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水種稻預計可節水20% 經濟部評估明年一期休耕 面積達3萬公頃

台灣面臨十年來最嚴重乾旱,嘉南農田水利會灌溉技術推廣中心研究出省水種稻法,只要一期稻延後一個月插秧,減少因為保溫需要的水量,就能節水20%,產量甚至增加8%。不過農委會認為,這項研究只是田間實驗,有待進一步評估,根據前天水利署的報告,若再不下雨,明年一期稻休耕「恐無法避免」,預計接近1、2插秧期時再做決定。

延後一個月插秧,省水20%產量多8%

位在台南市佳里區的嘉南農田水利會灌溉技術推廣中心,去年3月落成揭碑,主要研究作物省水栽培,今年在台南學甲的試驗田,分別在1月16日及2月16日插下秧苗,發現以同樣的管理方式,延後一個月種的稻米,可以省水20%,產量還增加8%。

此外,稻子抽穗期需水量大,農民通常會讓田淹滿水,但推廣中心研究,若在2月16日插秧,抽穗後每7天灌溉一次,可以節省高達31%的水量,收成只略微下降3%。
過若晚於2月16日插秧,效果則大打折扣,同樣在抽穗後採7天輪灌制,只能省水12%,卻損失11%產量。

推廣中心試驗股股長邱儀婷解釋,台南農民習慣在過年前、大約1月16日插秧,但這時天氣冷,需要用大量水保溫,秧苗才能存活,若往後移一個月,過年後插秧,氣溫回升,自然不需要那麼多水。

稻子雖生長在水田,但並非時時需要水,邱儀婷說,水稻最需水的時間大約在抽穗後,因此許多農民會直接淹田,無形中造成浪費,其實若抽穗後7天輪灌一次,生長不會有太大影響,近年氣候變遷越來越劇烈,台灣降雨分配不均,嘉南地區或許可考慮此種做法。

插秧機、收割機恐撞期

推廣中心立意良善,不過業者認為有許多尚待克服的地方。

台南平安水稻育苗場老闆莊道宗表示,自己當然可以配合種植方式,延後育苗時間,但台灣的種稻時間是由南往北推進,相互調度機械,若台南延至過年後,雲嘉南種植時間撞在一起,到時插秧機、收割機可能不敷使用,若收割時又遇到梅雨季,大家一起搶收,收割機肯定搶破頭,乾燥機也可能短缺。

他建議,或許插秧後可以10天放一次水,維持稻作最低需水量,應可省下不少水量。

楊從貴在台南官田種有機水稻,為了保留冬季水鳥的棲地,他刻意推遲時間,大約1月中下旬才插秧。他說,撒完除草劑、農藥的稻田,水鳥就不會靠近了,其實若早插秧,太冷秧苗也長不大,確實有點浪費水,但老一輩覺得「田不能晾在那裡」,因此通常在過年前就播種完畢。

若延到過年後,楊從貴認為自己不會有太大影響,因目前栽培的是13號香米,生長期短,冬季約120天,夏季只要105天,一期稻大約五月就可收成,也免去和其他地區撞期的疑慮。

不過楊從貴提醒, 他契作的面積有10幾甲,育苗場願意配合,若是栽培面積小的農民,可能找不到願意配合的育苗場。

經濟部:明年一期稻休耕恐無法避免

13

雖然地方水利單位和農民嘗試用各種方法面對乾旱,不過農委會農田水利處灌溉管理科科長何逸峯表示,前天經濟部召開「旱災緊急應變小組」時, 水利署曾說,由於今年水情十年來最差,明年一期稻停灌休耕「恐無法避免」。

12月1日開始,水情不佳的黃燈地區已實施第一階段限水,從11點到隔日5點減壓供水,包括新北市林口區、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北彰化,以及台南,高雄市及新北市板新屬於水情稍緊的綠燈地區,預計在8日實施。杜紫軍前天表示,農曆年前民生用水供應無虞,但若情況不改,一期稻可能需停灌,確保民生用水無虞。

何逸峯說,由於今年農曆閏九月,節氣可能因此延遲,這兩天各地陸續降雨,水利署持續監測水情,預計兩週後再召開會議,明年1、2月接近插秧時,才會宣佈是否休耕,不過將採滾動式檢討,根據狀況隨時應變。

針對嘉南水利會的研究,何逸峯認為目前僅在試驗階段,必須有更多證據,且要考量農民耕作習慣,現在無法貿然實施。

他也指出,最早插秧的屏東,地下水豐富,缺水問題較不嚴重,現在正好是停灌時期,各地水利會都趁機修復灌溉圳路,降低漏水率,或啓動抗旱水井儲水,若老天賞雨就能避免休耕危機。

3萬公頃休耕,育苗、農肥、代耕業者都受害

根據經濟部規劃,可能停灌區域包括台中水利會大安溪士林堰下游灌區8836公頃、苗栗水利會明德水庫1175公頃及中港溪田美攔河堰(永和山水庫)灌區2184公頃、新竹水利會舊港圳下游(含鳳山溪三灌區)灌區4535公頃、桃園水利會灌區2萬960公頃,合計約3萬公頃。

經濟部仍在研擬如何補償農民,但許多農業從業人員還是希望盡量避免休耕。莊道宗無奈地說,休耕不只關係到農民,秧苗場、農藥、肥料業者通通不用賣了,插秧、收割、烘乾業者也受影響,而且一期稻收益比二期稻好,若一期休耕,二期又不幸遇到颱風,農民一整年就完了。

與此同時,翡翠水庫卻在昨天開始北水南送,每日供應竹科園區6萬噸水。對於工業和農業用水的孰先孰後,何逸峯表示,政府都是一體的,會根據不同的狀況分配水量,若工業需要借調農業用水,也會努力以農民最大的利益為優先考量。

楊從貴呼籲政府正視農業,「休耕攸關能否吃飽肚子、社會安定,不是GDP 的問題,」台灣長期以工業、製造業、出口為主,忽略農業,農業關係到氣候、環境、糧食,甚至是災難議題,政府應以更高的層次面對,「農業不花大錢,但不重視農業會輸掉立國之本。」

系列閱讀:十年大旱缺水休耕系列報導

1939860_818161758211404_937778370_n-600x400
種稻不只是經濟活動,也是農村文化傳承,農民希望不要貿然休耕(攝影/林慧貞)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