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極簡 柯金源30年紀錄《海》

台灣紀錄片大師柯金源跑遍全台,用鏡頭寫下台灣海洋興衰,奔波30多年後,今年他回到原點,集結生涯大全,推出重量級新作《海》,首度實驗拿掉旁白、配音,只保留極簡漁人對話,用35段小短片,串起台灣從海洋王國,到消波塊之島,預計1月12日晚上10點在公視「紀錄觀點」首播,公視官網另放置46部更完整的短片,未來打算無償開放外界使用。

YouTube video

30多年沈潛,一場全新的實驗

人稱「柯師傅」的柯金源,自1980年代擔任攝影記者後,持續不輟為台灣留下珍貴的歷史見證,包括六輕建廠抗爭、2001年阿瑪斯貨輪擱淺漏油、去年屏東海生館野放鯨鯊死亡獨家全紀錄,柯師傅充滿詩意的海底鏡頭,配上略帶台灣國語的親切旁白,早已成了註冊商標。

這次選擇跳脫以往熟悉的新聞紀錄片模式,無疑是生涯一大冒險,許多人都問他,為什麼要做一件吃力、又不一定討好觀眾的事呢?

二十多年來許多紀錄片對海洋議題,有很多嘗試、可能,我希望回到初衷,用比較沈靜的方式呈現,讓大家思考對海洋的價值觀,回到初衷,用真誠面對我們所看到的情況以及未來挑戰。」新聞紀錄片中,充滿戲劇張力的音樂和旁白,雖然有助觀眾進入情境,但也容易被作者想法牽走,降低思考可能,新的嘗試希望留給讀者更多思考空間。

長年和柯師傅合作的《海》製作人于立平,半開玩笑形容「這次走的是省話阿伯路線」,以往許多人覺得公視紀錄片話說得太多,新模式確實經過一番討論,因為在電視播放紀錄片,不比在戲院,觀眾更容易分心,但還是希望試試看,同時將短片放上官網,搭配約100字講解,補充背景知識,也方便觀眾用手機閱讀。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看完特映後盛讚,海洋生物產卵的畫面有世界級水準,影片節奏、聲音都恰到好處,沒有多餘的旁白字幕干擾,可以靜心體會海洋的奧妙。

YouTube video

濃縮台灣近代海洋縮影

《海》集結柯師傅20多年的精華,橫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循著歷史,帶觀眾到太平島看綠蠵龜產卵孵化、聽螃蟹走路,東北角海女徒手下潛採石花菜,到人們吃起鯨鯊、圈養海豚,探討海洋原本樣貌,到人類介入後產生的改變,與其說是紀錄,不如說是對台灣數十年來的海洋發展,提出質疑。

「台灣人生存在海洋四周,到底是我們擁有海洋,還是被擁有?」柯師傅語回憶,今年到東加和大翅鯨共游,一天就把過去20幾年想拍的都完成了,台灣也曾經是大翅鯨重要繁殖地或覓食區,現在卻連一隻都很難找到,這部片只是一個引言,讓觀眾思考未來該何去何從。

2010-1280
2010.09柯金源-花蓮賞鯨船-陳慶鐘攝

《海》以水中生物產卵開頭,柯師傅穿著潛水衣游過消波塊作結,看似走向滅亡,但也隱含無論如何仍有人願意下潛堅持。「我是在海邊長大的小孩,對於海洋變化更有感覺,所以也希望傳達出去,不做的話就沒有改變可能,做了,至少還有希望。」

《海》的水中攝影師郭道仁也感嘆,所有海的問題都是人性的問題,但人性有惡必有善,持續做,善的一面就會激發出來。

《海》紀錄片官網
http://www.pts.org.tw/ocean/about.html
首播時間:2016年1月12日(二),晚間22:00 公共電視13台
46部網路短片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Jpo1aKw0lEeW8rs7GAYZRA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