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雉悄悄現身新南水田,令農民與愛鳥人士興奮。(圖/林哲安提供)
水雉悄悄現身新南水田,令農民與愛鳥人士興奮。(圖/林哲安提供)

新南田董米添新訪客 二級保育類「水雉」凌波現身

為保有宜蘭縣壯圍鄉新南村大片連綿水田與水鳥棲息環境,宜蘭子弟林哲安去年說服當地老農,減少農藥使用,開創生態與農業共生的「新南田董米」,今年陸續又有3位農民喊聲加入,友善耕作面積從2.3甲擴增至4.7甲,沒想到日前收割大片金黃稻穗後,被農委會公告為第二級保育類動物的「水雉」竟優雅現身,為新南村刷新水鳥記錄的一頁。

開發破壞棲地 全台水雉一度僅存40隻

早年台灣水雉族群廣泛分布全台濕地,但近數十年來隨著開發帶來的棲息地破壞,水雉成為瀕危鳥類,僅存的3040隻左右的族群主要集中在台南八掌溪至曾文溪間平原區域的菱角田中,農委會因此在1989年將水雉公告為第二級保育類動物。

19801990年代,交通部高工局規劃的高鐵預計行經水雉在台南僅存的重要棲地,因而出資租用台糖於官田的15公頃土地作「水雉復育區」,民間環保團體於是成立委員會協助執行,經過14年努力,官田水雉逐年增加至400隻,水雉復育區也更名為現在的「台南水雉生態教育園區」。

水雉現身新南水田 增添棲地多樣性

林哲安13日在新南田間發現3隻水雉的蹤跡後,大為驚奇,畢竟新南水田過去主要是小辮鴴、紅冠水雞、董雞等水鳥的重要棲息地,如今素有「凌波仙子」美名的保育級水雉悄然現身,他興奮的說:「農民間又多一種鳥類觀察可以分享了。」

不過其實這並非宜蘭地區首次出現水雉記錄,位於五結鄉利澤社區的五十二甲溼地,因為以友善耕作的方式種植菱角,近年來吸引了35隻水雉在此繁殖,而根據宜蘭縣野鳥學會的鳥況紀錄,近10年來水雉也曾現身蘭陽溪口、員山、冬山、塭底等處。

對此,擁有環境教育研究所背景的林哲安坦言,由於目前生態觀察只有12年,時間還太短,不足以證明水雉現身和友善耕作有直接關連,不過今年參與田董米的農友增加3人,面積擴增一倍之多,農藥也從去年的減半用藥改為完全不使用,「農民用手除草,甚至任田埂長草讓水鳥得以築巢,這些改變都讓更多水鳥願意佇足躲藏。」

悄悄現身新南水田的3隻水雉。(圖/林哲安提供)
悄悄現身新南水田的3隻水雉。(圖/林哲安提供)

農民耕作轉友善 水雉好生存

台南水雉教育園區環境教育專員李文珍指出,水雉喜愛棲息在菱角等浮葉植物上,每到冬季官田的菱角枯萎時,水雉就會到田間吃種子或蟲子,因此農民若採用友善方式進行耕作,增加田間蛙、蟲的數量,提高生物多樣性,當水雉覺得此地食物量夠多時,就很容易在剛插秧不久和收割完後「路過」。

李文珍說,2010年台南官田復育水雉時,就曾有附近一帶的農民為避免稻穀受鳥類啄食,將其浸泡加保扶等劇毒農藥,造成大量水雉中毒身亡,由此可見農民若能提供友善的耕作空間,對於鳥類的生存絕對是有幫助的。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