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園首例,太魯閣西寶聚落做有機

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壯麗峽谷聞名全世界,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距離太魯閣天祥段10分鐘路程的山上,坐落著全台第一個,由國家公園結合有機產業轉型的西寶聚落。

2010年,太管處委託慈心基金會輔導農民轉用有機農法種菜,經歷「山豬齒痕高麗菜」、「台灣獼猴吃剩青椒路」,以及數不清的蟲洞葉子,近年農民終於慢慢接受與大自然「共食」的概念,西寶聚落8戶有7戶轉作有機,鄰近的洛韶也有2戶加入,總面積約10公頃,去年以保育類物種「黃嘴角鴞」為代表生物,申請綠色保育標章,期望將來進一步轉型成生態村。

推有機,化解國家公園與居民對立

10417613_858370384190541_2122283461192266598_n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

西寶聚落位在中部橫貫公路161公里,海拔高度約915公尺,早在1986年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前,退輔會就安排榮民在此處開闢西寶農場,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表示,別看這裡的可耕面積只有20公頃,農民個個身手了得,夏季時可以供應整個花蓮市7成蔬菜消費量。

不過高產量的背後是大量的農藥和化肥,雖然西寶位在山區,但夏天病蟲害仍然很囂張,蘇慕容回憶,5年前第一次到西寶,空氣中充斥著濃濃的農藥味,田邊滿是除草劑空罐、垃圾袋,「老實說,我那時候挺沒信心的。」

明知用藥傷害環境,但太管處也莫可奈何,礙於西寶多數是私有地,加上長期緊張關係,完全無法說服農民改用友善耕作,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找上慈心,沒想到意外促成一樁美事。

慈心進去後,首要任務是化解當地居民和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對立關係。外界眼中保護環境的國家公園,對當地居民可能是一種箝制,區域內不能再狩獵,改建房屋必須用原來的樣式、材料,當地居民因此對太管處很「感冒」,慈心拜訪前就有人提醒:絕對不能說是國家公園管理處叫你們來的,不然會被轟出去。

慈心雖然沒有被轟出去,但是居民不出意料地很冷淡,教育訓練只有小貓2、3隻,慈心只好一次次上山和農民「博感情」,花了半年,總算有農民願意撥出一小塊土地嘗試種有機南瓜,很快就被慈心志工搶購一空,當地農民發現,種有機似乎沒那麼困難,而且有通路願意收購,越來越多人加入。

1014345_858372510856995_3798551314540130445_n
慈心2010年受太管處委托,進入西寶聚落,成功說服當地人轉作有機(圖/慈心基金會提供)

蟲蟲大軍襲擊,山豬、獼猴也來搶

西寶社區有機栽培面積,從2010年0.41公頃,到去年躍升到6.81公頃,期間農民吃了不少苦頭。除了有機農業躲不掉的蟲蟲大軍,西寶社區經常面臨台灣獼猴和山豬襲擊,吃掉一、兩千顆高麗菜不足為奇。

有農民無奈地說,聰明的獼猴竟會撥開青椒,吃籽實旁邊軟嫩的白筋,還呼朋引伴,而且每顆都只吃一點,田邊到處是「用青椒鋪成的道路」,又氣又無奈,但很快就恢復樂觀天性,轉念一想:「就當成幫農民疏果,反正還會再長。」

人與動物的戰爭天天上演,慈心除了傳授農耕技術,也找來有經驗的農友分享、引進農政單位資源,今年水蜜桃農民和台東農業改良場合作,套上「防猴網」,田邊角落還記得留幾顆給猴子吃,目前看來成效不錯,獼猴還沒找到破解之道。

蘇慕容說,轉作有機後農友才發現,原來高麗菜不用種得很大顆,葉子有蟲洞也不會被退回來,而且價格相對穩定,因此越來越多農民有興趣,目前當地農產品大約8成和有機店里仁契作,但蘇慕容認為,必須一步一步來,評估市場接受度,再仔細思考如何擴大面積;不過接觸過有機後,農民越來越討厭聞到農藥味,因此就算是慣行農法,用藥量也少了一大半。

10313803_858371900857056_7611464040047804636_n1381831_858371634190416_3137432525802412679_n
山豬啃食過的菜、獼猴丟棄的蕃茄 (圖/慈心基金會提供)

吃有機蔬菜,保護黃嘴角鴞棲息地

10448835_858374447523468_1638817210608455200_n
稀有野生動物黃嘴角鴞

雖然西寶農民多半還是用慣行農法,但因為國家公園的保護,生態相當豐富,經常可見領角鴞以及珍貴稀有野生動物黃嘴角鴞,去年便以黃嘴角鴞為代表,向林務局申請綠色保育標章,西寶和落韶加起來約有8.71公頃,不過相關的生態資料,今年才開始較有系統地監測。

蘇慕容表示,當地實在太多保育類動物,選擇黃嘴角鴞的原因是,居民認為遊客一定要在當地住上一晚,才能聽到牠啼叫的聲音,間接認識西寶這個聚落。有趣的是,許多當地人聽了一輩子黃嘴角鴞的叫聲,卻是慈心邀請生態專家進來後,才知道什麼是黃嘴角鴞。

不過高山高麗菜近年頗受爭議,也有人質疑慈心為什麼鼓勵農民,但是蘇慕容認為,居民在此種菜已是既定事實,無法說斷就斷,而且西寶是河階地形,還算可以發展農業,現在應想辦法不要再擴大影響環境,轉作有機可能是一個出路。

西寶居民大多是榮民和太魯閣族下一代,慈心最終目標是建立生態村,除了發展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還希望讓當地人說自己的故事,訓練他們解說生態等等,目前已有2戶農民第二代回鄉種田,但一切都才剛起步,目前仍專注生產,無暇發展觀光,民眾若想支持,最好的方式還是用嘴巴多多消費。

10303462_858375854189994_1095089967148611405_n (1)
西寶聚落地行封閉,適合做有機農法(圖/慈心基金會提供)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