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突破,蜜棗明年可望首度外銷日本 農友呼籲重視種苗外流中國問題

現在正是蜜棗產期,許多人喜歡送蜜棗當春節伴手禮,但只要年節一過,蜜棗身價就砍一半,農政單位近年嘗試出口到中國、星馬,今年更可望以低溫冷藏,解決難以克服的檢疫問題,首度進軍日本。農糧署作物生產組組長翁震炘表示,檢疫關已確認沒問題,現在就看日本貿易商態度,預計年節過後,2、3月棗子價格較低時,外銷機會較大。

1.2度C冷藏兩週,解決東方果實蠅幼卵

高雄11號珍蜜結實纍纍-1
高雄11號珍蜜結實纍纍(圖片提供/高雄農改場)

根據海關資料統計,生鮮蜜棗從2010年開始大規模出口,這三年出口量都維持在150~160噸,主要市場為中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加拿大,共同點是熱帶水果不需檢疫,但高品質的日本市場,擔心夾帶東方果實蠅幼卵,傳遞疫病,遲遲未開放鮮食蜜棗進口。

今年3月初的東京食品展,盛產蜜棗的高雄市先以蜜棗乾打頭陣,獲得不少好評,高雄市政府表示,日方對台灣蜜棗讚不絕口,直呼「喔伊細」,但鮮食蜜棗皮薄嬌弱,不適合像芒果一樣以高溫蒸熟,近年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開發出低溫冷藏方式,只要在1.2度C冷藏14天,就能凍死東方果實蠅幼卵,這兩年日方都曾派檢疫官來台勘察,今年終於取得重大突破。

台灣的蜜棗產期約在11月到隔年4月,日方今年3月曾到高雄阿蓮區的農場,非常滿意農友栽培技術。

農糧署作物生產組組長翁震炘表示,蜜棗是熱帶水果,日本種不起來,只有進口過中國蜜棗,但中國棗顆粒小,甜度、水分也沒台灣好,日本沒送禮時效問題,許多果農十分期待擴展市場,就等日本貿易商點頭,但春節前台灣蜜棗價格高,可能必須等2、3月價格較低時,貿易商才願意進場,希望趕得上今年產期。

高雄農民對此也樂觀其成,胡姓農民說,台灣棗子對日本消費者是平價,但出口價對台灣果農卻是好價,希望儘快推動外銷,台灣要朝高品質發展,不能再衝量。

外銷品種,農改場還沒決定

高雄11號珍蜜果型似甜柿,果實碩大(圖片提供/高雄農改場)

蜜棗進軍日本,農委會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功不可沒,以往蜜棗不耐儲存,最多只能放2~4週,近年農改場平均每兩年就推出新品種,去年上市的高雄11號「珍蜜」,儲藏期比現有品種多一周,冷藏後對風味影響也較小。不過有棗子公主之稱的高改場研究員邱祝櫻對銷日一事很低調,他說,雖然檢疫技術已經沒問題,但冷藏後還是會影響風味,加上處理和運輸時間,一顆棗子從採收到登陸日本,可能已經20天,販售期非常緊迫,日本還沒正式批准,貿易商也尚未正式接洽,今年底可能來不及,明年1、2月較有機會。

根據農產品交易行情站,近二年蜜棗價格,春節前每公斤約50元,節後則滑落到2、30元,邱祝櫻說,還不敢評估日本的產值、出口品種,但透露,出口到中國,最好的等級一公斤可賣到1、200元。

全台蜜棗面積約2100公頃,市場最常見的蜜棗品種為「三木」,以及有蘋果棗之稱的「中葉」,去年高雄場推出的「珍蜜」,號稱吃了「爆漿」,今年栽培面積可望上看200公頃。不過邱祝櫻說,目前還在試驗哪個品種適合外銷,有些好吃但晚熟,有些漂亮但不好管理,珍蜜皮薄汁多,但外觀不好顧,出口易受限。

自己人打自己人,台商偷種苗到中國種

蜜棗優質管理果園田間審查情形
蜜棗優質管理果園田間審查情形(圖片提供/高雄農改場)

日本消費者對品質要求高,也捨得撒大錢,能登陸日本市場,對許多農民來說是莫大光榮。不過也有農民呼籲,農政單位應正視品種外流的危機。

台灣蜜棗自2010年大舉外銷後,中國一直是最大市場,至少佔了6成以上,去年甚至高達8成,但近年有許多台商帶著本土種苗,到中國開闢農場,謊稱「台灣蜜棗」,打壞本土招牌。

「台灣有的品種那裡幾乎都有,」一位棗農表示,在福建漳州市,有很多棗子農場的經營者是台商,一種就是40公頃,種苗當然也是從台灣帶過去,近年中國的技術水準已漸漸跟上台灣腳步,「10年前我去看,中國棗子栽培技術還落後台灣10年,現在快差不多了。」

他透露,某家台灣業者第一年出口棗子用噸來算,第二年卻剩1、200公斤,因為中國覺得和本土栽種的品質差不了多少。先前台灣出口到中國時物以稀為貴,一公斤要價16元,中國自種的只要3、4元,但現在品質沒差那麼多,台灣蜜棗競爭力就下滑了。

但邱祝櫻表示,這幾年出口到中國的量並未明顯減少。查詢海關記錄,這三年出口到中國的量反而年年上升,分別為101公噸、113公噸、135公噸。

翁震炘則對種苗外流不置可否,但認為中國技術和台灣仍有落差,「他們種出來的棗子只開花不結果,」他解釋,棗子授粉、疏果技術門檻高,且地理環境不同,種出來的風味不盡相同,且中國土地、工資現在也不便宜,台灣還是有優勢。

然而種苗持續外流仍是警訊,邱祝櫻無奈地說,這種事很難防堵,「因為枝枒帶過去就繁殖了」,台灣雖有品種權,但跨到別的國家就不適用,必須在當地再申請,但也難保會成功。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