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選銀蕨當國旗 但台灣蕨類其實是世界第一

紐西蘭舉行新國旗公投,日前第一輪票選結果出爐,奪得冠軍的國旗圖案以紐西蘭國花「銀蕨」為主角,配上黑、白、藍共3色背景和南十字星座的4顆紅星,凸顯國家主體性。

銀蕨又稱白粉桫欏,是紐西蘭的特有種蕨類,銀蕨的葉背因為呈現銀白色,能在陽光或月光照射下閃閃發光。在毛利人的傳說裡,銀蕨本是生長在海裡,受到毛利人祖先請求轉移到陸地為族人指路,早期每當毛利人趁著夜晚外出打獵時,都會將銀蕨葉反折,作為回家的指路記號,因此銀蕨又被毛利人視為「聖物」。

銀蕨不僅被視為聖物,它更成為紐西蘭國花、紐西蘭國家橄欖球隊All Blacks的隊徽、紐西蘭觀光局的品質註冊商標。不過你知道嗎?說到蕨類植物,其實紐西蘭僅有170種,反觀享有「蕨類王國」稱號的台灣,種類將近700種,種密度(種數與單位面積比)為世界之冠。

夜晚的銀蕨。(photo from The Tourism New Zealand)
夜晚的銀蕨。(photo from The Tourism New Zealand)
9ec2e666-f169-4c62-8a83-e7b94f376f1e
奪得冠軍的國旗圖案

台灣擁有全世界最豐富的蕨類植物

台灣地處亞熱帶,四面環海,內陸為高山,氣候溫熱又潮濕,是蕨類植物繁衍的最佳場域,所以由南到北,從高海拔到低海拔都可見到蕨類的分布。素有台灣蕨類教父之稱、現為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的郭城孟表示,全世界蕨類植物花樣最多的就在台灣,無論是應用在園藝上的蛇木、清炒就很好吃的山蘇都是蕨類的一種。

郭城孟在《蕨類入門》一書中曾提到,「台灣位於第四紀冰河時期、全世界最大生物避難所的範圍內,所以擁有一些古老血緣的蕨類;加上台灣具有因地理位置與年輕地質史而產生的高聳多變、分化細緻的生態環境,所以更涵蓋了熱帶到寒帶以及特有的種類,這些種類也各自演化出各種不同的生存本領,以適應生長在不同的生態棲位。因此,全世界各大類的蕨類植物,台灣幾乎都可以看到。」

郭城孟補充說,4億年前地球上的蕨類共有3大族群,4到2億年前蕨類演化成5個家族,到了2億到1億年前,地球上的植被以松杉柏類森林為主,此時蕨類已演化成16個家族,台灣目前就擁有11個家族,1億年前是開花植物的天下,當時演化後的蕨類台灣至今都有,多樣性非常豐富。

YouTube video

筆筒樹是國寶 第一個食用山蘇的是阿美族

郭城孟舉例,像路邊常見的筆筒樹,其實是在2億年前演化後的一種蕨類,園藝中常見的蛇木盆、蛇木板、蛇木屑就是利用筆筒樹糾纏的氣生根製成,尤其是栽培蘭花的好材料。據他了解,國外很少看到筆筒樹,而國際貿易組織又禁止這種蕨類進出口,因此筆筒樹在台灣是非常特殊的物種。

相較高聳的筆筒樹,常用於料理烹調的野菜「山蘇」,其實也是蕨類的一種。山蘇矮小,全長頂多70公分,主要附生在樹幹或岩壁上,雖然山蘇花遍及非洲、澳洲、東南亞等地,不過郭城孟直言,「第一個把山蘇拿來吃的就是阿美族。」

筆筒樹(圖片提供/賴鵬智)
筆筒樹(圖片提供/賴鵬智)
附生於樹幹上的山蘇花。(photo by Ting Cheng@flickr)
附生於樹幹上的山蘇花。(photo by Ting Cheng@flickr)

蕨類專家:台灣應思考自己的特色定位

台灣蕨類種類多樣、應用廣泛,被問及:「若仿效紐西蘭改選新國旗,什麼蕨類最能代表台灣?」郭城孟坦言,種類太多,實在太難選了。

讓郭城孟驚訝的是,紐西蘭在思考國籍問題時,是回歸到土地的角度去思考,可見紐西蘭非常喜歡蕨類,無論是首輪票選奪冠的國旗或是參選的其他國旗,都是以銀蕨為概念進行發想,反觀台灣擁有最豐富的蕨類、最有資格展示蕨類的國家,但國人普遍對於蕨類的認識還不夠多。

郭城孟認為,藉由紐西蘭的案例,台灣應多多思考自己在全世界的特色為何,多朝文化層面的角度思考,才能從中找到定位。

小辭典:紐西蘭改選國旗與銀蕨

其實紐西蘭改選新國旗是現任總理John Key去年競選提出的政見。紐西蘭在1840年成為英國殖民地,直到1947年才獨立,至今國旗仍保有象徵大英帝國的「米」字號圖樣,不過這個國旗很可有能在明年3月完成第二輪公投後,改換成以銀蕨為主體的新國旗。

銀蕨又稱白粉桫欏,是紐西蘭的特有種蕨類,外型似「樹」,高約10公尺,但其實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其長長的枝幹常被紐西蘭原住民毛利人用來搭建屋舍或籬笆,同時它的汁液具有消炎的作用。

紐西蘭特有種銀蕨的葉背是白色的。(photo by Wilf@flickr)
銀蕨背面的孢子。(photo by LeeCheMin@flickr) 紐西蘭特有種銀蕨的葉背是白色的。(photo by Wilf@flickr)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