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新一審無罪 尿精鍊後可當飲料?專家呼籲快補洞

去年爆發頂新疑似用飼料油混充食用油販售,彰化地方法院昨一審判決無罪,引發譁然,法官認為檢方無法證明頂新油品來源非法,單用末端的油品酸價、總極性物質檢驗報告,無法證明是飼料油。

油脂專家認為,法官判決固然有疑慮,但食藥署油品檢驗標準不足,也是頂新判決無罪一大原因,應儘速修法,檢驗油品是否含人體致癌物,如苯駢芘、多環芳香烴等等;彰化衛生局局長葉彥伯則認為,官司不該只著重在檢驗項目,即使飼料油精煉過可以供食用,也應該經食藥署事先認定來源合法,「不然尿精煉後可以當飲料嗎?」此例一開,對食安管理會有很大影響。

法官認定酸價、總極性化合物質和油品安全無關

此案最重要的攻防點在於,如何證明頂新食用油的來源非法。檢方從兩個方面舉證,一個是末端檢驗報告,包括頂新油脂的酸價、總極性化合物質、黃麴毒素等,一個是頂新原料油來源越南「大幸福」公司,根本只有做飼料油。

不過,彰化地檢署測量頂新酸價、總極性化合物質時,採用「快篩」檢驗,並非食藥署認證的正式採樣方法「管柱層析法」,即使總極性化合物質超過食藥署標準,也無法當做法庭證據。

而合議庭之後再次以「管柱層析法」抽驗頂新油槽,總極性化合物質、酸價、黃麴毒素等等都沒超標,只有鉛超標,排除回收油的可能。

此外,不管是鑑定人食品工業研究所主任朱燕華,或是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組副組長薛復琴都表示,酸價只是檢驗油品「品質」,判定新鮮與否,和安全性無關。

針對「大幸福」公司只有生產飼料油的攻防,由於目前食藥署只有針對「成品油」訂出食用和飼料用的CNS標準,沒有針對「原料油」規範,法官認為,原油如果沒有精製,可拿去當飼料油,若經過脫色、脫酸等精製步驟,符合CNS食用油脂的標準,即可當做食用油販售。因此指證「大幸福」公司只有飼料油,也不能證明頂新食用油品來源就是非法。

學者呼籲:新增檢驗項目

不論從法官見解或現有法規,都很難用末端檢驗報告,證明油品來源非法,要解決此困境有兩個辦法,一個是修改成品油標準,納入更多檢驗物質,一個是直接放棄用末端檢驗證明。

對此,業界人士和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兼任講師陳俊成都認為,應該找出可以辨別飼料油、回收油和食用油的物質,修法納入標準,例如鉛本來就不應該在食用油檢出。

陳俊成舉例,飼料油和回收油經常重複加熱、油炸,容易產生致癌物苯駢芘、多環芳香烴、戴奧辛、多氯聯苯、三單氯丙二醇等等,可藉此判定源頭或安全危害,且醫師也比較能針對上述這些物質,診斷人體健康是否受影響,「酸價是間接證據,酸價高表示油品劣化,繼續使用可能產生致癌物,所以要去看到底產生什麼致癌物,找出直接證據,否則間接證據很難在法庭立足。」

彰化衛生局長:應從源頭管理

不過,彰化縣衛生局局長葉彥伯認為,不能只陷在末端檢驗迷思,食品衛生管理重視源頭把關,很難用檢驗項目回推原料是否合格。

他說,食藥署法規早就規定,非食品原料不能製成食品,所有食品原料都是採「事先認定」原則,也就是說,食藥署認定原料可供食品用,才能製成食品,「就算飼料油精煉後可當成食用油,也必須食藥署事先認定允許」,且《食安法》規定,食品必須標示原料,即使頂新用飼料油合法精製成食用油,也必須在油品標示:本油來自飼料油提煉。

也就是說,只要「大幸福」公司被認定不能供給食用油,豬的來源是不是病死豬、檢驗報告有沒有符合食用油cns標準,都非攻防重點,因為一開始就不合法了。

法官的邏輯和食安實務管理有落差,葉彥伯認為,現在雙方攻防太重在檢驗報告,若按照法官判決邏輯,「尿精煉後也可做飲料」,對未來食安管理會有很大影響。

食藥署:會強調原料來源非法

到底哪種途徑才能有效管理食品?食藥署食品組組長潘志寬認為,不可能單靠末端檢驗物質,區分油的來源到底是飼料、回收還是食用油,「訂出一個物質的標準,廠商就有辦法降低那個物質的值。」

飼料油可能沾染糞便、工廠不符合HACCP標準,過程中被污染了ABC物質,但檢驗可能只看DEF物質,光靠檢驗,沒辦法知道油到底含哪些有害物,因此重要的是源頭把關。

潘志寬說,站在食安管理的角度,只要原料不合格,再怎麼精煉都不會合格,越南官方早已出示證明,頂新油的來源是飼料廠,因此根本一開始原料就不合法,未來訴訟會特別強調這點。

名列民進黨不分區立委第一位的毒物專家、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吳焜裕則強調,此案凸顯台灣缺乏專責的風險管理評估單位,不知道劣敗油脂中的何種物質對人體健康有害,未來將效法歐盟EFSA,成立專責風險評估機構。

延伸閱讀:頂新進口越南油確認全為飼料油,除豬油有問題,牛油已製成「平價標準牛排」流入市面

食藥署公告「食用豬油衛生標準」 酸價要求遠落後日本與中國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