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料棉籽渣進口量暴增,農委會:追查是否流入食品

黑心油事件讓民眾聞棉籽油色變,油脂專家、台灣大學食品科學研究所榮譽教授孫璐西,昨天表示,棉籽油若經去除棉酚,還是可以食用。不過國內除了進口棉籽油,平均每年還以飼料名義,進口1千多公噸棉籽渣,但去年還爆量進口5千多公噸,外界疑慮是否流入食品。農委會畜牧處副處長朱慶誠表示,可能因去年全世界棉花生產量多,便宜推銷才大量進口,會詳細追查流向。

孫璐西表示,棉籽去除棉絮、脫殼分離後,透過溶液萃取,經過脫酸、脫色、脫蠟、脫臭等精製流程,是可以食用的棉籽油,經過精製的棉籽油所含棉酚量降低,「許多國家都食用棉籽油。」棉籽榨完油後,會剩下棉籽渣,許多國家拿來當動物飼料。

至於棉籽渣能不能再榨油,孫璐西表示,要看一開始榨油的方法,如果是以物理方法直接榨取,可能還會留下些許油脂;但若用化學溶劑萃取,會把油榨的非常乾淨,不太可能再次萃取。

朱慶誠表示,棉籽油以食品號列報關,屬衛生福利部管轄;棉籽渣以飼料報關,則歸農委會負責。海關統計,以飼料進口的棉籽渣,最近十年,平均每年約進口1600公噸;但去年的進口量卻暴增到5000多公噸。畜牧處表示,國內飼料以黃豆粕為主;棉籽渣的纖維含量高,只有牛、羊等反芻動物才能消化。

1374776_723628994331348_1466989500_n
台大食科所榮譽教授孫璐西解釋棉籽油製作流程(攝影/林慧貞)

農委會:澳洲棉籽豐收價格便宜 進口做飼料與菇類太空包肥料

cotton_seed_waste
棉籽渣(翻攝網路)

農委會昨天深夜發布新聞稿表示,澳洲棉籽去年豐收,價格較便宜,所以業者進口棉籽渣取代飼料中部分黃豆粉等蛋白質原料,或作為菇類培植太空包肥料使用。棉籽渣蛋白質成分高,可使用於動物飼料中,但因為棉酚會降低飼料的蛋白質消化率,所以飼料添加棉籽渣使用量,反芻動物約可添加至10%,家禽約可添加至2%至3%。

農委會指出,棉籽渣多由國外進口,前年由1家科技公司從中國進口150公斤,每公斤平均進口價格26.7元,做為實驗室發酵培養基;去年分別自澳洲、印度及中國進口5109公噸、432公噸及19公噸,每公斤平均進口價格9.6元,由國內3家飼料工廠及1家營業項目有肥料的廠商進口,做為畜禽飼料及菇類培植太空包介質使用。

今年102年1到8月,則分別從澳洲、印度及巴基斯坦進口2625公噸、863公噸及61公噸,每公斤平均進口價格11元,由1家飼料廠及2家營業項目有肥料的廠商進口,同樣做為畜禽飼料及菇類培植太空包介質使用。

農委會初步了解,已確切掌握進口廠商名單與進口數量及用途,為確保進口之棉籽渣未做為飼料或太空包介質以外的用途,將進一步依《飼料管理法》等規定積極查證。

歐盟、台灣有飼料棉酚含量規定

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去年一項報告指出,許多研究顯示,反芻類動物體內有發酵作用,可以解除棉籽酚毒性,曾有實驗餵食羊30%棉籽渣,沒有具體棉酚中毒證據;歐洲食品安全署2008年也評估,棉籽渣可作為動物飼料,人類食用經餵食棉籽粕的動物,不會造成不良影響。

全世界目前僅中國制定棉籽油中的棉酚殘留量,不得超過0.02%;但歐盟則以飼料中殘留的棉酚為規範,當水分含量在12%時,棉籽渣中的游離棉酚限量為1200mg/kg(毫克/公斤);混入飼料時,末端棉籽酚限量則為20mg/kg,但成牛飼料的標準為500 mg/kg、綿羊及山羊則為300 mg/kg。農委會則規定,進口棉籽粕的棉酚殘留量不得超過0.04%。

15件棉籽油均未驗出棉酚

針對宣稱100%的食用油品,截至昨天,各縣市衛生局稽查166家工廠,抽驗233件油品,另從市面上抽查38件產品,總計271件送檢驗。

目前大統長基134項產品已全數下架,封存廠內的產品總計4萬多公升,下架回收則有18萬5千多噸;彰化縣衛生局送驗的15件棉籽油,都沒有檢出棉酚。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