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油管控不同調 標檢局擬加嚴但為「自願遵守」衛福部僅採國際低標

去年台灣爆發飼料油混充豬油,立委不斷要求檢討豬油酸價標準,從現行的1.3 mg KOH/g fat,加嚴到1以內,為了補破網,標檢局上周表示,最快4月公佈新標準,擬將精製豬油酸價加嚴到1;無獨有偶,衛福部也在昨天預告「食用豬油衛生標準」草案,明定豬油來源不得為內臟、腦、脊髓及粗血管。

酸價數字越高代表油越差,儘管標檢局擬調降酸價數字,但衛福部制定的精製豬油酸價,卻比標檢局來得高,和聯合國一樣是1.3,等於並未修改現行標準,而標檢局的CNS規範只是自願性遵守,執法仍以衛福部的標準為主,換句話說,精製豬油的品質並未加嚴。

酸價越高代表油越差

油品重複使用或酸敗時,其中的三酸甘油脂會水解成游離脂肪酸及甘油,游離脂肪酸容易讓油氧化,形成自由基,不利油脂儲存和人體健康;酸價意指中和1克油脂中的游離脂肪酸,所需的氫氧化鉀(KOH)毫克數,因此數值越低,表示游離脂肪酸越少,油的品質越好;衛福部規定,油炸油的酸價只要超過2,就要換油。

台灣現有的豬油酸價標準,按照CNS規定可分為「食用熬製豬脂」以及「食用豬脂」。食用熬製豬脂的標準比較寬鬆,酸價高達2.5,且沒有規範來源,只要是「健康無病之屠體」,其骨頭、皮、耳、尾巴、器官、血管都可用來製油,但是聯合國Codex標準並未允許器官、血管煉製豬油。

CNS的食用豬脂酸價規範則較嚴格,比照Codex標準,訂為1.3,來源排除骨頭、皮、耳、尾巴、器官和血管。
到底兩者的差異在哪?經濟部標準檢驗局第一組組長周俊榮表示,食用熬製豬油是初步煉出來的豬油,食用豬脂則會進一步脫酸、脫臭,降低酸價,兩者都可以吃,端看民眾和業者的需求,譬如糕餅需要香氣,可能就會用酸價2的豬油來烘焙。

標檢局加嚴標準,卻僅為自願性遵守

然而,也有立委和學者質疑,其他國家大多不用豬的內臟、血管等部位煉製豬油,且聯合國酸價1.3僅是最低標準,台灣的豬油攝取量比其他國家還要多,標準應更嚴格。

為此,標檢局上周開記者會時指出,將制定更嚴格的豬油標準,預計3月3日召開技術委員會,最快4月通過新標準,沒有緩衝期。

周俊榮昨天接受採訪時表示,未來擬廢除「食用熬製豬脂」的CNS標準,改用分級制,併入「食用豬脂」,酸價全面加嚴,初製的豬油酸價從2.5改為2,精製過的豬油則從1.3改為1,且全部的原料都排除內臟、腦、脊髓及血管。

他解釋,許多人質疑為何台灣不學日本,把豬油酸價訂在0.2,但每個國家民情不同,台灣人喜歡味道香的油,日本多用較無味的精製豬油,據說吃起來沒台灣的那麼香。

標檢局開完記者會五天後,衛福部也公布「食用豬油衛生標準」草案,同樣明定豬油來源不得為內臟、腦、脊髓及粗血管,但酸價標準和標檢局不一致,最基本的酸價雖同樣訂為2,「惟經精製程序(脫酸、脫色或脫臭等)之精製食用豬油,其酸價應為1.3 mg KOH/g fat」。

也就是說,衛福部並未加嚴精製豬油的酸價,且標檢局的標準僅是自願性遵守,執法時仍以衛生單位的規範為主,因此實際上,精製豬油的品質標準並未改善。

67

食藥署:標檢局標準應跟我們一樣

對此,食藥署食品組組長潘志寬表示,食藥署開會討論後覺得酸價1.3就可以了,標檢局的規範是自願性遵守,兩部會數字不同,「標檢局的標準應該和食藥署一樣。」

他也指出,若套用日本酸價0.2的標準,台灣找不到豬油可吃,「酸價不是衛生安全標準,只影響口感,」就像有甜度6度和12度的西瓜,兩者仍然是西瓜,立委要求訂酸價,食藥署就訂了,但業者可以透過精製降低酸價,因此重要的是豬油來源,「用廢油做的豬油,就算酸價在2以下還是不能吃。」

周俊榮則表示,兩部會標準不一,並非首次發生,衛福部的標準有強制性,必須考量產品能否符合規範,不能要求太高,標檢局和衛福部的標準正好可以分級、區隔,所有豬油都必須符合衛福部最低門檻,若業者想要追求更高品質,就可用標檢局的CNS規範為目標,標示「符合CNS 標準」,讓消費者自由選擇,若只有一個標準,反而區隔不出品質。

但他也說,標檢局和衛福部的標準,「不宜差異太大」,過年後召開技術委員會,也會邀請衛福部協調。

10361331_1016613098366268_982556078075087976_n

食品專家呼籲加嚴標準

衛福部和標檢局希望發揮互補效果,但是當業者標示「符合CNS規範」時,消費者能否明白箇中差異,恐怕大有疑問。

在食品業界任職20多年、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兼任講師陳俊成表示,聯合國的會員多,Codex的豬油標準很寬鬆,希望讓各個國家都做得到,先前立委就不斷呼籲豬油標準要訂的比Codex嚴格,如今卻只有自願遵守的CNS 加嚴規範,根本沒改變現況,「其他國家的酸價可以做到0.1、0.2,為什麼我們做不到?主管機關沒站在消費者立場著想。」

除了呼籲加嚴豬油酸價規範,他認為應比照其他國家,不同級別的豬油也要有不同名字,例如允許肉末、骨頭去提味、酸價較高的豬油,可叫做豬搾油,譬如萬巒豬腳製作時產生的豬油;精製過後酸價較低的油則稱為精製豬油,消費者自然會去選名稱較好聽的精製豬油,同時,豬搾油仍有一定的擁護者,不過僅限於地區性,未來可逐步提升國內豬油品質。

備註:衛福部「食用豬油衛生標準」草案已在食藥署網站預告,將進行60天評論期,若有意見可洽食品藥物管理署katty@fda.gov.tw 電話:02-27878000分機7317,條文全文請點選這裡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