柚木之道—鍾理和筆下的故事場景、好男好女的歷史舞台

21319661259_早年背負柚木者行走於雙溪山林溪谷當中躲避山林課追捕

「柚木之道」取名於鍾理和作品故事場景,位於美濃黃蝶翠谷雙溪流域至鍾理和紀念館所在的水底坪溪。曾經一度是柚木的重要林區,隨著大量的砍伐及開墾、乃至於水庫興建計畫引進的投機種植,本區域僅存殘餘的柚木聳立於山間。

在過去生計困難的美濃、廣興(竹頭庄)地區,有不少農民鋌而走險,入山盜採國有林的柚木,鍾理和作品〈貧賤夫妻〉中描述平妹也曾為生計不惜入山盜採柚木,為了躲避林務警察追捕而跌倒於溪流受傷,鍾理和為此曾自責不已,流露出感人的夫妻之情。 

黃蝶翠谷的柚木種植起源於日本殖民時代,日人為了南洋戰略在雙溪種植相思木,並自東南亞引進柚木(船底樹)、金雞納樹(可製作抗瘧疾藥物奎寧) 、以及奎寧樹共生物種鐵刀木(黃蝶幼蟲的食草),而其中柚木是家具建材優質材料而頗具經濟價值,在混凝土建材興起以前,柚木曾經是美濃重要的房屋、菸樓建材。

根據耆老的回顧,從1930年代開始,美濃、廣興區域有不少居民因為經濟困窘,鋌而走險到雙溪山谷中盜採國有林的柚木以改善生活。戰後盜採柚木更是盛行,柚木經濟成為本地重要的地下經濟來源。

這片位於高雄美濃平原東北端開合處,當地人稱為「雙溪」,周圍陡峭山嶺激流而下的兩條溪流,會合於封閉式的溪谷,山谷受到袋狀封閉地形的保護遠離人煙。因此,山谷沿線小徑也曾經是白色恐怖時代,美濃的理想主義知識青年逃亡潛伏的路線

在美濃社區工作者的倡議下,為了紀念黃蝶翠谷雙溪一帶的過去柚木地下經濟與”平妹”深刻的農村女性形象、以及美濃的白色恐怖受難者,這一帶路徑取名為「柚木之道」,以期勉後人不忘歷史,勇於追求理想的生活。

「腰繫一升米、上山背柚木」的集體記憶

耆老回顧,砍伐柚木之道通常從天亮之際出發,腰間掛著鋸子與柴刀,並用布巾繫上便當裡面填滿一升的米,從母樹林的對岸的小徑入山。進入深山林區通常接近餉午,選定樹木之後先將便當的米吃一半,然後開始鋸木削皮,按照柚木大小修整為長一丈三、直徑34吋的大小。完成工作已是午後,再食剩下一半的便當然後背負柚木下山。

柚木輕者560公斤、重者則達將近百斤,背負者沿原路下山,當時雇有專門人把風,以躲避「山林課」追捕。如遇林務警察緝捕,則須要「吊」(翻越)尖山後方的鞍部「半山凹」,沿著水底坪溪下到「茄冬樹伯公」才能脫離險境。假使在朝元寺有人守衛,則須再次吊過稜線到擔水坑或伯公坑,緣溪下行接壤於理和小徑的穿透窿一帶。

耆老形容背負柚木躲避緝捕攀越過山時「嘴巴張得大大的、氣都快喘不過來」,是非常辛苦的工作,但是背負一根柚木可以抵過三四天的工錢,因此村莊裡面「稍微有點力氣的人」,往往為了多賺一些工錢不惜鋌而走險。

 背負柚木的路線最遠可達石門、枋寮(位於杉林鄉金興社區、木頭製材所的舊稱)、六龜(狗寮山)一帶。也反映出過去美濃雙溪與杉林、六龜藉由林業經濟串連為一整體的生活領域。柚木往往用作於房屋正梁的「桁」,除了在美濃用於建造菸樓與房屋,也會透過牛車運送到里港、高樹集散地分銷到各地。

_MG_8832_1
圖說:早年背負柚木者行走於雙溪溪谷當中躲避山林課追捕,須由六秀坑翻越山崙到水底坪,現今山徑已經不可辨識。目前美濃社區團隊正在調查雙溪黃蝶翠谷一帶山徑。

記載殖民時代的山林生活場景

柚木連同鐵刀木、金雞納樹,都是日本殖民時期在台灣林業發展的經濟樹種或戰略物資,種植的區域約略以今日之水底坪溪(鍾理和小說《笠山農場》之磨刀河) 為界。以東屬於殖民政府的「官林」,殖民政府種植大量柚木、鐵刀木以下則是相思林,耆老形容早年官林種植有嚴格的規定,「整齊的像是豆腐一樣排列」。

磨刀河以西就是鍾理和作品中的「笠山農場」,理和之父鍾鎮榮與屏東內埔人曾寶琛與原鄉人鍾貴蘭合股開發,規模達到380甲地(一說200),從水底坪溪以西,大略沿著理和小徑到大埤頭聚落開基伯公的北側山林,幾乎可說都屬於笠山農場的範圍。

因為鍾鎮榮(偏名:鍾蕃薯)與日人關係好、資金充足,才能承攬下這一大片山林,當年為了笠山農場對外運輸,經由動員村民「奉公」拓寬小路整理成今日之小徑。包括當時大埤頭乃至竹頭庄村民,多在農閒時來笠山農場做小工。

鍾番薯縱使斥資購下這一大片山林,然而現實情況是,這一片山林也是大埤頭聚落的傳統經濟生活空間,在農場開發過程當中,無法完全禁止當地居民進入取材、割草等日常生活之需。因此,也曾發生《笠山農場》小說中,巡山工人在巡山過程中被當地盜林者綑綁的情事,耆老回顧那完全是真實發生的事情。

家住在大埤頭的黃阿伯回顧,曾經在尖山伯公祠附近,遭遇過前往山區搜捕政治犯的軍警特務,也曾經在山區遭遇到躲避警特追捕的鍾家兄弟。

柚木之道上的理想主義青年

1947年二二八事件過後,不滿於國民政府腐敗更甚日人殖民統治的台灣青年,有一部分開始寄望於紅色的祖國。隨著國民黨在內戰節節敗退,台灣作為最後的反攻基地而要塞化,國府於1949年開始大規模搜捕島內不滿的左傾青年。

1949年的827日特務循《光明報》線索破獲共黨地下組織基隆工作委員會,基隆中學校長鍾浩東(本名鍾和鳴,鍾理和異母兄弟)不久即遭到設計逮捕。當時任教基隆中學的教師當中,有許多與鍾理和、鍾浩東兄弟關連的親友也參加共黨地下組織。其中包括留日的數學教師李旺輝、鍾理和北平的摯友、岡山人藍明谷、弟弟鍾里志、表弟李南鋒、邱連球、邱連和兄弟、內埔人鍾國輝。

根據李旺輝的自傳口述,李旺輝潛逃南返先到屏東通知在家養病的鍾國輝(基隆中學總務主任)及邱連球、邱連和兄弟 (鍾浩東賣掉台北住處,與表親邱氏兄弟在媽祖廟附近經營地下錢莊「南台行」籌措活動經費) 。李旺輝先是躲藏於美濃福安一帶,隨後越過靈山、圭柚腳前往兄長在杉林火山經營的甘蔗園躲藏,此後鍾里志、藍明谷、鍾國輝陸續於火山會合。

cca300002-hp-ph001-0017-i
青年時期的鍾理和(右立者)兄弟與表弟邱連球(左立者)

1949年12月,基隆中學案第一批外省教師黨員被槍決,四人決定分散逃亡。李旺輝與鍾里志躲藏於火山到尖山一帶。這一片山林小徑,曾是鍾里志年少時與兄長理和在「笠山農場」的巡山路線,因此鍾里志熟識這一區山徑地形,山林植物知識遠比李豐富,兩人得以在山林潛伏生活長達一年的時間。

在黃蝶翠谷雙溪的山徑上,李旺輝回憶的路線連結起這一段白色恐怖的歷史,是「火山、枋寮、北勢坑、南勢坑、尾凹到水蛙潭。若南下可通尖山,經頭凹、甲河、雙連潭、水底坪、朝元寺到鍾里志的家,這一條小山路」。

195099日周日午後,李旺輝在笠山鍾里志家屋瓦下遭逮捕,判刑15年。一路鼓勵鍾理和走向文學,果敢剛烈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二哥」鍾浩東因拒絕感訓而發還重審,在19501014日執行槍決,從容就義。

同一天,鍾理和完成手術,獲得新生。當他得知「二哥」為了理想而犧牲時,理和躺臥在病床上,在日記上以粗黑的字體,沉痛寫下「和鳴死」三字。

日後,鍾理和自述他走上文學路的緣起,兄弟鍾浩東的鼓勵無疑是關鍵的作用,由於白色恐怖的陰影仍在,在鍾理和辭世前幾年,理和在閱讀《梵谷傳》時思念湧現,只能在日記中隱忍地回憶手足之情

那麼,文生還有什麼

說呢,他是這樣幸福的!

畢竟他還有一個徹底瞭解、同情、和愛他的好兄弟呢!

而我?啊啊!和鳴,你在哪裡呀?

–《鍾理和日記》民國四十七年二月二十三

cca300002-hp-ph001-0020-i
鍾浩東夫人蔣碧玉手持青年鍾浩東的相框

  

柚木之道—走向理想與光明的道路

美濃植物調查者宋長青提到「柚木之道」做為地方林業小史的觀點,這個歷史切面提供自然環境與當地人文活動的關係:

黃蝶翠谷(雙溪)的山林經過三次大的人為改變,第一個是日本殖民時期區分官林跟民林的分布,在母樹林種植南洋樹種的戰略需求形成第一次大破壞。第二次是戰後的大量地砍伐、種植樹薯與香茅等,毫無節制的索取山林資源的過程。第三個則是在美濃水庫興建計畫階段,大量種植果樹等待補償金的投機行為,對林相產生的大規模破壞。

等到1990年代反水庫運動因應水庫興建而興起,經過持續的運動抗爭,在命運的眷顧下,因為威權政體分裂而僥倖勝選的反對黨政權宣布水庫開發計畫終止,柚木之道則成為每年黃蝶漫天飛舞的蝶道,保留下這片好山好水至今。

在人文意義上,柚木古道同樣紀載著殖民者發展南洋經濟樹種、儲備戰略資源的歷史痕跡,也是過去農村村民賴以生存,冒險揹負柚木維持家計的經濟命脈。這條道路上記錄著幾個世代知識青年、好男好女的故事。

戰後,柚木之道也成為見證台灣白色恐怖的歷史小徑。1949年《光明報》事件後,懷抱理想主義的美濃青年走向這條逃亡之路晝伏夜出,躲藏潛行。他們奮不顧身投入歷史大浪潮當中,以無悔的青春付出代價,為受壓迫的台灣人民,尋找通往光明的新出路。

在第三個意義上,這條柚木之道也是鍾理和筆下堅強女性「平妹」展現客家女性特有生命韌性的文學場景。真實的人生中,鍾理和與鍾台妹對愛情的堅守與執著,為台灣文學史留下一個堅韌富有生命力的女性勞動者形象,也是一段可歌可泣的農村生活史。

我相信我自己的愛,我將依靠它為光明的指標!—-鍾理和

理和長女鍾鐵英回憶,父親茶餘飯後經常與母親牽著手聊天,父親像是訪談一樣,詳細地追問母親工作的場景,農事勞動的細節。身體虛弱的理和,經由台妹的口述記錄,得以細緻寫實地,刻劃下台灣農村早年的勞動者身影。

鍾理和晚年生活雖然貧病交集,然而在鍾台妹強韌女性生命力支持下,得以持續寫作,在晚年留下大量的台灣農村文學作品。在這條柚木之道上,鍾理和筆下的「平妹」、「淑華」作為台灣文學突出的女性勞動者角色,持續閃耀著光亮。

cca300002-hp-ph006-0007-i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