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保護陸蟹到珊瑚礁海鹽 後灣村走自己的生態路

位於屏東縣西南方車城鄉的後灣村,擁有獨天得厚的天然岬灣以及海岸群礁,早期以漁業為生,擁有豐厚的漁村文化,不過人口外流下,目前居住此地約有300人,漁村生態的破壞和人口結構的改變,促使捍衛陸蟹生存權的楊美雲起身思考,向老人進行田調訪談,藉由兒時海邊玩耍的記憶,提煉恆春獨有的海鹽文化,決心以此推廣生態旅遊,希望藉此深化人與土地的連結,喚起來訪此地遊客愛惜土地的心。

11392774_1011804715497971_2362341510017855426_n
楊美雲感嘆,曾經曬鹽池在居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科技量產化後,人們卻忘記它。(照片提供/楊美雲)

陸蟹棲地被賣蓋飯店 激起居民保護故鄉決心

「恆春半島的珊瑚海鹽曾是貢鹽,每到冬春之際,大海會將海水帶入珊瑚礁岩的潮池中,經過風吹日曬,海水的水分蒸發成『鹽花』,當時落腳恆春的祖先便向大地取此海鹽來用,尤其後灣社區的居民根本不用特別買鹽,往珊瑚礁岩裡找就有了!」人稱「黑貓姊」的楊美雲熱切的向前來參與生態旅遊的遊客,侃侃而談海鹽與後灣的關係。

位於屏東後灣、萬里桐等區域的潮間帶,因為棲地環境溫度和鹽度變化大,孕育許多豐富物種,其中後灣棲地的陸蟹多樣性,在墾丁國家公園裡高居第三,不過該地在1982年被墾丁國家管理處劃定為「遊憩區」,10多年前墾管處以「積極要求未開發之遊憩區地主儘速開發,否則將解除遊憩區之編定」為由,促成京城建設投資興建京棧大飯店。京城建設向地主購地後,於2006年底以焚燒方式進行整地,導致近5000隻陸蟹死亡,引發楊美雲等在地居民和環保團體的反對,也開啟居民保護故鄉、發展生態產業的念頭。

從隻身埋頭苦做 到集結多人行動

13年前回到後灣居住的楊美雲發現故鄉的土地水泥化,海岸林不見了,海灘滿地都是垃圾,因此號召淨灘運動。楊美雲自小耳朵的聽力就有問題,所以她習慣運用眼睛紀錄關於故鄉的一切,但經過數十年來的異地打拼,回到恆春後灣的她發現,故鄉變了,但她不灰心,熱情又行動派的她一股腦地投身撿垃圾的行動,同時進入屏南社大參與生態解說員的訓練。

楊美雲說,當時她的想法很天真,她總覺得一個人慢慢做,總有一天垃圾會撿完,「但我沒想到人是流動的,垃圾只會越來越多,唯有從環境教育著手,深入每個人的心才能從源頭的行動帶來改變。」

5年前,楊美雲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組成「車城鄉後灣人文暨生態自然保育協會」,她在邊撿垃圾、邊做海洋巡守的工作中發現,遊客撿拾貝殼、隨意棄置塑膠垃圾讓大量的寄居蟹沒了家,只能窩在殼薄易碎的蝸牛殼或塑膠瓶蓋中,因此她在3年前發起「把空殼寄給我,好嗎?」活動,獲得全台熱情民眾的迴響,她才發現,多數的台灣人只是沒有受到正確的教導,當他們知道不經意帶走海灘紀念品的行為會危害到寄居蟹的生存,其實是願意修正、貢獻愛心的。

11230579_1011807262164383_6148946440937279211_n
楊美雲(攝影/郭琇真)

楊美雲說:「珊瑚礁海鹽是大地帶給人類的禮物。」

為了這群陸蟹的生存,楊美雲發起生態保育的活動,起身反抗京棧飯店的開發,同一時間她一直思考如何在後灣做社區營造,帶動當地居民找到一條平衡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道路。楊美雲想到小時候的她,總喜歡在珊瑚礁岩跳來跳去,看著潮池裡的海水結晶為鹽的過程,於是她開始查找資料和當地老人進行訪調,發現恆春從車城到貓鼻頭一帶有著極為特別的海鹽文化,因此決心以此為題,發展一套屬於後灣社區的生態旅遊。

恆春珊瑚礁岩一帶的海鹽文化可說是「老天爺賜給人類的禮物」,楊美雲說,落腳恆春的祖先們都是依靠這海鹽料理食物,每到冬天末尾,最後一個颱風走了之後,大海會有一波大浪將海水帶入珊瑚礁岩,直到梅雨季前,這波海水會留在潮池裡沉澱、蒸發,直到鹽度降為25度,海水會變成結晶鹽,也就是恆春居民通稱的「鹽花」,此外雨季尚未來臨前,祖先還會蒐集潮池中剩餘的鹽鹵,蒸煮為鹽,又稱為「雪鹽」,後期恆春居民更在海邊建構簡易的曬鹽池,就是為了蒐集更多的海鹽。

漂亮的結晶鹽

11222637_1011802108831565_8509661890552702386_n
(照片提供/楊美雲)

不過這套海鹽文化也有血淚的部分,楊美雲提到,日治時期,日本政府不准恆春人民到海岸旁的鹽池拿鹽,還運用警察巡邏管制,但當時的交通不便,住在後灣的居民根本沒有能力到大城市買鹽,因此發展出一套「藏鹽文化」,許多居民都會砍竹子挖洞,將海鹽放入其中,並藏在山溝或樹洞間,直到多年前她回鄉到海岸掃鹽,年邁的鄰里阿嬤看到都會念她說:「妳會被警察抓走。」

在地田調 挖掘海鹽文化的豐厚歷史

10295665_1011809845497458_746197293647234708_n
用鹽鹵作凝固劑製成的豆腐。(攝影/郭琇真)

楊美雲前後進行在地田調3次,花費近10年的時間,採訪當地老者,集結豐富海鹽文化,同時運用海鹽研發美食DIY,包含拿鹽鹵當凝固劑,做鹹豆花和豆腐等,整套遊程還會帶著參與的民眾到珊瑚礁岩親身體驗掃鹽的趣味,她希望能藉由親眼所見的震撼,讓體驗的民眾理解大地孕育萬物的瞬息萬變,從而更加懂得珍惜這塊土地的環境。

從保衛後灣陸蟹到海鹽文化的推廣,楊美雲看見,人是最難處理的元素,同時也含有改變的可能,她相信,從環境教育扎根,破壞就會越來越少。

11351263_1011801682164941_7717206688315683156_n
取鹽鹵。(照片提供/楊美雲)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