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塑,趁年輕!塑膠的微粒時代。

你說,什麼話最動人?上個周末,墾丁大街上的垃圾話最動人。由荒野保護協會主辦,阿拉善SEE基金會贊助的「海洋減塑青年行動」,吸引從中國、台北、新竹、台東各地來的年輕人,在海生館、後灣及墾丁大街上演一場你聽我講的減塑行動。

「你知道,你抹在臉上的磨砂膏(洗面乳),可能是塑膠嗎?摸起來非常平滑的磨砂膏,有很大的機率是塑膠微粒混成的,天然杏仁製成的磨砂膏,會比較粗糙。」來自香港的NGO無塑海洋創立者Tracey Read簡單的破題,吸引了年輕人張大耳朵。

「看著過去把七仔的海灘變成這樣,很令人難過。」ICC 國際淨灘行動台灣發起人,同時也是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董事張泰迪說,根據統計,台灣一年用160億個塑膠袋(每人每日平均2個),15億個飲料杯、45億個寶特瓶嗎,這些垃圾,填滿了海灘,讓原本適合談戀愛的海灘,成為堆滿垃圾,潮濕霉味撲鼻的分手擂台。

在海邊看著垃圾的戀人
在海邊看著垃圾的戀人 (圖:張泰迪提供)

塑膠時代,探索塑膠足跡

數量龐大的塑膠、寶特瓶無處去,許多直接在海岸邊掩埋,經年累月的摧殘,堤防崩壞後,垃圾自然海漂,空出的空間,又繼續填滿了垃圾,反覆而再,我們的垃圾,從海岸不斷進入海洋…對此,荒野保護協會海洋專案胡介申提出個有趣的看法:2000年後,考古學家會說:這是個塑膠時代。

過去的石器、青銅器時代,留下的古考證據都是堅韌不易被腐朽的物質,那麼,塑膠絕對具備這樣的條件。即使,有些人宣稱塑膠還是會被緩慢分解,但真的有消失的一天嗎?「不!看不見可是他依舊存在」,去年前往韓國實驗室進行塑膠微粒(micro plastic beads)研究的胡介申說,塑膠經光照後會分解成微粒,散逸在海洋中,吸附在生物細胞膜上,進入神經系統,然後,回到人類腸胃裡。

從海灘上撈一把沙,經過過濾後,滿滿地「塑膠微粒」
Tracey從海灘上撈一把沙,經過過濾後,滿滿地「塑膠微粒」(圖:荒野保護協會)

現在,我們研究「碳足跡」,未來,將是探索「塑膠足跡」的時代。

塑膠有許多種類, Tracey Read表示,一般消費者對於石化聚合物的成份非常陌生,即使包裝標註PE、PET、PP、PVC等字樣,仍很難了解其中的差異。現在,歐洲有一個APP減塑的運動,透過上網查詢資料庫中的plastic free產品,以及透過消費者的力量,去約束那些可能對環境造成極大危害的廠商。

為了讓青年有更多創意的發想,利用海洋廢棄物創作「垃圾山水」的Liina Klauss告訴青年,透過漂亮的裝置藝術,也能讓人們重新認識垃圾,讓大眾能更珍惜使用身邊的東西,減少塑膠垃圾的拋棄。他強調一點:「垃圾經過創作後,並沒改變它的本質,但是大眾對他的感受卻截然不同了。」

Liina Klauss的海廢創作「垃圾山水」http://liinaklauss.blogspot.tw/
Liina Klauss的海廢創作「垃圾山水」http://liinaklauss.blogspot.tw/

打火機告訴我們的事

相對於以垃圾為元素的浪漫藝術創作,日本鹿兒島大學教授FUJIEDA與他的團隊進行嚴謹的垃圾分析。從2003年8月起至2013年3月為期10年,於1534地點蒐集打火機的樣本,分析這些打火機從各地流出的比率。至於為什麼選擇打火機呢?他說:「因為打火機的背面會有國家、電話等資訊,可以做為判斷打火機來源的良好依據。」他在中途島至夏威夷的海洋旅程中,發現許多打火機來自東亞。

台下的青年學生於是反問:「那麼,我們是否該回到火柴的時代?」

針對類似的問題,「我的無塑生活Living Plastic-Free 」發起者美國Beth Terry女士向台下的青年朋友回應,我們可以在生活中尋找塑膠替代品,如果沒有可以取代的材料,那麼,就由青年們自己動手創造吧!例如耳機的泡棉可以用自己織綿來取代,巧克力、麵包可以自己做,減少販賣的包裝及運送的路程。他告訴青年:「塑膠是未來的問題,也就是新世代必須面對的!」

智利北方天主教大學海洋生物教授Martin Thiel則強調,不管任何環境運動,都要讓它變成有趣的事大家才願意參與。於是他設計了讓小朋友撿垃圾、將垃圾加以分類的工作手冊,除了建立資料庫,小朋友在海灘撿垃圾的過程當中,會發現許多有趣的生物,自然就會想要加以保護。另外,資料的長期建立及分析,會了解垃圾的來源(例如海灘上的玻璃瓶,經分析後了解不是海流漂送,而是遊客帶來的),才能針對特定的對象加以遊說;有了充足的證據,才能要求政府制定政策!

鹿兒島大學Dr.FUJIEDA花10年的時間研究太平洋上的漂流打火機
鹿兒島大學Dr.FUJIEDA花10年的時間研究太平洋上的漂流打火機

實際行動,上街頭!

上完了所有課程,第二天下午,便是青年減塑具體行動的展現。不到一天的討論時間內,7支隊伍要想出有創意的方式來進行減塑的行動。其中有3組分別至恆春鎮、墾丁大街向路人、店家及攤販宣導減用塑膠袋及吸管。海龜組提供了1.竹吸管2.鋼吸管3.玻璃吸管讓遊客知道有這些替代性的選擇。但遭遇的困難是,第一步就被打槍,以為是sales;另外,有人聽到自備吸管的概念,就直搖頭說不可能!

海豚組則是鎖定商家進行「不主動提供塑膠袋」的遊說行動,而不少來自外國的觀光客直接挑戰「整趟行程用1個塑膠袋」的簽署行動,台灣遊客則相對保守,僅敢簽下「今日限用1塑膠袋的」承諾。組員鍾易妡說,「其實就算當下沒有答應也沒關係,主要是把塑膠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情況傳達給店家。」有位賣果汁的阿姨聽到海龜會吃塑膠袋,驚訝的說,真的嗎?我都沒聽過!那你們要多宣導,以後遊客才不會跟我要塑膠袋(我也省本啦!哈哈)

DSC_0346

DSC_0381

墾丁大街台灣拉茶的衝浪型男老闆
墾丁大街台灣拉茶的衝浪型男老闆

海膽組到了恆春住家宣導,讓民眾了解台灣塑膠袋濫用的情形,以及海灘塑膠微粒對海洋環境的影響。小丑魚組則請民眾舉起牌子,大喊「我支持減少使用塑膠」並將這些畫面剪輯成短片。兩組都說,藉此機會與形形色色的人聊天後發現,除了單向的宣導,其實透過討論的方式,能夠讓大家比較深入的思考塑膠袋在大家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使用塑膠好像已經成為呼吸一般的習慣,所以,其實減塑要從心態上做調整,當店家問「請問客人要塑膠袋嗎?」時,不要直接反應的就回答「好」。』Martin則回應,「在智利,減用吸管的議題是不存在的,因為根本沒有人使用吸管」所以,與其說是環境運動,減塑更像是打破既有習慣的一種衝擊改變。

雙髻組則到後灣沙灘上擺起攤位,標示「價格」賣塑膠,但,原來價格不是售價,而是各種塑膠的”壽命”,不過,遊客聽到那些數字是垃圾殘存年限後,露出「喔!原來是這樣」不怎麼感興趣的感覺。「哀!也許沙灘不是個容易靜下心來聽講的地方」,組長宋運川怨嘆的說。

相對於靜態的沙灘攤位,獅子魚組則是在人潮眾多的海生館前演起行動短劇,呈現寄居蟹以人類垃圾為家的悲歌。另外,他們還設計問卷進行訪談,3個問題請問遊客:1.你曾經在海灘丟過垃圾嗎? 2.知道垃圾會影響寄居蟹的生態嗎? 3.你願意參與淨灘活動嗎?其中高達9成民眾表示願意參與淨灘活動!但亦有民眾認為,海灘是自然的不須人為介入,人類行動又不能改變什麼。

創意短片,隨身攜袋正潮!

水母組則是以拍短片的方式,希望在Youtube上蒐集到200個喜歡,引起後續的回應及討論。這組非常奇怪的組合,剛好有人會剪接,有人會製作道具,導演及編劇也極具創意,影片上台發表後笑聲不斷!

YouTube video

原本對於走入人群行動十分卻步的青年們,在實際行動之後,除了克服像與自己「不同類型」的對象倡導理念的不自在,也覺得台灣人其實很溫暖,對於青年的包容性很強。即使有些人會直接回答:「做不到」、「一個人又不能改變什麼」之類的話,但也有不少店家攤販在聽了之後表示應該要支持。

這次的行動,讓所有與會者都體驗到,減塑運動,或是其他的環境運動,絕對要跳脫「和尚對和尚念經、神父對神父傳教」的侷限,運用網路、藝術、新型態媒體的傳播,有創意的活動方式,才能讓影響層面擴大。3天的過程中,大家都突破了原本想像的自我極限!

張泰迪以曾是海廢青年的身份勉勵學子,要把握年輕的優勢,否則,等未來成了大叔時再去跟店家宣導,遭到白眼驅趕的風險會提高。小事生活的洪小好則鼓勵從自身做起,像是牙刷可以改用可分解竹製牙刷,買菜選購在地食材等等;同為年輕人的媒體人胡文申則告訴大家,行善要揪團,行動力量大,並且,「不要因為走太遠而忘記為什麼要出發」。3天的活動,就在喜悅的飛耀中畫下句點。

採訪後記:採訪前,對青年減塑行動其實抱著觀望的態度,但實際跟著年輕人穿梭店家,聽到人們的回饋之後,我認為,如果有更多人,在各地的夜市加入「不主動提供塑膠袋」的遊說行動,一定會產生改變!

DSC_0402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