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麗妮寫《海人上菜》 為漁夫立傳

昨日(3/28)漁業署舉辦「獎勵優良漁業出版品」活動,鼓勵出版事業推廣漁業文化,薛麗妮所著的《海人上菜》獲得第一等級殊榮。這本書採訪十五位討海人的故事,以及他們常用的捕撈方式、魚種和料理法。漁業署副署長蔡日耀認為這本書可帶領讀者「以不同方式認識、領略與融入漁業產業文化」。

讓討海人有名字,重建職業的神聖感

1395300_844331788915926_1934670453_n
薛麗妮所著的《海人上菜》,獲得漁業署優良漁業出版品第一等級的榮譽。 提供/湯素瑛

《海人上菜》的作者薛麗妮出身基隆八斗子漁村,父親討海維生,母親經營漁獲買賣,她成長、求學、工作都與海洋密不可分,海洋大學畢業,經營「蝦兵蟹將」餐廳,主打海洋料理,此外她也長期參與基隆地區的文史工作,包括海洋文教基金會、雞籠文史協進會等團體。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海洋、漁業,薛麗妮在經營「蝦冰蟹醬」餐廳之餘,花了一年多記錄十五位討海人的故事,完成《海人上菜》。「讓討海人也有名字」,是她寫作這本書的最大動力,「討海人在台灣被認為是比較低階的工作,但是日本的漁師是很專業、神聖的,如果我們讓討海人也有名字,消費者知道這魚是誰搏風戰浪捕來的,漁夫會有從事這職業的驕傲感,也許能讓更多年輕人願意走向海洋。」

環境受污染,造成沿海漁業困境

在漁業署獎勵漁業出版品的頒獎典禮上,薛麗妮直言:「有些人主張不要吃野生魚,應該發展養殖、遠洋漁業,這是很不負責任的說法。」她認為遠洋跟養殖漁業都需要比較多的資本投入,在岸邊、沿海從事捕撈的基層漁民,卻常被批評導致魚類資源枯竭,「這表示大家對這行業認識不夠透徹,讓很多人不願意以討海為業。」

薛麗妮說,沿海漁業的困境來自於,自然環境受污染、破壞,不斷被丟消波塊,「台灣沿海建造一百多個海港,通通水泥化,原本的潮間帶都被破壞,怎麼會有魚呢?」

10007070_844326002249838_643088266_n
沿海環境健康,才有豐富的食物鏈,讓漁業資源永續發展。圖為居民在基隆八斗子海岸採石花菜。 提供/薛麗妮

書寫、創業、社會運動,都是保衛漁村的方法

1977395_844324178916687_1285056179_n
薛麗不斷開發各式海鮮料理。圖為海陸雙拼,東北角船釣透抽加雞腿排。 提供/薛麗妮

薛麗妮書寫《海人上菜》,之所以能對漁村、漁夫、魚類甚至料理法有細緻的掌握,源於她多年來對家鄉的關懷。她長期參與地方文史工作,並成立「蝦冰蟹醬」餐廳,研發海鮮料理,為漁獲尋找新出路,包括海鮮冰淇淋、海鮮香腸、海鮮牛軋糖等,其中飛魚卵香腸還曾獲得基隆十大伴手禮第一名。

二○○八年,薛麗妮與在地民間人士成立「我愛番仔澳灣連線」,反對台電要在基隆番仔澳灣開闢新碼頭來裝卸煤燃料。今年二月,基隆市政府打算拆除基隆港西二號三號碼頭倉庫,她也與在地文史團體組成「C23行動聯盟」,反對這項政策,呼籲保留在地的文化記憶。

曾有人質疑她企業經營者是否適合投入社會運動?她回說:「我是『在商言商』,企業為了永續經營,一定要保衛我們賴以為生的海洋資源、觀光資源,當然要站出來呀!」

漁業能否傳承、永續發展?薛麗妮身體力行找方法,她以書寫、創業來回答。她認為只要更多年輕人願意走向海洋,就能找到新的作法,讓漁業重現生機,「我的作法是讓討海人有名字,但這只是其中一種方法,只要更多人參與,就會有第二、第三種方法冒出來。」

1511236_844327242249714_873023409_n
傍晚,八斗子海蝕平台一隅。薛麗妮說,在故鄉八斗子如實地生活,就能找到大自然賜福的單純幸福感。 提供/薛麗妮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