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高手雲集 農試所媒和技術資金 助農企業大步走

網路高手在民間,但農業高手則多在「試驗所」。為了讓各試驗所的技術可以應用,農委會自2005年起,在各試驗所設立「創新育成中心」媒合專家和廠商,協助食品加工、美容保健、農業資材、生物科技等業者「技術升級」,迄今已進駐90家廠商、轉移31件技術。而平台也提供資金、會計諮詢等「創投協助」,讓有志於經營「農企業」的業者可以更得心應手。

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期許透過創新育成中心,一次滿足農企業技術升級、募集資金的需求。(攝影/潘子祁)

宏願與水產試驗所合作,開發「人工蚵串養蚵」技術

已進駐農委會「創新育成中心」3年的宏願國際公司,曾是個向漁民收購「蚵仔」(牡蠣)、進行冷凍加工的盤商,但一直苦於冬季產量不穩定,而決定親自到台南北門、將軍養蚵仔,「但還是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專案負責人陳憲正說,為了解決這個「難題」,便透過創新育成中心平台和水產試驗所合作,成功開發出穩定「人工蚵串養蚵」技術。

陳憲正說,傳統養蚵須在每年春(3、4月)、冬(11、12月)兩季將蚵架投入海水中,讓蚵苗可以寄附在蚵架、蚵殼上生長、收成;但傳統的養殖方式不只密度無法提高,冬季也普遍面臨產量不足的情形。

當時水試所有項技術「可以透過人工營造類似海水的環境,用人工方式讓蚵仔附苗,再置放於海水中飼養。」不過因為蚵仔餌料的「藻類量」一直無法穩定,所以無法穩定量產;但在雙方合作下,終於掌握人造環境溶氧量、水質、餌料的「撇步」。

陳憲正說,「根據統計1串有10條供蚵苗寄附的蚵殼,平均1串可以寄附200苗,幾乎可收150顆蚵仔。」不只產量穩定,還能供一年四季生產,不再受限於海外蚵苗多寡。「產量穩定以後,不只供應內銷,」陳憲正強調「還希望能繼續精進品質,讓台灣也能養出一顆要價80元的生蠔外銷。」

掌握營造海水的關鍵技術,就能讓蚵苗自然附著在蚵殼上(蚵殼點狀處),讓蚵仔生產不再受季節限制。(攝影/潘子祁)

掌握營造海水的關鍵技術,就能讓蚵苗自然附著在蚵殼上(蚵殼點狀處),讓蚵仔生產不再受季節限制。(攝影/潘子祁)

宏願公司透過和水試所合作,成功開發出人工培育蚵仔的技術。(攝影/潘子祁)

綠寶與農試所合作,研發中藥殺蟲資材

而和農業試驗所合作的綠寶生技公司,經由技術合作也成功研發出「綠寶克蟲」的「中藥殺蟲資材」。負責人蔡尹初說,綠寶克蟲的成分來自中藥材苦參,經實驗證實「可以抑制寄生真菌、水稻紋枯病菌等病菌和蟲類的神經組織,尤其是小菜蛾、黃條葉蚤、葉螨(紅蜘蛛)。」

而且「綠寶克蟲」作用對象單一,對人體也不會產生影響。不過由於過去並沒有類似的農藥成分,也缺乏檢驗方法,因此還正在主管農藥的毒物試驗所中試驗,等通過後才能上市。

其實除了水產試驗所、農業試驗所外,農委會旗下的畜產試驗所、林業試驗所和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等單位,都有設置「創新育成中心」,就是不要讓專門技術「鎖在寶盒裡」,並且透過產業合作的方式讓「農產業」技術提升、創造產值。

生產4.0計畫,媒合資金技術

而創新育成中心的平台還招攬「中華民國創業投資商業同業公會」當合作夥伴,媒合農業轉型成「農企業」所需的資金、技術。由於一般農企業不熟悉「創櫃板」、上市櫃的法規、會計、技術、資金環境,而具有資金的「創投公司」也不了解農企業的營運模式,因此透過創新育成中心平台還能「各補所短」,讓台灣農業可以更加融入金融市場。

另外也有與會民眾認為「農政單位應該協助提供、整合各種農業資訊,」像是現在最夯的「農藥殘留」問題,「有沒有辦法可以快速知道哪種農藥可不可以用在哪種作物上?」而且還能夠讓SGS、台美等民間檢驗公司的資料、經驗整合。

對此農業試驗所副所長蔡致榮表示,目前科技部有在推動「生產4.0」計劃,也就是參考德國「工業4.0」的經驗,要將各方數據彙整,透過科技的方式應用。「但是目前細節都還在規劃中,」所以詳情還無法透露,只能確定最快今年10月起就會連續執行15個月。

DSC_1550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