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歲高齡自然農夫 EM菌養地經驗公開傳授

「我有看過沒施農藥化肥的年代,以前都是用堆肥啊,癌症也不像現在這麼多。」蹲在剛收割完的稻子旁,洪國勝對著來請益的年輕農民蘇建鈞,娓娓談起過去那個有蛇、蚯蚓、青蛙的農村,指著地上一根鉛筆細的小小土洞,黝黑的臉上綻出笑容:「我沒有用農藥化肥,只用EM菌,那一個一個洞,就是蚯蚓鑽過的痕跡!」說罷,輕巧從地上站起,一點也看不出已經高齡88歲。

遠赴日本學習製作微生物菌

10527506_880697698624476_4337196331137161119_n
洪國勝用下雜魚結合EM菌自製微生物堆肥(攝影/林慧貞)

在台南善化,洪國勝三個字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很多人可能沒看過他長什麼樣子,卻能說出「那個不用農藥的農夫」。畢竟,持續25年,直到88歲還在用友善農法種米的老農,在台灣可能一隻手數得出來。

現在許多友善栽培的農民常會自製微生物菌,洪國勝可說是箇中翹楚。1985年,日本的農學博士比加照夫發表用數種微生物製作的「EM菌」( Effective Microorganisms ,有效微生物),取代農藥化肥,洪國勝聽聞後,和其他5名友人包袱款款就飛到日本請益,1989年開始當起不用農藥的農夫。

到底EM菌有什麼魔力,讓洪國勝願意遠渡日本拜師學藝?

一開啓這個問題,好像觸動洪國勝話匣子的機關。他熱情地打開混著EM菌、豆粕、胡麻粕和米糠的堆肥,沒有令人反胃的酸敗味,反而有淡淡的穀香,洪國勝指著略微發白的黴狀物說,這代表EM菌很健康,和堆肥互相作用,其實EM 菌本就存在環境中,但人們大量使用化肥農藥,讓許多菌類無法存活,破壞土壤肥力。

洪國勝住家後院的田地旁,擺著一桶桶用下雜魚、廚餘、米糠自製的堆肥,細小的泡泡不斷湧出,等到發酵完成後,就能再次回歸給土壤當養分。

10525902_880698038624442_5845751016321255533_n10408695_880699425290970_7809326115047498542_n

冒泡泡表示EM菌和下雜魚堆肥正在作用洪國勝用下米糠、豆粕、胡麻粕等,結合EM菌自製微生物堆肥,拜拜黴狀物即是EM菌作用

養地5年,產量翻四倍

10486080_880693465291566_3017850774298701947_n
洪國勝的田裡有許多蚯蚓的洞(攝影/林慧貞)

這些經驗談可是洪國勝用時間和眼淚換來的,剛開始5年還沒抓到訣竅,雜草、病害接踵而來,每分地僅收成300斤,他認為地還沒養好,不敢標榜自然栽培,苦心栽種的米全拿去繳公糧,收入低、工時長,「那時都要哭了」,鄰居嘲笑他頭殼壞去,同行友人全都放棄, 他卻咬牙對自己說:「今年沒成功,明年也會成功,一定有一天會成功。」

經過5年養地,EM菌漸漸發揮功效,稻米產量上升,現在每分地可以收到1千2百斤,雖然仍比慣行少了2、3成,但在友善栽培裡已是不錯的成績。洪國勝用一個很幽默的比喻形容EM菌的作用,就像吸毒和賭博的人不會去廟裡聽和尚唸經, 把土地養好了,害蟲自然不敢過來。

害蟲不見了,蚯蚓倒是成群結隊落腳,洪國勝的田邊分佈著一個個鉛筆細的小小土洞,這是蚯蚓幫忙鬆過土的痕跡,只有在乾淨、沒有汙染的田地才能見到,多虧這群義工的幫忙,洪國勝早上澆水,下午就全被土地喝得飽飽的。

堅持友善農法,因「看過沒有農藥化肥的年代」

問起洪國勝為何沒跟著同伴一起放棄,他淡淡地說:「因為我看過那個沒有農藥化肥的年代。」

洪國勝是土生土長的善化人,和很多農村囝仔一樣,從小就幫忙家中種田,在沒有除草劑的年代,每天最大任務是割雜草,沒割完還不准回家吃飯,考上鐵路局後,他依舊每天2、3點起床到田裡,忙到天亮直接去上班。

「那時候房子少,連柏油路都沒有,每天脫赤腳踩在農路上,我們這裡還有蛇呢!」說起曾經生氣蓬勃的農村,洪國勝的記憶力一瞬變成少年郎,他說,以前剛引進日本化合肥時,只有有錢人才買得起,那時候也沒聽說有人得癌症。

不過隨著政策補貼,洪國勝也跟著用起農藥化肥,直到40多年前某個清晨,在紅甘蔗田裡噴農藥,因為技術不純熟,邊噴邊倒退著走,竟無意吸入過多農藥,硬撐著噴完卻農藥中毒,送醫急救才從鬼門關走回來,之後一年又陸續發生2次農藥中毒事件,才讓他下定決心改用友善栽培。

不藏私,桃李滿全台

10306395_880698325291080_4070945806946158212_n
洪國勝不吝於將畢生技藝全傳授給年輕農民(攝影/林慧貞)

25年過去,洪國勝依然走在這條路上,頭髮雖已花白,但除了有些重聽,身體仍十分硬朗、臉泛紅光,栽種3分半農地,每天都到住家後院照顧玉米、地瓜、茄子,一點都看不出將近90歲,「我連感冒都不用吃藥呢!」他笑瞇瞇地說,一切都是因為用EM菌種田。

洪國勝的故事成為鄉野奇談,他的家中有一面佈告欄,貼滿來自全台媒體的報導,種的香米光是親朋好友就供不應求,他卻一點也不自滿,依舊保持勤儉的習慣,一件衣服縫了2、3次補丁仍捨不得丟。

為了報答赴日學習的恩情,只要有人上門詢問,再忙他都會放下鋤頭,培育出的桃李超過1千人,許多人遠赴台北、花蓮、台東請益,家人擔心他太勞累,擋下許多電話,他卻偷偷跟朋友說,想學的儘管來找我,「不傳下去帶回去也沒用,陰間的人又不會吃東西。」幸好女兒願意接手幫忙。

他有些感慨地說,農業產值不高,雖然有超過1千人上過課,但真心想繼續下去的卻不多,大家喜歡講求高科技,「但科技沒辦法做米、做玉米出來,這是天生地養的。」回來種田,可能沒辦法賺大錢,但至少換得了自由,「籠鳥有食湯鼎近,野鶴無糧天地寬」,這是他為自己至今88年的歲月所下的註解。

10492406_880696338624612_5158888932866019738_n.jpg
洪國勝努力的故事成為鄉野奇談(攝影/林慧貞)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