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點的土

文/田文社 農村美勞工over

每次我都覺得陳阿公對田區裡的土tsiat-khiām(節儉)ㄟ,珍惜到令人快昏倒的地步。

去年陳阿公的田不得已借別人育苗,我就看到陳阿公有一個心痛的表情,後來我才知道把苗移植時,會帶走大量的土。

育苗時泥水混濁時,陳阿公絕不打開水閘門,以免土跟水一起流出去到水圳裡。

種菜的地租,慣例上都會比種稻的地租貴,因為採收菜時,根部會把土帶走。

雖然我常打趣的提醒別人說,你從田裡起來,千萬記得把鞋底的土踢回去,不然田的主人會心痛噢。但我其實心裡隱隱覺得,這些土….佔整片田區的比例少少的,應該還好吧。

是偶然拿到一張民國六十幾年的水租收據,我才發現了陳阿公的珍惜是從哪裡來的。

收據上面有把田分級收費,共有1~16級,1最好,16最爛,聽說,以前這附近,最好的田也只有八。

天啊,全部都是後段班的田。

陳阿公說,以前的田不是長現在這樣的,現在我們都過得很鬆快了。以前的田,土很薄,大約只有兩指寬的土厚也要種,因為吃的東西永遠都不夠,種一些地瓜什麼的也好。把大石頭搬開,在石頭跟石頭縫中,總有一些小碎石跟沙,把這些篩出來,就是最一開始的田,這叫做「開墾」,阿公這麼說,「現在種的田,就是這樣來的」。

10988915_628759877226027_6090368817702697282_n

接下來每一年,土上面的腐質植慢慢累積,種稻子的話,稻草、稻的根莖會留在田裡,土壤會用非常緩慢的速度增厚,慢慢養、慢慢養…….所以土對陳阿公來說,是珍貴到不行的東西。

“居然拿去在上面蓋房子……”

陳阿公說,現在有一個狀況,假設一塊地的隔壁兩塊都蓋了房子,那中間被夾住的,就會變成一塊很難種的農地,即使要轉手依舊做農用,它的價錢還是會很不好,所以有許多地主,會想不如趁著現在地價好,儘快脫手,因為不知道哪一天,可能會變成一塊很爛的地。

在政府的規定裡,有兩分半以上的地,才能蓋農舍。對陳阿公來說這個邏輯完全是錯了,兩分半的地,是大田,大田當然是拿來耕作,小田、零碎的耕地,才是適合作農設或農具倉庫的,真正有農用需要的人,即使小田也可以拿來蓋才對。這個規定,不是為農業着想的想法定的。

阿公說,還有一個原因,促使了田地的破碎。像他這樣可以每個月領3500元老人年金的年紀,有一個領錢的人名下不能有超過500萬的財產的規定,一分地在深溝村這裡,隨便算一算,大概就是600、800萬,讓老人家快速地把名下的土地分給子女,但為了公平,大家都分到一部分的土地,持有的土地越來越零碎,每個人都無法單靠種田維生,在外工作,難以管理田地,乾脆賣掉。

65歲有很老嗎?對七十幾歲的陳阿公來說,65歲開始正是經驗累積到非常豐富的年紀,到了一定的年紀就能獲得照顧,在經濟無虞地狀況下,可以作很多事回餽社會。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條件,但是村子裡有幾個人,像我,是都沒有在賣田的。”

我覺得,我聽到陳阿公對土地、對政策的看法跟其他人的好像有不太一樣面向,這些看法也許很細節,但是一個觀察到身旁的其他人順著時勢在賣田、正在經歷而思考着的角度而有的看法,他不會跟你說,地拿去蓋非農用的農舍是沒辦法的事,因為他還在盡力,用實際的行動在維護著。

我想,這些憨農夫、憨地主,不拿田去換錢,像陳阿公這樣的人,做的事的價值是一定超過那個價錢的。

(閱讀更多田文社粉絲頁文章,請點選這裡)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