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灶腳自己起 國北教學生當「自煮公民」

自己的廚房自己蓋。一群喜歡動手煮菜的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系學生,發現學校沒有像樣的廚房,前年成立「灶腳工作室」,利用廢棄的教師宿舍「起灶腳」,自己訂木模、灌水泥做流理臺,未來將開放給國北教學生使用,甚至仿照電視節目「誰來晚餐」,邀請朋友用在地小農的當令食材,到灶腳做拿手菜。

畫設計圖、灌水泥,全都自己來

許多大學擔心學生燒了廚房,禁止在校內開伙,前年9月, 6個國北教文創系大三學生組成「灶腳工作室」,挑戰學校不能用火炊食的規矩,在百年老宿舍、國北教學生稱為「臥龍二九」的空間,用卡式瓦斯爐客難炒菜,舉辦共煮、共食活動。

升上大四後,他們進一步結合系上畢業製作,向學校提出申請,結果竟順利通過,6個人在另一間百年老宿舍,學習漆油漆、修水管、畫設計圖,甚至自己釘木模、灌水泥做桌子,動手蓋起真正的灶腳。

為了善用不到4坪的空間,灶腳只有一張長型桌子,前端是附有瓦斯爐的煮飯區,中間設流理臺,末段則提供大家放餐點,雖然迷你卻很溫馨,大啖美食之餘,還能欣賞廚師快炒,順便聽聽口中的菜從哪裡來。

成員蕭晴栩說,廚房從無到有只花了1萬元,因為許多朋友聽到他們要蓋廚房紛紛捐物資,但興建過程花費很多時間和心力,前期不斷重新設計、施工、再重新設計,至少超過半年才完成,不過也給了自己很多啓發,「經過這件事,開始敢去想一些天馬行空的事,再想辦法找資源完成。」

11058402_1030478706979707_4848840193901611242_n
國北教的學生自己動手蓋廚房(攝影/林慧貞)

用廚房拉近家人的關係

10174909_1030478913646353_570110852283478846_n
舊宿舍頂樓是學生的菜園(攝影/林慧貞)

蓋廚房的過程雖然不斷受挫,但無形中也拉近他們和家人的距離。成員張宇忻的父親在工地當主任,是蓋廚房的重要推手,協助他們找材料、修改設計圖,「這大概是我懂事以來,第一次跟父親去工地,」張宇忻坦言,以前不太清楚爸爸的工作內容,從沒想過能和他學這些東西,是很意外的收獲。

之前媽媽到學校看張宇忻煮菜,也非常驚訝女兒能和別人團結合作,「感覺好像看到我不同於家裡懶散的一面,」他笑說,媽媽一直很想換廚房,看到他們自己動手後,也非常想在家裡DIY。

去年灶腳工作室開辦季節廚房,每個人輪流用當令食材做菜,茄子盛產時,成員之一的江旻翰試做四川菜魚香茄子,受到不少好評,回家後試做給家人吃,領有廚師執照的母親驚訝地說:「原來你會煮媽媽不會的料理!」至於味道如何,他笑著說,家人沒有面露難色,應該還可以吧。

用料理連結餐桌與土地

灶腳工作室除了揪團煮飯,還會自發性拜訪產地、幫盛產的農民賣東西,不時到學校附近菜市場晃晃,和婆婆媽媽一起到便宜菜攤搶菜,向老闆請教煮湯要用哪種排骨、什麼蔬菜正當時,問到老闆都認得他們的臉了。

成員之一的廖宣雅本來就很關心農業,他說,以前曾參加許多民間團體,由於大多是老師,因此宣傳議題大都以座談、營隊、訪調等方式進行,這次嘗試不同的做法,連結到許多不同的人,例如先前有電視台來訪問,攝影大師親自下場教他們做料理,還打電話問朋友有沒有多餘的鍋子可以捐;協助施工的大哥有個做料理的兒子,或許他回家後會告訴家人,有些大學生這麼拚命在蓋廚房。

廚房落成後,「灶腳工作坊」預計繼續揪團共食,邀請朋友一起來晚餐,未來也將開放給校內學生登記使用,希望畢業後能找學弟妹接手,讓更多人學習當個「自煮公民」。

10480218_618741278237219_3610422977965891639_n
灶腳工作室提供

 延伸閱讀:廢棄宿舍變灶腳,國北教學生吃到飽自己煮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