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日小麥復興之路 新聞專題 正式發表

台日小麥復興之路專題,於4月18日正式上線,網址如下,歡迎大家前往閱讀、指正。https://www.newsmarket.com.tw/wheat-report/

專題導言

台灣一年消費130萬公噸小麥,幾乎等於全台栽種稻米的總數,其中超過99.9%來自進口。據統計,2013年本土小麥栽培面積約169公頃,產量379公噸,本土小麥自給率連0.1%都不到。

時間拉回1930年,台灣西部沿海地區,大約有5千公頃種植小麥,1960年更達2萬5千公頃,曾創下13%自給率歷史顛峰。1960年代後,政府考量政治情勢,棄守本土小麥,改用美國進口小麥,甚至在1968年停止良種繁殖制度。1997年小麥栽種面積跌停歷史新低,島內栽培僅剩20公頃,後因金門高粱酒在台契作,保住一線生機,在2007年之前,維持約70公頃栽種面積。

1997年後,台灣民間喊出「復耕本土小麥」,短期希望復耕500公頃,長期來看,若要被視為值得推廣的糧食作物,可能要上看1%的自給率,亦即4000公頃的栽培面積。

要從低於0.1%爬升至1%,許多人質疑,台灣做的到嗎?氣候條件是否合適?面臨全球競爭,台灣有必要發展本土小麥嗎?

台日小麥之路,相同與不同

令人意外的是,日本與台灣竟曾有過類似歷程。擁有悠久小麥栽種歷史的日本,也曾因外國小麥大舉入侵,本地小麥自給率一路下滑,1973年來到歷史新低,僅剩4%,連傳統烏龍麵用粉都讓座給澳洲進口白麥,拉麵、麵包用粉全是進口小麥的天下。

不過日本政府並未放棄本土小麥,從政策補貼、育種研究投入資源,日本民間也大力投入,聯合製粉廠、製麵所、拉麵店、麵包店,投入產品開發推廣。拉麵之鄉福岡,喊出「福岡要有自己的小麥」,育成專屬品種「拉麥」;烏龍麵縣香川,15年前孵育「讚岐之夢」品種,誓言從澳洲白麥手上奪回「烏龍麵真味」。

「用家鄉力量發展家鄉特色」,成為日本小麥革命的共識,政府民間合力奮戰40年,在2013年衝上12%的內麥自給率,是台日韓三國中,小麥自給率最高的國家。

為了探索日本小麥復興過程,提供台灣參考,上下游新聞與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共同策劃這次的新聞專題,由上下游記者林慧貞、簡嘉潁在2014年年中展開企畫與約訪,再於八月下旬赴日進行完整採訪。

採訪對象橫跨福岡、香川、東京,訪問農業試驗場、農民、日本農協JA、麵粉廠、製麵所、麵店、麵包師傅,如何突破生產成本和天候限制,落實地產地消;另拜訪農林水產省、福岡縣政府、香川縣政府及民間支援組織,探討小麥在全球化下的衝擊與因應之道。

(北海道雖為日本小麥栽培重鎮,但因氣候與台灣差異過大,經驗不易參照,因此選擇氣候較為相近的福岡與香川為主要案例)

在專題架構呈現部分,我們首先按照地地區與小麥用途,區分成福岡拉麥篇、香川烏龍麵篇、內麥麵包篇,另將日本小麥變遷與政策發展單獨成篇,最後回到台灣,瞭解本地小麥栽種變化,與目前復興成果。

 閱讀台日小麥復興之路專題,請點選這裡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