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隔進口 農糧署推本土雜糧產地標章

近年食安風波不斷,本土雜糧做的麻油、非基改豆腐、醬油等一夕爆紅,但也傳出有不肖業者進口國外便宜原料,混充本土貨,為了驗明正身,農委會首度把產地標章推廣到雜糧,管控申請人的面積、產量,發放獨一無二的流水號貼紙,包括美濃農會的紅豆大豆、西港農會麻油都有意申請。(上圖/美濃區農會提供)

農糧署作物生產組組長翁震炘日前出席台灣穀物產業發展協會的論壇時表示,先前古坑咖啡很出名,但沒有管控,「種植面積沒有1、20甲,卻賣遍全世界」,打壞名聲,透過產地標章制度,可以讓更多消費者認識真正的地方農產品。

近年農委會推廣休耕地活化,許多農會紛紛和農民契作雜糧,標榜有機或安全用藥,年年供不應求,有意願申請產地標章者包括西港農會和善化農會麻油、滿洲農會黑豆、關西農會仙草,美濃農會則已經開始設計「美濃豆」的產地標章,預計納入紅豆、黃豆、黑豆產品。

按產量管控貼紙

產地標章可以由農會或公所向智慧財產局申請,假設申請面積一公頃,產量一千公斤,便會拿到相對應的貼紙數量,上頭有獨一無二的流水號條碼,可以追蹤到生產者,即使是由農會和個別小農契作,發放時也有批次順序,例如編號0至100是發給A農民,100至200是B農民。

翁震炘說,公所、農會最在地,非常清楚哪個農民種了多少面積,很容易就能發現有無謊報,農政單位也會把關。

不過,產地標章是自願申請,只有貼上產地標章的產品違規時,才能開罰,一般農民在外宣稱產地不在管轄範圍。

標章需有嚴格把關才有公信力

以往產地標章大多集中在茶葉和米,這次是第一次推廣到雜糧,長期種植雜糧的台南農民蘇榮燦說,本土雜糧新鮮健康,消費者接受度很高,可走中高端定價, 台灣本土黃豆價格是國外兩倍,政府早該區別產地,避免不肖業者用進口便宜黃豆混充。

台灣穀物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盧訓說,區別本土雜糧固然很好,但現在市面上一堆標章,消費者搞不清楚,必須要有充分的宣導,推標章才有意義;更重要的是確實把關,讓消費者對標章有信心。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