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南洋餐桌 美食跨越國界

餐桌,是共享美食和日常生活的好地方。若你有機會和來自東南亞的新住民共吃一頓的話,你會發現原來有著檸檬香氣的「香茅」是柬埔寨料理的靈魂人物,色彩繽紛的泰式湯圓可是萃取斑斕葉、芋頭、洛神花等食材的暖胃點心,還有還有其實越粽有分南、北,不僅外型不同,做法也各異。

這一道道看在台灣人眼中的異國美食,其實就是我們身旁14萬7000多位東南亞新住民的家鄉料理。料理,有時是打開人與人互相了解的媒介,理解越深更有機會一窺一地方歷史文化的輪廓,長年致力於新住民女性自我發聲的南洋台灣姐妹會,從去年10月開辦一系列南洋料理烹飪課程,大受好評,今年再開第二季,讓更多人藉由料理認識東南亞國度。

航海貿易造就多元的東南亞料理

像你知道印尼菜,其實是數百年來航海貿易歷經此地的馬來西亞、泰國、荷蘭等國以及在地風土文化的融合嗎?若說到南北狹長有台灣3倍多的越南,你會發現不僅因為地理差異,南越和北越在料理展現其實和早期兩地受不同國家統治有關,因此口味上北越較鹹,南越較甜,北越因為接近華人也少使用椰奶的料理。

像這道由來自越南的新住民黃云槿做的「番茄魚湯」是比較道地的南越料理,這道番茄魚湯必須先把魚煎過,才能放到鍋子和番茄與羅望果一起熬煮,吃起來既酸甜又清爽。

提到泰國就不得不說祭拜場合常見的泰式湯圓,這道甜點色彩繽紛,你別以為它是使用色素製成,在泰國傳統做法可是要費盡工夫將斑斕葉、芋頭、南瓜等食材搗碎成泥,煮熟好的湯圓放在椰奶上,還會在中間加顆水煮蛋,對來自泰國東部的新住民邱雅青來說,就像朵蓮花浮在水面一樣,非常吉祥。

番茄魚湯
圖片提供/南洋姊妹會

分享料理不簡單

南洋台灣姐妹會繼去年舉辦「餐桌上的家鄉:她的南國料理與故事」,推出系列南洋料理烹飪課後,日前推出第二季,這次同樣請來各方新住民好手,烹煮最熟悉的家鄉料理。

你可別以為煮家鄉菜、和人分享料理方法很簡單,像對來自柬埔寨的李佩香來說,她為了能夠精準煮出道地的南瓜布丁和柬式雞肉粥,前後不但失敗近10次,還特別打越洋電話和位在家鄉的姐姐「求救」。

嫁來台灣已有13年的李佩香,在「餐桌上的家鄉」第一季展現的南瓜布丁是柬埔寨家家戶戶常見的甜點,它作法很特別,首先必須將整顆南瓜去籽,填入椰奶和雞蛋,拿到鍋爐上蒸煮,再放進冰箱冷卻。

這個做法看似簡單,卻讓李佩香失敗好多次,一旁陪著她試驗的南洋台灣姐妹會志工胡頎說,「每次做出來的南瓜布丁明明都很好吃,但佩香總說味道、口感和家鄉的就是不同。」

李佩香在試驗近10次後,終於做出符合她記憶中的南瓜布丁,「那一刻我好開心,尤其後來真正講課、示範教學時,我做的另一道料理柬式雞肉粥被曾到柬埔寨旅遊的學員稱讚很道地,當下覺得很值得。」

李佩香表示,對我來說,教做菜不僅是教學而已,同時也是在分享這道料理背後的故事和文化,讓彼此的關心因為食物而拉近距離。

11207373_670520946414084_282074073017274733_n
圖片提供/南洋姊妹會

藉由料理拉近人的距離

而對深度參與企劃工作的胡頎來說,餐桌上的家鄉是讓她這位土生土長台北人,有機會看見「不一樣的台灣」,透過食物不但打開了她對東南亞的認識外,因為有機會和新住民接觸、交談,她發現有的新住民從事的工作很專業,像是製作原子筆筆尖等,「他們在背後默默撐起台灣的基礎產業,早已和台灣密不可分。」

也因此南洋台灣姐妹會此次推出第二季餐桌上的家鄉活動,不但繼續藉由料理講座拉近新住民和台灣人的距離外,還計畫舉辦街區導覽,帶著大家一窺新住民的工作場域、購物範圍。

此外,南洋姊妹會還持續採訪20多位生活在許多角落的新住民,講述家鄉菜和自身的關係,這些故事也預計集結成冊,預計在明年底出版,而這將會是目前台灣市場少見以人物為主要敘事的南洋食譜書。

支持南洋姊妹會餐桌計畫,請點選這裡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