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田污染 有機背黑鍋 防檢局擬訂污染背景值

台灣農地細碎狹小,每個農民平均耕作面積僅1公頃,農藥容易隨風飄散到其他農田,許多有機農民因此被冤枉取消有機驗證,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今年展開計畫,希望找出農藥污染的模式,如殘留量、殘留農藥種類,判斷作物的農藥殘留是否來自鄰田污染,建立污染背景值,還農民一個清白。不過防檢局也說,有機農民能否適用這個模式,仍需要農糧署修法。

鄰田污染,農民受不白之冤

台灣有機農地面積將近6000公頃,佔全國農地不到1%,常和慣行農田比鄰而居,龔明山的有機蓮霧園隔壁,就種滿慣行農法的絲瓜,去年他好不容易通過3年有機轉型期,取得有機驗證,正值出貨時,驗證單位卻驗出他的田裡有農藥「貝芬替」,暫時無法用有機銷售,只能又氣又急,看著成堆蓮霧熟透腐爛。

後來證實是隔壁種絲瓜的農民,為了避免連續大雨發生白粉病,密集噴灑殺菌劑「貝芬替」,蓮霧園正好在下風處,「而且他的棚架高,就算我有隔離帶,還是沒辦法。」龔明山無奈地說,隔壁農民也說自己不是故意的,有機農民只能默默承擔。幸好後來複驗及格,今年可以用有機銷售蓮霧。

這樣的案例只是縮影,現在檢驗儀器越來越先進,靈敏度可達到0.01ppm,少量農藥即可能被檢出,不只有機農業有鄰田污染問題,一般慣行農業的農民,也可能因為鄰田農藥飄散,被檢出不得使用的農藥,背上違法用「禁藥」的黑鍋。

防檢局擬建立農藥污染模式

為了還農民清白,防檢局三年前就曾參訪美國農業應用技術研究所,探討農藥飄散模式,其所開發出的霧滴飄散軟體,只要輸入風速、霧滴大小、霧滴速度、噴灑高度、溫度和相對濕度等等,就能算出飄散距離。去年防檢局即研擬台灣版的計畫,今年正式展開。

防檢局副局長馮海東說,此計畫並非針對單一農藥,而是建立一套評估模式,判斷是否屬於鄰田飄散污染,例如殘留量、農藥種類、飄散程度等等。一般來說,若是鄰田飄散污染,理論上殘留量不會太多,而有些農藥用在某作物上,明顯沒有防治效果和價值,可能就是鄰田污染。

防檢局的最終目標是訂出農藥污染值,有兩個主要作用,第一個是未來防檢局擬修訂法規,課以施藥人更多責任,例如不能污染他人農地;第二則是證實末端產品確實被鄰田污染後,評估其殘留的量,若還是在安全範圍,產品仍可以銷售,而非像現在直接銷毀。

馮海東說,污染值應比現有農藥標準低,但比檢驗機器靈敏度高一點,但目前只是初步計畫,仍須和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討論;且有機農業能否適用污染值,或是能否用此證明遭鄰田污染,仍需由主管有機農業的農糧署修法。

實際執行考驗多

身為曾被污染的農民,龔明山對此計畫樂觀其成,「這樣很好,至少有一個公正單位可以主持公道,農民才不會蒙受不白之冤。」

不過他認為要求施藥人不要污染鄰田,實務上可能有困難,「因為施藥人絕對不會說自己是故意的 啊」,但若能因此釐清有機農民責任,對農民比較公平,至於被污染的產品,或許可以用其他方式銷售,不宣稱有機,「重點是不要一概而論,檢出農藥就說我們偷用。」

慈心有機驗證股份有限公司經理鍾淳淵說,判斷鄰田污染很困難,即使有些作物理論上用某種農藥無效,但農民可能聽信農藥行推薦,農藥殘留種類不見得能當判斷標準。

他解釋,有機農民若想申訴鄰田污染,必須提出證明,例如隔壁農田是否確實有用這支藥、施用紀錄等,驗證單位也會依據農民過往紀錄、信用狀況來判斷,目前都採個案認定,若防檢局有一個模式可以依循,對驗證單位當然是好事。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