和「佰」,三個字裡有四個「人」,代表很多人聚集。

他們從蘭陽平原的水源頭、員山鄉內城村開始擴張,最終的目標,是讓整個蘭陽平原都從事友善耕作,「一年增加5個農民,每人種2甲,20年後就有2百甲了!」楊文全花了十年研究台灣農村規劃,後半輩子自己跳下來實踐,20年後,他也將近70歲,「倆佰甲是我這輩子做的最後一件事。」

但耕作面積擴大,隨之而來的是空間和資源的限制。今年倆佰甲在烘穀前夕承租的舊穀倉,明年勢必得擴張,屆時恐怕又要上演「眾裡尋她千百度」的戲碼。楊文全和賴青松都認為,休耕地活化及新農加入後,地方政府應跟上腳步,盤點蘭陽平原上既有的閒置空間、可耕地,降低新農門檻。

至於成員增加後,『倆佰甲』是否要有把關的機制?楊文全說,願意來到宜蘭耕種的人,就已跨越重重障礙,理念相近的人,會自動聚集在一起,『倆佰甲』本身就會篩選適合的人。

楊文全說,『倆佰甲』只是給有熱情的人一張入場券,後續的行銷、經營,仍得由自己負責,「就像土壤,撒下種子,每顆種子長大後,都會有他自己的樣子。」

楊文全花了十年探討農村規劃,後半輩子身體力行,「倆佰甲」是他這輩子做的最後一件事
楊文全準備將人生最後20年放在農村的具體實踐(攝影/林慧貞)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