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宿舍變灶腳,國北教學生吃到飽自己煮

「紅蘿蔔沒有籽嗎?」「它不是果實,是根莖類,怎麼會有籽!」晚餐時間,國北教附近的「臥龍二九」基地,出現這麼一段爆笑的對話,一群鮮少進廚房的大三學生,七手八腳挑出地瓜葉的老莖,邊研究紅蘿蔔要切絲還是切片。6年前,這裡還是個滿佈灰塵的教師宿舍,國北教文創系師生動手改裝成展場和Live House,學弟妹承接創意,今年結合課程成立「灶腳工作室」,挑戰學校不能開伙的規矩,「無限期支持吃到飽自己煮。」

百年日式老宿舍,成為農食教育新場所

10423754_860779230616323_5464040470695252594_n
臥龍二九由百年老宿舍整修而成,現為文創系學生的公共空間(攝影/林慧貞)

臥龍二九藏身在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停車場旁的狹小巷弄,雖然靠近臥龍街29號,但正式地址卻是和平東路二段136巷29號,第一次來的人十次有九次會擦肩而過。這裡原先是國北教的教室,光復後成為教師宿舍,隨著老師退休逐漸沒落,但黑瓦紅磚的日式連棟建築,在高樓林立的大安區獨樹一格,成了國北教文化創意產業經營系師生眼中的寶物。

2009年,文創系師生標下了其中一個小空間,DIY改裝成展覽空間、Live House;不過另一個在學生間流傳的番外篇則是,當時學校和系所喬不攏,學生乾脆自己翻牆進去「佔領空屋」,校方也從善如流,將臥龍二九撥給文創系,自此成為學生揮灑創意的天堂,音樂表演、蚊香電影院、照片展覽、讀書會等活動應接不暇,「灶腳工作室」更直接承襲學長姊反骨精神,挑戰學校不能用火炊食的規矩。

工作室成員、文創系大三學生廖宣雅,平常就積極參與「台灣農村陣線」活動,關心農業,但回到校園,卻發現大家不太關心口中食物從何而來,學校為了省事,宿舍連微波爐、電鍋都沒有,「好像學生開伙就會發生火災」,但廚房是很好的學習空間,她指著冒著蒸氣的白米飯說:「這是新竹農民田守喜的米,他的田地和家園,因為科學園區被徵收了3次。」

為了喚起更多同學對食物的重視,廖宣雅和系上五位同學,以工作坊名義,整修廚房、自備卡式瓦斯爐、一起上學校附近的成功市場買菜,分別在春天和夏天辦了兩次共煮、共食活動。

10458020_548404048604276_9101294255239433158_n
去附近練習買菜(圖片提供/「灶腳工作室」)

選用當季食材,吃喝之餘學農業知識

10257376_860778370616409_4627128430561853821_n
很少下廚的大學生,學著怎麼挑地瓜葉(攝影/林慧貞)

對待慣教室的大學生而言,煮菜顯然比課本有趣多了,光分辨蔬菜就可以講一節課,上週四舉辦「夏季廚房」時,有人蔥蒜傻傻分不清,更有人坦言:雖然家後面就有農地,但不知道地瓜葉和空心菜長什麼樣子。

從來沒有自己煮過菜的陳怡如,一句「紅蘿蔔沒有籽嗎?」讓其他夥伴好氣又好笑地回嗆:「它又不是果實,是根莖類,怎麼會有籽!」但她不氣餒,聞到陣陣香氣,自告奮勇拿起鍋鏟炒肉絲,雖然離熱鍋遠遠的,但仍直說好好玩,「像回到高中家政課一樣」,她說,平常住外面沒有機會練習廚藝,下次回家裡,可以嘗試和阿嬤一起煮。

七手八腳奮戰1小時後,一盤盤筊白筍炒肉絲、珠蔥炒桂竹筍、涼拌小黃瓜、絲瓜、空心菜、地瓜葉,塞滿自製的長形木桌,不等菜上齊,早有人忍不住開動了。10幾個文創系學生,邊吃邊聊口中食物的小知識,原來在空心菜快起鍋時滴幾滴檸檬汁,湯汁會比較清澈、生產地瓜葉和地瓜的品種其實不一樣⋯⋯。

仔細留意,夏日廚房的菜單全都是當季食材,分享小知識以及設計菜單的是張宇忻,高中時期就跟著媽媽一起煮飯,父母平常習慣帶便當,提供她很多開伙機會。張宇忻說,團隊的確想要設立春夏秋冬廚房,因為當季食材最新鮮便宜,還能減少碳足跡,而且在當季表示對身體有一定好處,例如夏天盛產的瓜果類,含水量高,可以清熱解毒,吃起來也比較開胃,「吃東西就是要順應大自然的準則!」

此外,他們還組成讀書會閱讀《雜食者的兩難》,播放《麥胖報告》警惕速食工業的危害,親自到金山拜訪農民,嘴巴和腦袋都很充實。

10442569_860784137282499_47410194339087632_n
共食可以省荷包,又能促進同學間的交流(攝影/林慧貞)

畢製推動學校蓋廚房

10460105_860786157282297_2034395926607377711_n
廖宣雅(左2)和張宇忻(右二)平常都喜歡下廚,希望學校提供機會讓學生自己做菜

在禁止炊火的學校裡,臥龍二九成了學生一展廚藝的堡壘,但受限場地,只有簡單的流理臺和電鍋,還沒有瓦斯、抽油煙機,學生只能自己帶卡式瓦斯爐,但他們很清楚,目前游走在校規邊緣,學校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此下個學期的畢業製作,他們下定決心要在校內建立一間真正「像樣的廚房」,暑假就開始動手準備。

張宇忻說,上學期去中國當交換學生,發現他們的宿舍都有廚房,配備電磁爐,文化相異的交換學生們,輪流烹煮自己國家的特色料理,距離瞬間拉近,可見廚房是一個很好的交流空間,下廚不只是為了吃,學會簡單料理,才能知道食物從何而來,進而增進對於背後文化以及農業的意識。

文創系團隊也在老宿舍旁的陽臺、空地種植小黃瓜、蕃茄、九層塔等,親自當農夫才知道,原來市面上的小黃瓜規格都經過篩選,非常整齊嬌小,陽臺種的「格外品」都比市面上還要大兩倍,下學期要特別設計課程,教大家怎麼煮格外品。

最實際的是,共食對窮學生的荷包大有幫助,平均每個人一餐60到70元,就有6菜1甜點加水果,參與學生個個吃到肚子現形,忍不住高喊「無限期支持吃到飽自己煮。」廖宣雅說,和系上這麼多同學吃飯,比一個人吃來得有趣多了,目前食材來源仍以慣行農法為主,未來希望能增加友善環境的農產品,直接跟農夫買。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