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所未聞 墾丁後壁湖首見臭肚魚大啖軟珊瑚

文/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海生館研究人員郭富雯今年8月在墾丁國家公園後壁湖海洋資保護示範區紀錄到一大群臭肚魚正大塊朵頤的啃食著軟珊瑚,令人訝異的是調查發現向來被視為藻食性的臭肚魚居然會主動去啃食珊瑚,這是在過去文獻中所不曾記載的。

國外關於這種魚的食性研究報告指出,在臭肚魚的胃內容物成份有八成四以上為綠藻、紅藻及褐藻等,其他一成六則包括一些單子葉植物,矽藻,水螅及砂粒等,但至今尚無文獻報導在其胃內容物裡有發現軟珊瑚所獨具“骨針”的這種棒狀碳酸鈣結構。

一般魚蝦蟹貝之類的多數海洋生物,不會主動啃食如蒟蒻般柔軟的這些珊瑚,因為在多種的軟珊瑚體內皆分析出一種Hemiketal的類固醇,這種天然化學物質的味道足以讓吃到它的海洋生物退避三舍,也就是這些分泌出的化學結構物讓他們得以自保。

不過在珊瑚礁生態系裡還是有些特例,例如,鸚哥魚喜歡啃食團塊型石珊瑚,蝴蝶魚會啄食珊瑚體表的珊瑚蟲,外表潔白無暇的玉兔螺是專吃軟珊瑚的殺手等…..。

臭肚魚啃食後的肉質軟珊瑚(圖/海生館提供)
臭肚魚啃食後的肉質軟珊瑚(圖/海生館提供)

郭富雯在紀錄過程中非常訝異,因為當一大叢軟珊瑚被經過的褐藍子魚(Siganus fuscescens)無厘頭瘋狂啃食後,猶如被轟炸機肆虐過後一般,體表顯得坑坑洞洞,邊緣也變得殘破不堪,雖說多數軟珊瑚能分泌化學成份來自我防禦,不過這次對褐藍子魚所釋出的化學戰,珊瑚顯然處於劣勢。

當然潛水人員也發現這些臭肚魚群並不是對所有的軟珊瑚皆感興趣,被啃食的物種主要為肉質軟珊瑚(Sarcophyton sp.),其他如葉形軟珊瑚(Lobophytum sp.)及指形軟珊瑚(Sinularia sp.)則幾乎僅有微乎其微的咬痕。

透過影像資料的畫面及近距離的直接觀察,臭肚魚最初應該只是在幫軟珊瑚清理體表上的黏液、髒污或是表面所滋生的藻類,在不經意的咬下肉質軟珊瑚組織後,發現這它的味道還能接受,接著就漸漸的將其視為副食品。

當然這種無辜被臭肚魚鮮所啃食的肉質軟珊瑚,體內所含的化學成份種類為何,以及單位劑量濃度是否顯著性的低於其他類別的軟珊瑚,則有待後續的天然物成份分析及定量。

臭肚魚清理葉形軟珊瑚上的雜藻(圖/海生館提供)
臭肚魚清理葉形軟珊瑚上的雜藻(圖/海生館提供)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