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猴友善水蜜桃 台博館推「猴采桃」

日本童話中的桃太郎和猴子是朋友,然而現實生活中,農友和猴子的關係可就沒那麼和諧。不過花蓮有3名農友,使用台東農改場研發的「防猴網」,既不影響產量、又能保護整年心血;為了協助他們打開消費通路,台灣博物館今(2)推出「猴采桃」的水蜜桃品牌,希望讓消費者以行動支持「人猴友善」的水蜜桃。

台博館推出猴采桃品牌,讓消費者知道農友不只種有機,還重視生態保育。(攝影/潘子祁)
台博館推出猴采桃品牌,讓消費者知道農友不只種有機,還重視生態保育。(攝影/潘子祁)

潑猴還是瀕危猴?台東農改場推防猴網,助農民解決猴害

曾經一度瀕臨絕種的台灣獼猴,在1989年《野生動物保育法》的保護下,族群已呈現穩定跡象,目前屬於「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也就是猴群數量穩定,但生存仍面臨危機的野生動物。

然而近年彰化二水、台南南化、高雄柴山、台東東河都傳出「潑猴」大啖農民果樹的情事,讓許多農友苦不堪言;但在花蓮縣秀林鄉,卻有3位農友願意讓自己種的「水蜜桃」給獼猴、白鼻心、山豬吃。

他們的秘訣就是使用「防猴網」。防猴網是由台東區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陳奕君研發,由24目白色塑膠紗網製成,「猴子扯不爛、咬不破」,只要用竹竿、2人就可在1分鐘內將果樹包裹起來,透光率又達85%,不至影響果樹的光合作用,十分好用。

「一開始當地的農民也是用凶狗、沖天炮、假人來驅趕猴群,」陳奕君說,但猴子「學習力強」,一段時間後這些伎倆都會被猴子識破;他也聽聞農友說當地有「猴子賞狗巴掌」,因此對付猴害「不可能一勞永逸,要不斷更改方法。」

在多數農友眼中的「潑猴」,卻是綠保農友大自然的朋友。(林清峰提供)
在多數農友眼中的「潑猴」,卻是綠保農友大自然的朋友。(林清峰提供)

 防猴網也能防蟲,確保農民收成

使用防猴網的吉果園農友田曾秀嬌說,今年共套50、60棵果樹,大概佔果園的一半;但比起去年僅套10棵果樹,「產量較去年多了3成,」因為防猴網不只能防止猴害,還能防止夜蛾叮咬,「如果沒有網子,我在山上都活不下去。」

陳奕君說,桃樹須種植3、4年才能結果,而每年3月桃花開,5到7月收成,農民的一整年的辛勞「只靠這一季的收成,」一遭猴害、蟲害,整年就血本無歸;但他也認為要「留一點長的醜的、產量小的果樹給猴子吃。」而目前防猴網的技術「沒有申請專利,柑橘類果樹也能適用,」因此只要向廠商洽談,就能量身訂做。

除了田曾秀嬌以外,天使果園周美華、朝良農園楊朝良等3位農友還是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綠保標章」的農友,也就是通過慈心有機驗證、零農藥檢出,同時田園間又保護像黃嘴角鴞的保育物種。

防猴網透光性達八成,對果樹產量影響性低。(台灣博物館提供)

防猴網透光性達八成,對果樹產量影響性低。(台灣博物館提供)

博物館推「猴采桃」品牌,希望消費者以購買支持

曾經參與推動綠保標章、現為台灣博物館副館長的林華慶認為,農業也是「生態系」的一環,生產綠保、有機產品不只為了「零檢出」,更希望消費者用行動支持保育觀念。因此台博館推出「猴采桃」的品牌,讓消費者知道這些水蜜桃不只有機,連果園管理都重視「生態保育」。

台東農改場助理研究員陳奕君現場示範套網,只要兩人、撐竹竿即可完成。(攝影/潘子祁)

台東農改場助理研究員陳奕君現場示範套網,只要兩人、撐竹竿即可完成。(攝影/潘子祁)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