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保存野生白蓮霧老樹 留住酸甘果味

蓮霧是紅色還是白色的?這個問題10個有9個會回答紅色,但如果你在台南問4、50歲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答案。

「以前這裡滿滿攏是白蓮霧樹,我爬去阿公種的樹偷吃,被阿公罵,爬去隔壁的樹,又被隔壁的罵,只好站在地上等它自己掉下來。」來到台南新市,幾乎每個當地人都能說上這麼一段。50年前,台南新市隨處可見4樓高的野生白蓮霧,近半世紀卻因開發和土壤酸化近乎絕跡,新市區公所11年前展開搶救計劃,成功保存88棵老樹,復育4公頃新欉,今天舉辦一年一度白蓮霧節,未來希望成立產銷班,讓更多人吃到這股澀甘古早味。

新市記憶:香、酸、甘、澀、甜

10447071_873092749384971_6420252876803168001_n
充滿古早味的新市白蓮霧(攝影/林慧貞)

很多人挑蓮霧喜歡越紅越好,但早期農村最常見的其實是白蓮霧品種,相傳在17世紀由荷蘭人從東南亞傳進台灣,不過白蓮霧並非真的純白,而是乳白中帶著淡淡翠綠色,玲瓏小巧,體型是坊間黑金剛品種的一半,又被稱為「翡翠蓮霧」,但更常聽到的名字是「新市仔蓮霧」。

土生土長的新市區區長鄭枝南表示,白蓮霧喜歡長在稍有鹽分的土壤,新市是以前古台江內海東岸,所以種出來的蓮霧味道特別好,不像現在的蓮霧甜滋滋,白蓮霧入口酸澀,細細咀嚼卻漸漸回甘,散發出自然清香,餘韻無窮,農民常常做田做到口乾舌燥,隨手拔一顆蓮霧下肚,「比喝水還要解渴」。

野生的蓮霧樹可以長到4層樓高,因此爬樹幾乎是老新市人的必備技能,以前小朋友沒有錢買糖果餅乾,總會趁大人不注意,偷偷跳上蓮霧樹大快朵頤,被農民滿街追著打。

10384514-1
網勺是收成4樓高蓮霧樹的必備工具(攝影/林慧貞)

6月大概是新市小孩最期待的季節,每年盛夏這裡會下起「白蓮霧雨」,土生土長的鄭明堂形容,走在蓮霧樹道,拖鞋下總傳來喀喀的聲音。一位89歲的當地耆老一看到記者來採訪蓮霧樹,立刻口手並用地比劃:「以前掉下來的蓮霧有這麼厚(手比出離地面3公分),掃帚都掃不動。」

以前新市家家戶戶必備4個工具:網勺、茄薯、鐵勾、繩子,網勺類似加長版的撈魚網,但農民會在前端凹出一個小小v型,體型輕巧的小孩負責爬到樹上,用前端v型輕輕勾拉枝梗,蓮霧輕鬆入袋,裝進用鹹草做成的袋子(台語發音「茄薯」),滿了就綁上鐵勾沿繩子垂降。鄭明堂驕傲地說,小時候他身手輕巧,爬到枝頭摘鳥巢都沒問題。

鄭枝南特地做了一首詩形容收成時的盛況:「透早天打霧,烏鶖騎水牛,順序提茄薯,後宅撿蓮霧。」但野生白蓮霧沒有讓新市回甘,50年代後,隨著農地拓耕、市街開發、土壤酸化,蓮霧大道的盛況只能在新市人的記憶裡追尋。

10年計劃,搶救88棵百年老樹

10360245_873055159388730_1263278726359483932_n
新市區區長鄭枝南(攝影/林慧貞)

酸澀的歷史持續了半世紀,讓愛好地方文史的鄭枝南心痛不已,「以前新市白蓮霧和麻豆文旦齊名,現在麻豆文旦發展得這麼好,新市為什麼做不到呢?」

2004年,鄭枝南擔任鄉公所主秘時,提出搶救白蓮霧10年計劃,成立白蓮霧文史工作室,清查境內白蓮霧的歷史、地點、持有人,最後搶救了88棵老樹,年紀最大的250歲,最幼齒也有125歲,兩個成人圍不住一棵樹幹。

每棵老樹都有一張「身分證」,詳細記載編號、年齡、所有權人、胸徑,11年來,沒有任何一個地主砍樹。鄭枝南說,新市白蓮霧可以說是台灣保育類水果,除了記載基本資訊,文史工作室正著手蒐集當地人的口述歷史。

老樹新栽找回古早味

10500409_873047949389451_8248368965073804100_n
白蓮霧達人鄭明堂(攝影/林慧貞)

 

除搶救歷史,區公所也說服農民「老樹新栽」,截取老樹枝幹嫁接,把蓮霧高度控制在一人高,邀請高雄區農改場分享管理技術,但堅決不改良品種,保留特有的酸澀口感。

一開始農民半信半疑,不曉得誰要吃酸澀的蓮霧,同樣懷念在地文化的鄭明堂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當先鋒,被老爸嘲笑:「病蟲害那麼多,怎麼可能種得起來。」為了防果實蠅叮咬,他在蓮霧只有一個指節大時便套袋,成功種出古早味白蓮霧,連老爸都另眼相看,直讚這就是小時候的那個味道。

鄭明堂被封為白蓮霧達人,有熟沒熟瞄一眼就知,野生的蓮霧樹一個枝條可以生10幾顆,但他只留7、8顆,集中養份,套袋後即不用藥。今年一共種60棵,可食的預計3千斤,但鄭明堂堅決給客人吃最好的,只有三分之一能當鮮果賣,外表有碰撞、感染果腐病的次級品則烘成果乾,雖然沒加糖,但一咬下去香氣四溢,自然回甘,加水製成白蓮霧茶也很解渴。

白蓮霧葉有淡淡清香,他特地在箱子裡放了幾片葉子,吃新市蓮霧時,別忘記先捲起葉子,搓揉成碎片,讓手掌發出蓮霧香,這可是專屬新市的的特別吃法。不過想訂購的客人要再等一年,今年新市蓮霧還沒摘完,就全被老饕預購一空了。

10461382_873029499391296_2040816107714625620_n
自然曬乾後白蓮霧乾吃起來也會回甘(攝影/林慧貞)

回甘之後,需下一代接手

新市白蓮霧脫胎換骨,目前約有20多人栽種,總面積約4公頃,年產量1.5萬斤,今年每斤至少300元起跳,還是供不應求,卻也面臨下一代不願接手的問題。

鄭枝南坦言,一開始大家帶著使命感出發,不計成本,好不容易開花結果,但多是依靠個人技術,10年計劃邁入新階段,未來希望結合農會建立白蓮霧產銷班,交流技術,推動分級包裝,甚至仿照「麻豆文旦」申請「新市白蓮霧」產地標章,擴大白蓮霧產業,文化才能存續下去。

值得慶幸的是,鄭明堂的女兒願意回家接手,學習父親畢生絕學。經歷50年的苦澀,新市白蓮霧產業正慢慢回甘,但能否餘韻長存,就看注入多少新血了。

10453323_873139242713655_2173167566463196333_n
150年的白蓮霧長到4樓高(攝影/林慧貞)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