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日本見學後記─台日校園食育大不同

(承繼前文)美濃龍肚國小的黃鴻松老師,在2014年的春天到日本見學四個月,從九州到北海道,共參訪二十所中學、小學及幼兒園。十月初,鴻松老師以「日本孩童的食育與農業風土」為題,分享日本見學之旅,前文分享「南阿蘇村中松小學的食育實踐」,本文綜合分享台日校園與食育相關措施之不同。

 一、校園環境不同:

相較於台灣校園內多是水泥化的硬鋪地,日本的幼兒園和小學的校園裡,幾乎都保留有大片的泥土地和花圃,孩童在下課或是上美術課時多會到戶外玩泥土、抓小蟲。這套學習自德國的教育方法在日本已行之有年,玩泥土除了可穩定孩童的情緒,還可培養科學性及創意。

二、用餐方式不同:

日本孩童從幼兒園(0-6歲)開始學習自己準備吃飯用的餐具、桌椅,小學一年級吃營養午餐時就都可以自行打飯(盛飯菜),可見日本從幼教就開始打下食育的基礎;而台灣的小學一年級生在剛入學時,都是由六年級生協助打飯。

三、早餐方式不同:

目前台灣的學生幾乎都是拎著早餐去上學,或是在途中的早餐店吃飽再進學校,而日本人認為一起吃早餐是最適合親子互動的時間,因此他們多會選擇自己在家準備。鴻松老師提到他去日本參訪第一所學校時,跟校長說起台灣現在已經很少人會在家吃早餐,媽媽也大多不需要早起為孩子準備早餐了,身為媽媽的校長回說:「哎呀!真是羨慕啊!」不難想像日本的媽媽為孩子準備早餐的費心了。

四、體重不同:

鴻松老師去訪日本之前,先寄發了問卷請各學校回覆,其中一題提到目前台灣校園因過胖或過瘦者太多,正在推動健康促進,請教日本校方如何因應此情形,而日本的學校皆回覆沒有出現這種問題。日本中央政府訂立了學童的標準體位,目前幾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孩童都合乎標準,除了飲食習慣,也和孩童平日的運動量多寡有極大關係。

五、上學方式不同:

日本學校沒有家長接送區的設置,小學生多是自己走路上學,到中學以後才騎腳踏車,而台灣到高中都還設有家長接送區。日本的車禍、綁架等社會事件同樣層出不窮,但無論城鄉寒暑,在都市的大馬路上,或冬日的雪地裡,仍可看到在專用路道上排路隊的小學生,由高年級帶著中、低年級上下學,如此,他們才能在途中和東方白鸛一起散步,聞到路旁正盛開的薰衣草花香,而社區的長輩,為了讓小孩子養成走路的習慣,也會組成導護志工在街角站崗;相對於此,依賴接送的台灣孩童已難以感知冷熱晴雨,也和社區嚴重脫節。

鴻松老師說不久前日本的美濃國小到高雄的美濃交流,提到他們的學生都是自己走路上下學,一趟大約半小時,來回一小時,因此運動量足夠,學生的身材都很標準,其附加價值還有對社區的認識、和同學的互動,以及培養自身的獨立性;相較之下,目前美濃的國小在下課時間,還需要透過廣播強迫學生走出教室運動。

六、營養午餐辦理方式不同:

為和日本校方交流學校午餐的辦理情形,鴻松老師出發前特別請高雄市教育局提供相關資料,從問卷中發現十所學校有九所都提出因為人力不夠,可否不要再續辦午餐,或是希望能增派人力等問題,這和台灣的營養午餐多是由學校自辦所帶來的負擔有很大的關係。日本大多採中央廚房,在同一處煮好後再分送到各學校,如此可節省人力和物力;購買食材、聘請廚師等相關雜務則由地方教育局處理,學校只需專心負責飲食「教育」的工作。

鴻松老師也說明日本幾乎每一所學校都有專屬的營養師,南阿蘇村的中松小學因人數在百人以下,因此是和另外一所中學、兩所小學共用一位營養師,由營養師為地區內所有學生的飲食健康、營養把關。當天特別前來參與的南隆國中邱元甫校長補充說道:目前高雄旗美地區只有旗山國中和旗山國小有專屬的營養師,縣市合併後因經費有限,所以採支援制,像是美濃南隆國中的營養師是由鳳山青年國中支援。

台灣的營養師除了開立菜單,還要負責辦理營養午餐,包含廚工監督、管控食材的進貨數量和品質,以及烹飪過程的安全問題等等,都是營養師一肩扛起,在分身乏術之下,各學校仍相當欠缺進行食育的資源,這是目前國內的一大困境,而高雄市正在推展國中小學食育計畫,已努力往前邁進。

在食安事件頻傳之際,鴻松老師的分享提醒了我們對食育應當有更多的關注和投入,其間應重視和家庭、社區間的互動,以及了解傳統飲食文化和禮儀,且也正如服部幸應先生所提出的食育要點「培養能自行分辨安全食品的能力」,孩童應從小學習,對所有為孩童選購食物的成年消費者更當如是。

延伸閱讀:

日本孩童的食育與農業風土─南阿蘇村中松小學的食育實踐

復育東方白鸛,凝聚農村榮譽感:日本豐岡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