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來逛直賣所吧!

前陣子第一次以生產者的身份,和那米去了直賣所。

遍佈日本,比小七還多的農產直賣所

在日本各地幾乎都可以看到販售當地生鮮蔬果和加工品的「直賣所」。來到日本之後,我就對逛直賣所充滿了興趣。因為直賣所最大特色,就是能夠買到近鄰農家當日鮮採的蔬菜,親手製作的農產加工品,如媽媽奶奶們親手做的酒饅頭或飯糰,而且每樣產品多半標示有生產者的姓名,居住的村落和栽培方法,還能看到小農們為蔬菜們所下的工夫,像是自己製作的食譜海報,試吃等等,「啊,原來是住在臨近村落的渡邊先生種的紫蘇!」「這個大月女士做的草餅好好吃!」「這附近竟然有人種大黃(Rheum)!」,多逛幾次之後,就會開始留意一些印象特別深刻的生產者。

在直賣所還常常會看到農家種來自家用食,因為量少無法出貨給農協的菜蔬,另外也會驚喜的發現一些特殊種類的山菜和本土種蔬菜,如果又加上有食用方法的介紹,常常就義不容辭的買回家試作,這可是超市少見的樂趣呢。

和台灣流行的農夫市集不一樣的是,直賣所的生產者多半是早上將包裝好的蔬菜拿到賣場擺放之後就各自回去忙碌。讓生產者和消費者面對面的立意雖然良好,對正值農忙期的農家來說,雖然很想去,但實在是抽不出人手哇!另外,日本鄉下地廣人稀,固定舉辦的農夫市集多位於東京等大都市,因此鄉下隨處可見的直賣所,還有像「道之驛」這樣,國道休息站的生鮮蔬果直賣,對消費者來說,可以買到當日鮮採,食物里程短的當地蔬菜,對生產者來說,有個每日可以出貨的地方,可說是一石二鳥。

全日本的直賣所加起來據說比7-11還多。根據農林水產省平成21年度的調查報告,全日本共有一萬六千八百多間的直賣所,同年的小七則是一萬三千多家。直賣所中,由農協(=農會)經營的有一千九百間,生產者或生產者團體獨自經營的為一萬零六百多間,其他少數則為地方上的公共團體或其他單位。

平成24年的調查可知,大約有六成以上的日本人有到直賣所消費的經驗,年紀越大的比例又越高。同時,一間直賣所的平均年收益可達到5,214萬元,由農協經營的直賣所,更可以達到平均單一店鋪1億4,787萬元的收益。

但是直賣所的蔬菜並不貴,因為,全部都是由生產者自行定價,自行上架。一包小松菜100日元,一包金針菇80日元,一袋豆子350日元,大概是這樣的價格。積沙成塔的威力,不可小看。

日本的直賣所,因所在地區的不同,可以粗分為以下三種類型:都市型,都市近郊型,中山間地域型(註一)。

都市型的直賣所,消費者多為當地居民,講究的是菜蔬種類是否齊全,然後最好還能提供食譜和試吃;近郊型和中山間地域的直賣所,消費者多為觀光客,特別要求假日午後菜蔬的供給,種類要多,品項要齊,最好能夠位於景色良好的地方,還能順便觀光。

我住的長野縣松本市波田,屬於都市近郊,原本是叫做「波田町」的一個獨立行政單位,近年因為松本市不停與外圍村鎮合併,波田也在2010被併入。波田人口少,大約只有一萬五千人左右,同時又是西瓜的名產地,居民多以農維生,因此這裡的直賣所必須依靠外來的客源。

所以,週五,週六,還有週日,就是我們採收,包裝,出貨的日子。

我們出貨的直賣所屬於農協的直賣所。如前述,農協經營的直賣所雖然數量不多,但收益是所有類型直賣所中最高的,也是出貨農家數最多的,單店平均有279人。 這當然是因為加入農協的農家多,農家多意味著種類多,品項齊,但也表示競爭激烈,如何定價與包裝,還有在標示和海報上下功夫,就很重要了。

今年我們的主要作物是各色大番茄,各種豆子,還有南瓜。其他的葉菜,瓜類,洋蔥,馬鈴薯等,以自家用為主,多的就會拿到直賣所去賣。

直賣所雖然定價不高,但上架門檻低,不要求最低數量,也不限定種類,因此許多上了年紀,在多餘的田地種點菜給孩子吃的爺爺奶奶就會順便拿去賣,對產量還不穩定,販售通路尚未打開的新規就農者來說,直賣所也是個試水溫的好地方。

直賣所的生產者系統

這次首度以生產者的身份踏進直賣所,瀏覽蔬菜的角度和以往截然不同,感覺分外新鮮。

每間直賣所的做法或有不同,但仿若格子鋪的運作模式基本上是一致的,就來看看松本highland(松本農協)的直賣所實際上是怎麼運作的吧!

首先,因為是農協經營,所以必須成為農協會員才能上架,每月所得也會匯入農協的銀行帳戶。雖然也有不透過農協的管道獨立操作的農家,但那米告訴我,雖然成為會員有些麻煩的地方,但若出貨給農協農協絕對不能拒收(法律規定),同時還會幫忙找新的田地,搭溫室的時候還會提供無息分期付款,在農協購買的農用膜使用完畢之後還可以運到農協,他們會清理,實在是好處多多,還是加入比較好。

之後,登錄成為直賣所會員,在販賣日的三天前,事先提出想要上架的蔬菜資料,包括種類,價錢等等,以便在當日列印條碼,就可以了!當然只有在初次上架的時候才需要這個動作。

順帶一提,農協直賣所為二八分,生產者可得八成,非常優渥。平常的超市多半是三七分,長野主打「信州培育」品牌的超市,則是2.5比7.5。當然,這也是因為直賣所省了倉儲空間,還省了上架,銷貨等人力開支的關係。

直賣所的進貨時間為七點,但為了搶得容易被消費者看見的好地點,出貨日我們往往很早起來,六點四十就到直賣所報到。

直賣所通常已經有人在了。停車場停著一輛輛農用的小白卡車。

將蔬菜搬到賣場中,只見賣場內只是簡單的擺放著一排排採收蔬菜用的藍色塑膠籃。雖說要搶位子,但賣場中大致分為生鮮蔬菜區,菇類區,山菜區,粉類豆類區,熟食區,加工品區,水果區,依季節還會有不同的特區(我第一次去為蘆筍,第二次就變成了萵苣)。

P1030298 P1030300

P1030294 P1030311 P1030313

種類豐富齊全的直賣所。由左至右依序為:山菜,菇類,熟食,豆類,蔬菜各區

P1030288

清晨,蔬菜還不多,略顯空蕩蕩的賣場等著新鮮蔬菜的光臨

將蔬菜放到平日習慣的位置,「現在已經有熟客了,位子不要差太多,客人才好找。」那米說。

同一個籃子中有時候已經先擺放了其他農家的蔬菜,可以自行移動,將自己的蔬菜整理成一區,也可以分別擺放。因為可以自由地移動他人的蔬菜,「有時候下午去回收蔬菜,才發現自己的蔬菜被放到容易曬到太陽的位置!」那米說。

將蔬菜擺放好之後,還可以加上簡單介紹的立牌。因為波田附近是日本少見的農業興盛區,直賣所競爭激烈,往往定價都不敢定太高,所以通常大家都包裝的很簡單。

那米從加入直賣所開始,就特別註明是不使用農藥栽培,同時還貼上了小小的農園標簽,經過一年多,也累積了不少客人。前陣子到南邊的「小野」這個地方去參加農夫市集,一個年輕媽媽看到我們,驚喜地說:「我常常在直賣所買你們的菜耶!」真是意想不到的奇遇。

直賣所雖然替農人們省去了兜售的時間,但相對了也少了和買菜人的交流。許多直賣所會透過辦產地拜訪,農場見學等活動達到交流目的,但仍顯不夠。因此許多直賣所透過免費報紙或是創辦刊物,以便大家可以更了解,如創辦於長野的產直新聞,就持續不停地傳遞各地的直賣所消息與農家資訊。

P1030273

加上附上簡單食譜的牌子比較能引人注意

蔬菜擺好之後,就到生產者專用電腦去列印印有產地,生產者名字,還有標價的條碼。再將條碼一一貼上就完成了。

P1030278 P1030279 P1030282

松本農協經營的直賣所一共有四間,雖然都位於松本市,但開車可能要花上三十分鐘。針對無法專程前往的生產者,直賣所提供了運送服務–只要將想要送到其他三間直賣所的蔬菜擺放到指定的區域,總是笑嘻嘻的農協小哥就會轉送到其他的直賣所去。

P1030314 P1030315

以上分別是轉送到另外兩間直賣所的蔬菜

P1030318

笑嘻嘻的農協小哥和那米。那米胸前掛著「生產者」的識別牌子

直賣所會在十一點半,下午一點半,四點半自動發送mail通知販賣的情況,好讓農家們知道自己的蔬菜的流向。在結束營業,大約晚上八點左右,還會有最後一封mail通知當日總收入。

P1030410

這是今天的販賣額。因為今天忙著蓋溫室沒有拿蔬菜過去,只有賣出豆子一袋

常常一起工作到一半,那米的iphone就響起了信件通知聲:「啊,水菜全部賣光了,白蘿蔔還剩下一些,我等等去回收。」

在哪間店賣出了哪樣蔬菜,都可以掌握的很清楚,如此一來,即使人不在賣場,也能趁著農忙的空檔去理貨或回收。是非常貼心的通知系統。

如果當天沒賣完,店員會把蔬菜放到販賣檯的下方,隔天早上拿新的蔬菜過去時,就可以順便回收。當然也有的農家不回收,或是車程太遠,就會由店員報廢處理。

距離近的如我們,當然是必定要回收的。那可是我們每日的桌上佳餚。天氣漸熱,菜蔬們也跟上雜草的腳步,長得飛快,每天自給率幾乎百分之百,這是何等的幸福!

直賣所有趣的地方,就在於它充滿了地方特色,農家的獨特個性,還有媽媽奶奶們的各種創意,以及傳承代代的鄉土食。在直賣所,會看到用新品種的粉紅色和紫色馬鈴薯做成的可樂餅,還有包裹著用醬油,糖醃漬而成的野澤菜漬的燒餅,還有清晨摘來隨意綁成一束的紫蘇,也有自家製的果醬,在地的雞蛋做成的霜淇淋…

有空的話,離開東京,大阪等大都市,沿著國道往鄉間而去,沿途若是看到了「農產直賣所」的牌子,不妨停下來,逛逛,一定會有許多有趣的新發現。

註一:中山間地域:指的是從平原到高山之間的過渡地帶,占了多山的日本國土面積的73%,另外也占了日本可耕地的40%,總農家數的44%,農業產出額的35%,農業集落數的52%,在日本農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另外,中山間地域多位於河川的上游,此地的農業活動也具有涵養水源,防洪,防止土壤侵蝕和崩壞等多種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