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兔子實體店面開張 推廣低塑生活

有沒有一件值得做的事,可以一輩子做到老?Miffy與她的丈夫陳仁全在40歲之際,從過去以擺攤方式推廣低塑生活的用具,到今日,在台大溫州街的巷內新開「綠兔子」店面,透過實體工作室聚集更多關心環境、對友善耕作食材有興趣的夥伴,還舉辦各種手工藝課程、公益講座,Miffy說,經過兩年多的推廣,開工作室實踐理想的時候到了。

塑化劑的傷害 開啟低塑生活

1503394_10204403335111207_1361844900783963347_n
綠兔子植物染色

「綠兔子」的招牌下,掛著淺粉紅、水藍等植物染苧麻線,一入門的長木桌前方天花板上,吊著竹編籃、雞毛毯子等天然民具。Miffy說,在一連串的食安問題爆發後,民眾對飲食的意識漸漸抬頭,但大家對於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人工、化學、塑膠等用品,卻仍習以為常。

Miffy還記得她生第一胎時,就發現兒子很過動、不好帶,到學校當愛心媽媽後,才發現這是下一代孩子普遍共有的問題,為了找尋原因,Miffy參考了許多資料,閱讀到《浮萍男孩》一書後,她發現,原來這些都是環境荷爾蒙對人體造成的傷害,美國從很早就開始有相關的研究。從她小時候開始,Miffy的媽媽買給她吃的糖果就用繽紛顏色塑膠紙包裝,而這些塑化劑,都一點一滴累積在體內,直到透過生產傳給下一代。

「老人工」手作的自然民具

當開始意識到人工塑膠對人體的危害後,Miffy和先生開始一點一滴汰換家裡的日常用品,到老雜貨店尋找自然手作的民具。除了從洗臉到全身都換成手工皂之外,還有用動、植物毛做成的牙刷,以及鍍鋅鋼板做的水桶、傳統絲瓜曬乾而成的菜瓜布等都慢慢更換。

這些天然素材做成的民生用品,多半是七、八十歲的老人家做的。Miffy說,鄉下人都會說這些東西是「老人工」做的,現在年輕人沒有人要做了。主要原因是這些手作的東西費工、低利潤,Miffy認為,藉由推廣老人手作的東西,也可以讓老人家持續有收入,覺得自己還有生產力。

然而,古早手藝的斷層與失傳,Miffy也曾經為此感到無能為力。但自從「半農半X」的理念出現後,Miffy開始鼓勵年輕人,就算不投入農業,也可以透過「半手工藝半X」,讓手不斷地工作。Miffy一直認為,人的手就是要做事,才能讓身心靈達到某種平衡,不能讓手停下來。

10411952_10204403340911352_7041474188882543454_n10406489_10204403344231435_192141917444186594_n

從擺攤到開店

10697301_10204403336551243_4583260100813283373_o
Miffy和陳仁全

過去,Miffy和陳仁全都是荒野保護協會的志工,有機會就會帶小孩子們用廢紙做東西、自己做手工紙等。有一回他們在宜蘭賴青松辦的穀東見面會上,一邊帶孩子們做手作活動,一邊分享自己平常使用的器具,沒想到穀東家長們都很感興趣,就這樣,從分享開始,他們發現原來很多人對自然民具都有需求。

「綠兔子」最早從新竹竹蜻蜓綠市集、宜蘭大宅院、簡單市集到248農學市集和彎腰等地方擺攤,最遠還曾經到過嘉義。如今,在台大溫州街巷弄的店面裡,滿佈著Miffy和陳仁全四處蒐集老雜貨店的民用器具,一件一件都有它背後的故事。

平時客人詢問度最高的,要數竹子系列的民具,Miffy說,用台灣在地孟宗竹做成的竹杯,必須在濕熱的密閉空間裡塗上生漆,經過一天一夜的陰乾,這也是一般年青人無法忍受的工作。此外,比較特別的還有用動、植物毛做成的化妝刷、紫檀木做成的調味匙等等。

Miffy用筆在植物染棉布標籤紙上,一筆一畫勾勒欖仁、洋蔥、薯榔等染色植物的圖樣。這些植物染系列的苧麻編織線、手帕等,都是陳仁全自己手染的,Miffy說,他們最喜歡找別人修枝後、或是颱風天吹倒下來的植物當作素材,可作為廢物利用。過去,他們夫妻倆都喜歡在大自然裡登山、賞鳥,要找到合適的植物,對他們來說也都不是件難事。

除了自然民具外,「綠兔子」也會販賣友善耕作小農的產品,邀請朋友開辦刺繡畫畫、手縫布衛生棉、手作茶則等課程,未來每個月還會舉辦公益講座。上月,陳仁全也辭去了正職工作,決定全心投入友善土地、環境、人體健康的「綠兔子」工作室,回首,原來那件可以做到老的事,他們夫妻倆已經找到了。

1925076_10204403342111382_3082087227994810868_n 1533931_10204403343351413_8348618473171051490_n

用筆在植物染棉布標籤紙上,一筆一畫勾勒欖仁、洋蔥、薯榔等染色植物的圖樣。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