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試驗性的政策行銷課

P_20151214_162739我們總說,「政策太硬了,老百姓無感啊!」

但事實上,政策形成的過程,真的是很硬。有誰能把修憲、氣候變遷、醫療制度、核電存廢等複雜議題,講的讓人既陶醉又感動呢?

但是,政治是眾人的事,政策是政治的方向,政策背後往往有剪不斷理還亂的諸多議題;想要理性的公民參與,不能只是熱血的空喊,必須深究議題的脈絡。

阿~~這太掙扎,身為負責的公民,上班很累了,下班還要這麼嚴肅@@難道不能一邊吃雞排一邊聊政策嗎?

今年端午節連假期間、在哈瑪星代天宮、駁二特區、旗津海岸公園等地,中山大學「漁業政策行銷*」課程的老師及學生們,嘗試用各種方式,用表演、用短片、用快閃行動等等來聊聊台灣的漁業議題。

跨科際問題解決導向課程計畫

這個課程是教育部補助「跨科際問題解決導向課程計畫」(SHS)的一部分,修此課程的同學來自社科院、海科院、文學院及管學院,授課老師也非單一對象,而是由社科院、網路傳播公司、音樂創作、展場策畫等不同領域的實務界人士聯合授課。

本周一及周二,SHS計畫下的中山大學「海洋生物資源永續發展課程」舉行成果發表,展現三年來跨領域學程推動的成果。周一下午開始,舉辦座談會、晚間與泛科學(PanSci)合辦「生猛科學」,週二夜間播放施合峰、陳惠萍導演的蚵仔寮紀錄片《離岸堤》,一連兩天的活動討論,引起許多不同面向的激盪。

這個學程共進行三年,特別在於「跨領域,問題解決導向」,課程的設計上,從基礎養成(社會科學、政策管理、生態基礎)、進階實務(海洋政策與行銷、社會組織與動員)到專題實作,一系列以實務解決為導向的課程安排,讓學生可以跨領域學習到解決問題的工具。

黃書緯說明,科學走入社區的重要性
黃書緯說明,科學走入社區的重要性

在第三年舉行成果發表時,學程選擇讓學生走向社區的方式進行發表,在今年端午節連假期間、在哈瑪星代天宮、駁二特區、旗津海岸公園等地,嘗試性用戲劇、短片拍攝、快閃活動、各種方式、臉書專業等方式,跟社區探討台灣的漁業議題。另外,分成幾個小組到各地進行田野調查,田調地點不只高雄,更延伸到到屏東、台東的漁村。中山大學社會系黃書緯老師說,「本來是希望同學們能夠演練踏出校園後該怎麼把理念轉化實際行動來傳達,但同學們說,我們現在就要踏出校園」。

學生進入田野,有助提升學習興趣

學程周一下午的座談會,由中山大學計畫總主持人海科院院長陳宏遠主持,與談人員包含計畫總主持人台大化學系陳竹亭教授、中山大學海事所張水鍇副教授、社會系楊靜利主任、黃書緯助理教授、企管系博後宋世祥、泛科學總編鄭國威、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顏寧、海龍王愛地球協會副理事長林于凱及學程學生多人,除了學術界外,涵蓋媒體及NGO,可說把跨領域學程的精神十足展現。

陳亭竹教授表示,我們當前教育應該要著重Real world problem solving,他認為,解決問題也是學習研究方法的一種,當學生走入社區,才能夠讓學術界與公民社會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做出溝通,張水鍇則表示,學生在課本上學習很多漁業管理的理論,對台灣漁業過度捕撈的情況會產生嚴厲批判,但實際走訪田野之後,會比較了解社會的實際問題,也會有較全面的思考觀點。鄭國威則提出學生的專題實作產出的報告除了調查,是否對問題提出解答的建議?以及是否能轉化報告,以大眾語言向大家傳達田調的故事?都很重要!顏寧則舉自己求學經驗為例,他認為田野調查很重要,能夠讓學生看到實際的社會問題,對於新世代來說,新型態的學習必然要與社會結合。

陳宏遠建議,之後的學程可以考慮與NGO合作,比方說媒介對NGO興趣的同學去綠色和平、海龍王愛地球協會實習,或是透過一些方式深化田調工作對社區的意義。「學校走入社區是一種新嘗試,我們其實不確定會發生什麼樣的效應,但學生從中學到很多是真的」黃書緯說。

YouTube video

《離岸堤》:社區營造不是砸錢而已

第二天晚上的《離岸堤》紀錄片及映後分享更是欲罷不能,影片播放了70分鐘,映後座談也談了70分鐘。紀錄片以2015年「蚵寮小搖滾中」蚵寮國中的舞台劇訓練過程為背景,去談蚵仔寮人口流失後,因為小搖滾音樂季帶來的人潮對漁村本身的意義;參與劇團訓練的小朋友、參與小搖滾籌備的大朋友,對於小搖滾活動的解讀;對照80年林強「向前走」一曲,將當時年輕人帶往城市打拼的心情,現在回到蚵仔寮的年輕一輩,感覺又是如何?

座談中除了對影片本身的討論,也談到一直以來政府不斷提的「社區營造」。陳惠萍(哈比)導演說,如果政府對社區營造的想像就是「一鄉一特色」,比方燕巢就想到芭樂,美濃就想到蘿蔔,那真的談不上什麼地方特色。人及文化的特殊性,不是申請計畫補助,添購硬體、鋪馬路、畫牆壁就可以得到的。現場觀眾對此也提問:那,用音樂季帶動漁村的方式,就是社區營造嗎?

施合峰導演回應:小搖滾是當地人討論出來要做的,他們決定不拿政府補助,就是因為想不受行政干擾的做一件自己覺得有趣的事,至於是不是社區營造,應該不是,但達到的效果很接近社區營造想要的。這部片延續《蚵子寮漁村紀事》傳達的,當遊子回到鄉村,面臨陌生、不知能為家鄉做什麼的心情,但透過一個大家共同發想的活動,創造出那個共同的記憶。即使跟過去印象中的漁村不同,但大家正創造出一種新的漁村樣貌。這或許是,一種時代的文化流轉。

跨領域人才難尋,學程面臨中斷

SHS搭起學生跨域交流、共同尋找社會問題解答的平台,在現在環境變遷快速下是重要的能力培養方式。許多公共議題,都需要跨領域的視野及溝通,不管是流域管理(森林保育、集水區管理、農藥管理、水資源管理、汙水管理…)、疫病防治(國際貿易、公共衛生、野生動物流行病學…)、氣候變遷(溫室氣體管理、防災系統、疫病傳播、農漁業變遷…)等等,都涉及許多不同專業領域的知識才能解決,然而,過去我們的教育模式是單向給予的、單一學科的,讓「跨領域」、「問題解決導向」的人才非常難以產生。面對資訊來源龐雜、問題面向複雜的情況下,我們的確需要SHS這種問題解決導向的學程,來培養出一些跨領域人才。

可惜的是,這個計畫僅為期三年,是試驗性學程,非常態性學程,也就是說,學程老師、學生可能感受到一些有別傳統教學的方式,並且開始認為這種方式能提供不同的人才訓練管道之時,卻得暫時互道珍重了。點亮一盞燈,然後又悄悄讓他熄滅,這似乎是政府一貫的模式。教育部近幾年開了很多試驗性的學程,SHS學程只是其中之一,但跨領域的溝通,問題解決導向的學習實在很重要。

小孩的教育不能等啊!應該讓這樣與時代、社會結合的教育方式成為一種常態,提供學生更多樣的選擇,也能與政府的人才培育計畫結合,培養出具備跨領域治理視野的公共事務人才,才能對變遷快速的社會環境注入新能量!

部長,你咁有聽到?

11356242_10204941965417037_860391865_n

*漁業政策行銷廟口發表會*

同學們在這堂課之前,先修過「漁業生態與管理」、「漁業政策概論」、「環境心理學」等基礎科目,有了基本功,接著便是將刀子拿出來磨的時候。課程發起人之一,中山大學社會系黃書緯老師說,「本來是希望同學們能夠演練踏出校園後該怎麼把理念轉化實際行動來傳達,但同學們說,我們現在就要踏出校園!

於是,這是SHS成立3年來,第一次踏出校園的實際行動!

同學們依概念分為「養殖的好」、「永續海鮮」、「水上休閒」及「禁吃魚翅」4組,希望傳達「負責任的海洋消費者」的概念。每一組架了網站及FB粉絲專業,在1個月前便開始著手籌備及宣傳。

推廣養殖魚食用的「我在買魚的路上」,由大一學生巫西西拍了一部永安石斑魚養殖業者的紀錄短片,「養殖業風險很大,如果願意在捕撈前的停藥期確實停藥,就算是有良心的業者;至於減藥、生態養殖,更是需要很大的勇氣,如果消費者不支持負責任的生產方式,那再多理念都是空談」,同學樸實的言語配合略帶滄桑的配樂,讓現場充滿海味。

看完影片後,提供海水養殖及淡水養殖的台灣鯛讓現場參與者試吃,判斷有土位的到底是海水養的還是淡水養的,推翻「養殖魚一定有土味」的刻板印象。

禁吃魚翅的「一鰭一會」則向荒野保護協會、海龍王愛地球協會、動物社會研究會等團體諮詢,在網站呈現出禁用魚翅的論述及影像,並穿著鯊魚裝,配合看板在捷運車廂內進行快閃行動;也到中山附幼替小朋友上了一堂鯊魚的生態課,告訴小朋友,鯊魚是海洋生態系的老鷹,我們不會吃老鷹,應該也要想想要不要吃魚翅!

一鰭一會的學生在捷運站快閃,宣傳鯊魚保育!
一鰭一會的學生在捷運站快閃,宣傳鯊魚保育!
「養殖的好」一組現場請大家試吃台灣鯛,證明養得好的鯛魚沒有土味啦!
「養殖的好」一組現場請大家試吃台灣鯛,證明養得好的鯛魚沒有土味啦!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