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日民間合辦「台灣塾」 兩國農友變朋友

多達14位來自日本宮崎縣的農業、食品及設計相關業者17日帶著十八般武藝,來台與台灣農業相關從業人員進行交流。有仍在摸索橘農的第三代接班人立誓要和100位台灣人成為朋友;也有貿易商已扎根台灣,計畫啟動台日農產的直銷工作;更有日本茶農預計和台灣茶農合作,結合雙方特色茶品,推出台日友好茶禮盒,讓世界驚艷亞洲茶葉的品質。

民間主動發起「台灣塾」平台 促進交流

資深行銷推廣顧問高峰由美過去長期從事日台商品流通工作,去年受日本官方委託探查台灣農業,並協助日本廠商進行產品推廣,長期來台因而愛上台灣,並多次自費來台。

在去年10月和台灣友人林事務所的服務設計師林承毅共同討論後,有了舉辦「台灣塾」平台的具體想法,平台旨在希望透過民間自辦的深度研習活動,促進兩地相關業者的相互交流與學習,找出進一步合作、對等的貿易往來。

高峰由美為此主動向宮崎縣政府提出申請補助,將台灣農民帶到宮崎縣進行體驗和分享,17日則是此平台首度移至台北,同時邀請14位日本業者來台分享自身的經營理念。

青年農夫 開展農業新可能

年僅26歲的宮崎縣橘農第三代接班人田中伸佳,一年前繼承家業與「橘」為伍,除了每天需重複著摘水果、整理水果的循環外,因為柑橘收成後都是賣給經銷商,無法直接了解消費者喜歡什麼,讓他覺得自己就像一台印鈔機,也因此他在去年5月選擇暫時出走來台灣旅行、學習英文,途中還認識了宜蘭有機農夫賴青松,這些交流都促使他慢慢找回對農業的喜愛,他希望,接下來能和100位台灣人成為朋友,從中摸索當農夫的幸福可能。

同樣也是繼承家業的浮邊博之直率說出:「農業是很帥氣的產業。」由於家父栽種合鴨米已有數十載,除了銷售至一般通路外,學校、醫院也是他們的供應商。浮邊博之從小耳濡目染,腦筋也動得很快,他看生產時節遇上天候不佳,稻米的品質無法一如以往,便決定將稻米加工製成米蛋糕、米麵包,同時建造了一間咖啡店,提供消費者坐下品嚐,這樣生產、加工到銷售一把抓的方式,讓他對農業的喜愛與日俱增。

10945271_991094917568951_8813534329404905745_n
年僅26歲的宮崎縣橘農第三代接班人田中伸佳(攝影/郭琇真)

日本貿易商 接起台日農民自產自銷橋樑

11057253_991095164235593_8857617369479644511_n
天水生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市島宗(攝影/郭琇真)

在台扎根已有5年的天水生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市島宗,透過這次的「台灣學堂」交流,決定扮演起生產者和通路業者間的橋樑,協助台灣農夫或日本農夫能夠自產自銷到對方國家去,天水生技在當中扮演委託人的角色,酌收3%至10%的手續費。

市島宗解釋,一般的貿易管道需透過日本商社,台灣農產才能賣到日本境內去,商社像個倉庫需承擔農民批發過來的農產品新鮮程度,農民的風險低,但利潤相對也較低,而如果透過天水生技的委託,農民就要自身掌握管理農產品可能帶來的風險,但利潤卻能因此提高,是提供農民免於層層中盤商剝削的管道之一。

1618455_991095370902239_8843720702654479620_n
天水生技提及的委託模式(攝影/郭琇真)

台日茶農攜手合作 推友好茶禮盒

11068392_991096710902105_605314814163252723_n
榖東俱樂部的創辦人賴青松特別出席分享會,擔任壓軸演講人,特別感謝日本關東生活俱樂部當時對他在農業經營上的啟發(攝影/郭琇真)

在宮崎縣擁有11公頃茶園的茶農森本健太郎,此次因茶葉採收無法親臨台北分享會現場,不過他仍透過影片肯定「台灣學堂」促成雙方農業從業人員的交流。

他在影片中指出,目前正著手研發「台日友好茶禮盒」,將日本蒸式綠茶、日式鍋爐炒青茶以及煎焙茶和台灣的烏龍茶、蜜鄉紅茶做結合,放在一起銷售,除了增強台日友好關係外,同時也希望能將這個產品賣到世界各國,讓世界更認識亞洲茶葉的品質。

與森本健太郎合作的桃園青農代表林和春表示,剛開始因為想為台灣農業找出口積極的到處尋求資源,後來在高雄市政府舉辦的南方農業論壇認識了高峰由美,因此加入了台灣學堂的行列,他指出,台灣農業其實擁有很好的技術,因為土壤氣候的關係,農產品也很容易量產,但農產品外銷這一塊卻始終走不出去。

林和春進一步指出,尤其近年來劣質茶葉大量進口再以台灣名義外銷國際,砸壞了本土茶葉品牌,使得真正品質好的台灣茶葉越來越難賣出去,但政府卻沒有導入足夠的力量和資源介入協助,這時只能靠農民自己自力更生,面對這次宮崎縣主動出擊與台灣交流,他認為,這樣的模式有益雙方農民的對等合作,希望台灣政府能多多向宮崎縣借鏡。

10460679_991097767568666_4706850788641694980_n
台灣塾活動現場合照(攝影/郭琇真)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