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行口就是江湖 掀開果菜批發市場神秘面貌

編按:作者經營友善環境水果的買賣流通,但因為親戚在傳統果菜市場工作,偶而也會去幫忙,得以近距離觀察傳統果菜市場的形形色色。以下為採訪果菜市場工作人員寫下來的現場情形,以及行口與農友(貨主)之間的愛恨情仇。

「我們工作的地方是批發果菜市場,這裡一日兩市,凌晨三點開始營業,一直到下午五點,這裡負責整個中部的水果,小至路邊攤販大至大型量販店,無一不來此買賣水果,我們就是行口,讓人熟悉又霧裡看花的一個組織。」

批發市場的運作時間

在果菜市場營業區域主要分為兩大區塊,拍賣區跟行口區,拍賣區主導單位是果菜市場運銷公司,行口則是由各個批發店家組成,裡頭攤位名稱就叫行口。

每日晚上八點開始,從各地收集而來的蔬果就陸續在拍賣區陳列,有些委託貨運載送的行口水果也在這時候陸續上架。到凌晨三點開始拍賣,行口也跟著在這時候開營業,此時的水果主要販售給超市跟早晨市場的零售業者,一路熱鬧的早上七點,接下來市場就安靜下來,大夥或睡或外出載貨。等到中午12點左右,外出載貨的大卡車紛紛回來,又開始了午市的生意,午市主要是供應黃昏市場跟一般水果店的生意,也是熱鬧非凡,大夥就這樣一路做到下午五點,精疲力盡的下班回去休息。

image001
拍賣區

批發市場三種人

批發市場由三種類型的人組成:(1)批發市場運銷公司的人(2)行口老闆(3)搬運師傅。

果菜市場的成立是由民間與官方共組成運銷公司,提供一個交易平台跟場域,讓批發老闆可以做生意。運銷公司則負責場內的秩序維持、夜間拍賣、清潔等後勤支援,收入來源主要就是靠批發市場買賣的抽成服務費用,身為後勤的角色,他們與行口老闆們相處融洽,身段柔軟。

行口老闆則是在裡頭經營批發事業的老闆,光是我們工作的地方就有200多位老闆了。由於買賣水果屬於大宗現金交易,非常注重的就是人際關係與信賴,所以行口大多世襲制,外頭的人要進入經營會比較困難,縱使握有大筆現金可能也租不到攤位,這也是行口一直給人一種神祕感的原因吧!

行口老闆由於每天要接觸大量客人,早已培養出一雙慧眼,通常被他們一瞄,好像可以直接看透你的心一樣,根本無所遁形,再加上處在快速變動的環境,早已經培養出超強的話術與隨機應變的能力,有一句話可以完美說明行口老闆的特色: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誤)

image003
阿伯做水果批發數十載,前輩中的前輩

搬運師傅真的辛苦

搬運師傅,我們都尊稱行口的搬運工叫做『師傅』,因為他們的工作真的辛苦,有時重達120斤(72公斤)的水果,一天幾百箱,咬僅牙根還是得搬,他們在場內的工作就是負責搬運、開貨卡,認識客人多的時候也會幫忙招攬客人,厲害的師傅,如果因為行口老闆第二代或親戚不想承接家業,就有可能獲得繼承。

台灣水果包裝規格不一,有籃子裝、紙箱裝、裸裝,因此堆疊不易,都要靠人工一一搬運,加上台灣天氣襖熱,師傅搬運時通常都不穿衣服,其實這也是不得已。因為一下子流汗、一下子乾掉,除了弄溼衣服容易感冒,還會讓衣服沾染汗臭,不如就把衣服脫掉,既涼爽,又可以在下班保持乾淨的上衣回家。

市場雖然有許多看似兇狠的人,但是仔細一想這也是它的包容性所在,還有什麼地方能提供這些曾經混江湖的人,一個可以憑藉自己勞力獲取薪水的地方呢。再則這裡工作勞累,師傅之間少了賣賣的算計,多了現在少見的『義氣』相挺,常常貨一回來,大家就一起幫忙完成。

image005
花東來的大西瓜,師傅們卸貨中

行口的水果從哪裡來

行口的水果主要有幾個來源:(1)拍賣市場取得(2)託運運送(3)老闆親載。

拍賣市場每天凌晨三點開始拍賣水果,行口老闆可以到拍賣現場選購自己喜歡的水果,然後再拉到自己攤位販售,但是這種模式運作並不順利,主要是拍賣市場的貨色不見得可以滿足行口老闆需求,如此一來不確定性太高,而且三點的拍賣時間跟行口老闆營業時間一樣,根本來不及。大家還是傾向自己去載貨,結果拍賣牌反而借給熟識的小賣使用,現在進行拍賣時,小賣人數還比行口老闆多。

這也因此造成後遺症,因為有時小賣取得價錢比批發商更便宜,反而會混亂市場行情,讓行口利潤更加稀薄,只好再向產地殺價,台灣人cost down厲害,有很多小聰明,但仔細想想,最後其實誰都沒得到好處。

託運跟老闆親載其實都是行口老闆本身都已經在產地有固定配合的對象,有些老闆習慣給貨運載,有些則是自己有大卡車,習慣每天到產地看一看,然後順便把自己合意的水果載回來,市場中又以自己老闆去載的行口居多。

image007
產地運來一車一車準備上大卡車的西瓜

 

批發市場存在的價值

批發市場存在的價值莫過於媒合農產品跟消費者。同一款作物又有大小、美醜、甜度高低之分,消費者的需求也不一,所以必須要有一位中間者(批發商),居中協調與展示農產品,讓零售商可以在短時間內在固定的交易空間,迅速獲取自己想要的規格。

不過為什麼有很多批發商都被視為萬惡的剝削者,其實這是有原因的:農產品每一季量產時,每個行口的水果同質性過高,這時候大家只能依據價格來決定購買哪一家行口的水果,也因此就會迫使行口不斷的去壓縮農民的空間,且接下來經過層層的成本加總後,產地價格自然跟零售價就會有一段落差,就會被聯想成是剝削者。但也的確是有些行口,為了賺錢不擇手段,盡可能去隱藏市場資訊,讓農民陷入資訊落後,然後稱機收購便宜的水果回去獲取超額利潤這也是常有的事,不過終歸人性,不是每個行口老闆都是如此。

那為什麼行口採購價格通常比較低,農民還是願意把水果交給他們?一個成熟的行口通常都已經累積了前面所提的人脈,客人脈絡都已經穩固,所以他們可以持續穩定的每天、每季、每年跟農民收購水果,不論水果品質好壞、市況高低都能協助銷售,讓農民至少有地方可以銷貨,不怕水果擺在田裡爛。

套句行口某個阿姨說的話:『今天我們明知道市場很差,載回來會虧死,還是得載,不然人家貨主(農民)市好的時候,人家就不願意給我們賣了』。真是一語道破農民跟行口互相依存、又愛又恨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