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如何因應TPP?新任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 專訪

新任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和主委曹啟鴻是同鄉,都出身於屏東農家,專長農業經濟,是藍綠都十分倚賴的年輕一輩學者,承接許多重要的政府研究案,包括稻米保價收購、休耕地政策調整,以及近來最受矚目的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農業影響評估,自蔡英文競選以來就是民進黨重要智庫,未來也是TPP談判的關鍵人物。上任前,陳吉仲特別接受上下游專訪,暢談新政府因應TPP的重大變革。

新任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
新任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

他開門見地說,進口瘦肉精美豬,幾乎是台灣加入TPP的「頭期款」,不進口就別想加入,為了讓台灣產品差異化,不會開放國內使用瘦肉精,配套措施是調整國內行之有年的活豬拍賣制度,改以在地屠宰、加工、屠體評鑑等,並結合綠能,末端則採全透明產地標示,從超商內的包裝豬肉,一路標到到團膳、餐廳的散裝品,消費者自由選擇,讓美豬「開放但進不來」。

實施42年的稻米保價收購制度也有大變革,今年新政府將試辦「綠色直接給付措施」,直接給農民補貼,而農民要想辦法自己賣米,不能再重複繳交公糧;為了降低衝擊,初步仍採雙軌制,農民可二擇一。他直言,調整保價收購是政府、學界共識,「沒做就丟臉了」。

陳吉仲曾多次捍衛小規模農耕、抗議自由經濟示範區,抨擊政府資訊不公開,這次走入政壇,他再三保證,一定對外公開受TPP影響的農業類別、產值損失、因應策略,並走入鄉鎮和農民交換意見,訂出農業必須守住的「聖域」,其中稻米是首要目標,未來在行政院跨部會討論,農委會絕對挺住,「工商業要共同合作,保護稻米,農業不是農業部門的農業,是大家的農業。」
dpp-10-ari-780-R

以下為上下游記者專訪陳吉仲問答全文,答案部分為陳吉仲第一人稱口述。

問題一
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曾評估,加入TPP,台灣農業產值將減少600億,不過沒有公佈細項,政府有無仔細評估加入TPP對各項農產品的衝擊?何時公布影響評估報告?

我跟你保證,已經有評估了,而且我就是主要參與者,但被農委會要求保密。

評估分成事前和事後,政府已經按照日本模式做好事前評估了,針對台灣一個一個作物盤點,比對TPP目前12個會員國的出口強項,評估哪些產品會進來?怎麼進來?進來之後影響台灣多少產量、產值、人數?都做過評估了,事後評估則會再調整。

其中畜產品受影響產值達50%以上,作物35%,漁產15%;畜產影響是指豬和雞,主要是澳洲、加拿大、紐西蘭和美國要求開放,台灣的雞六分之一需求量來自進口,比豬還多,將來關稅可能更低,美國進口更多,白肉雞越多,本土土雞就被替代掉;作物比較麻煩,有從不同國家來的作物影響,例如越南的茶、東南亞蔬菜等,台灣只有強調品質才比得過。

如果用55萬農民來看,畜產農民約1萬五千人,漁產4、5萬人,作物農民40幾萬,因此作物雖然只有影響35%,但受到影響的農民是最多的。

失業人口則比較難計算,受影響的人田可能還在,這樣可以說失業了嗎?或者農民只是部分休耕,少種一點,你要說他們失業嗎?現在是勉強去算,用各種蔬菜、特用作物、穀類的普查資料,換算產值減少多少,按百分比攤提人數,但和實際會不一樣。

但有一點很重要,政府應該評估自由貿易對社會文化、鄉村的衝擊,不能只有GDP、所得,貿易自由化影響是全面性的,我這樣講是給自己找麻煩,但一定要這樣做。

我們之前要求農委會公開TPP影響農業評估報告,新政府上去後當然自己要做到,沒公開資訊,對農業會造成更大傷害,因為讓農民連調適機會都沒有,公開後,政府和農民團體就可以坐下來思考,除了保護稻米,還有無其他因應措施?

就任後,我們會配合行政院TPP對策小組公開,現在台灣加入TPP的變數還很大,第一輪都還沒生效,美國得等十月大選完才能確定,如果美國沒過,那就不用談也不用公開了,若第一輪生效,我們開始要加入第二輪談判了,政府就有必要把資訊公開,此時我們也要開始面對萊克多巴胺(瘦肉精)美豬問題。

問題二
美國要求台灣進口含萊克多巴胺豬肉,農委會如何面對?有無因應措施?

美國當然沒有明講要台灣開放,但很明顯,那是一個頭期款,你沒有處理這個,第二輪想都別想。

台灣目前禁止使用萊克多巴胺,我們認為,即使美國要求開放萊克多巴胺豬肉,也可以做到「開放但進不來」,即沒有消費需求,像日本萊克多巴胺牛和豬進來,國內也不食用。

現在台灣《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規定必須標示產地,超市絕對沒問題,主要是團膳、自助餐、加工,消費者可能無法知道,但2011年發生萊克多巴胺美牛爭議,食安法修改,餐廳牛肉要標示來源,豬肉也可以比照,加工品則要標示主要原料來源國。

用萊克多巴胺約可省3~5%成本,我們要讓資訊清楚透明,消費者可選擇,若不含萊克多巴胺是100元,有加的是90元,家庭主婦可能不會去買,更何況我們還會提升國內養豬業者競爭力。

另外,我們要委託比較公正客觀的學術或研究單位,研究萊克多巴胺對人體的健康風險,若有影響,可向美國人提出科學根據,若在可控制風險,也要讓國內消費者知道,開放進口的影響程度,一定要有齊全的科學證據,公開討論,網路社會就是要把資訊公開透明,知道後決策就好做了。

你問說,美國會不會要求台灣不能標示?美國會用ISDS(投資人保障協定),說台灣傷害他們的商業利益,像台灣規定校園用非基改豆製品,他們也認為會傷害商業利益,但貿易法律層次有很多討論空間,美國各州的基改食品政策也不一致,有些要求標示,有些沒有,他們要叫我們一致,那他們國內也要先一致,我們可定義成產品資訊問題,而非食安問題,技術上,我們也可以檢測到底是國產還是進口肉。

問題三
提升國內養豬業者競爭力的具體措施是什麼?

台灣加入TPP充滿不確定性,但對農業部門一定是負面影響,不論成不成功,台灣可透過這個機會做農業改革。

例如處理養豬排泄物,頭數多的畜牧場做沼氣發電,小型的做有機堆肥,如果全台8100多個畜牧場屋頂都蓋太陽能電板,底下又有沼氣發電,算出來對全國減碳有1%的貢獻,躉購電價若從3.9元拉高到5元,農民或沼氣發電業者,就會想搜集這些排泄物發電,增加豬農額外收入。

站在肉品品質的角度思考,未來要推動在地拍賣、屠宰,現在台灣豬肉像走秀一樣活體拍賣,我表哥專門去買屏東黑豬,送到台北拍賣,但為什麼要讓豬半夜坐六小時卡車?我們可在屏東養、屏東拍賣,甚至不用活體,而是宰完分切,按照品質定價,讓品質和價格有差異化。

也可以直接在當地加工,創造就業機會,之後冷藏、冷凍運送到全台,品質比較好,提高畜產競爭力。

至於是否開放國內使用瘦肉精,站在保護農民和消費者角度,我們建議不要,因為用了也競爭不過國外畜產品,我們和國外的區隔,就是不用瘦肉精。

問題四
日本談判時,有列舉出不能退讓的農業「五大聖域」,台灣有類似要堅守的底線嗎?

日本五大聖域,稻米是第一個,農民、政府、學術界和民間團體可以一起思考台灣的聖域,目前我唯一能說的就是稻米,因為牽扯農地面積最多,有28萬公頃,農民最多,還有生態、環境、文化、糧食安全功能。

我念經濟的,我知道稻米的所有價值,絕對不是只有產值,稻米產值才300多億,但對水土保持、糧食安全、生態文化、景觀等等貢獻,一年超過兩千億。

國外進口糙米12元(每公斤),台灣白米市場價格要40元,按照市場競爭就不用保護了,消費者可以吃到更便宜的米,可是所有稻米價值就會不見,這樣不對。

保護稻米,不是站在農民角度,而是站在國家或消費者角度,不是保護稻農的稻米,而是保護全國消費者的稻米,沒有稻米,75%的地下水就不見了,沒有稻米,台灣還有文化嗎?

問題五
稻米的談判策略是什麼?

美國和澳洲很希望我們開放稻米市場,因為他們是稻米生產大國,我們一定要效法日本,日本加入TPP,事前評估農業損失3兆日圓,其中35%是稻米,所以稻米損失超過一兆,但談判後,日本要求TPP生效16年後,才開放每年進口7.84萬公噸稻米,對照日本現行因WTO開放的67萬公噸稻米,比例只有10%,市場佔有率很低。

我們一年大概生產150到160萬公噸稻米,加入WTO,每年要開放進口14.4萬公噸稻米,若以10%比例來看,希望可以談到對TPP開放1萬公噸,而且16年後才開放。

台灣如果要達到日本目標,不是只有農業部門要效法,非農業部門如工商業部門也要幫忙,日本是犧牲了汽車關稅,換取美國對稻米的讓步,保護稻米,工商業要一起合作。

未來在行政院或跨部會討論,農業部門絕對會挺得住,而且一定會站在農民角度,讓非農業部門知道,農業不是農業部門的農業,是大家的農業,這樣我們才比較可以守住。

問題六
農委會有擬訂出台灣稻米加入TPP後的配套措施嗎?

一定要調整稻米保價收購制度,資本市場國家只剩台灣還在保價收購,日、韓都取消了,政府遇選舉就提高收購價格,2011年每公斤提高3元,2007年提高2元,造成農民重量不重質,政府收購庫存量超過85萬公噸,我們一年也才生產150到160萬公噸稻米,最後製成飼料,非常浪費。

萬一加入TPP,農民會種更多米,因為不用擔心出路,但這樣政府支出會增加,而且浪費資源,因為你生產的品質,跟我們要的不一樣。

今年一執政,我們就會馬上試辦對稻田的「綠色直接給付措施」,也就是直接補貼給稻農,試辦是考慮到預算已經編列,明年希望全面辦理。

過去30年來,產地稻穀價格都是以公糧「輔導收購」每公斤23元為基準,如果我種的米品質好,假設選擇領綠色直接給付2萬元,每公頃稻穀收成6千公斤,一公斤賣到25元,總共可賣15萬,加2萬補貼,收益是17萬,扣掉成本大約6、7萬,一公頃就可進帳10萬。

採雙軌制,耕作農民可在綠色給付和保價收購二選一,青農、專業農可能選綠色給付,比較老的選保價收購,沒人會損失,如果有一半農民選擇綠色補貼,就解決一半問題了,且保價收購同時存在,米價不會下跌,日本因為保價收購取消,稻米價格跌了四成。

此外,綠色給付還要跟休耕補貼銜接,現在休耕補貼一年只補助一期作,每公頃4.5萬元,被批評變相成為地租標準,假設將來政府提供綠色給付6萬,同樣採雙軌制,和休耕補助二選一,選擇綠色給付的地主,領了6萬後,把本來要休耕的土地經營權交給政府,政府再便宜租給年輕農民每公頃3萬元,這樣政府只出到3萬,比之前休耕補助少,耕作者也能花比較少錢租地。

現在非基改雜糧需求大,這些土地就能便宜租給農民種雜糧,無形中提高我們自給率,透過保價和休耕政策調整,可以活化土地,我們還要再跟農糧署討論,綠色給付的價格也都還要再談,但一定不會讓現在的農民受影響。

歷年來主委都想動保價收購但都動不了,2005年蘇嘉全當主委時我就有參與,陳武雄甚至組了一個稻米改革政策小組,我也是成員之一,調整保價收購是學術界早就有的共識,我如果沒做就丟臉了,保證會做。

問題七
您的研究報告指出,台灣農民平均耕地面積是0.7公頃,屬於小農,如何因應自由貿易的挑戰?

我們要做生產組織改革,把農民集合起來,讓農民當股東,從生產、種苗管理、標章制度、用藥、行銷通路一體連結。

我念農業經濟,我從不認為台灣要增加規模來提高競爭力,因為做不到啊,我們農地細分成這樣。

日本2000年就是以核心農家為基礎,所有補助都是針對大規模農戶,結果規模也沒增加多少,而且再怎麼增加,還是跟其他農業生產大國沒法比,所以我們應該要提出自己的小農特色,因應單位生產成本比我們低的國家,生產組織改革就是小農才做得到。

例如屏東生產全台8成紅豆,有1700多公頃紅豆田、3000多個農民,集合300個就好,最後採收時不要用落葉劑,價格就差一倍。

不同地區農產品特色不同,可以針對產品集合農民,政府補助經費,甚至做區域加工,紅豆拿來吃只有兩、三成,其他有七、八成是做紅豆餡,農民做紅豆餡賣,可提高附加價值。

食安事件後,食品廠、大公司、消費者希望直接買到安全的農產品,組織起來有產量了,將來就可直賣給消費者,或是跟全聯、超市結合,不用透過層層販運、批發、零售商。

每個組織裡面大約2、300個農民,數量不用太多否則不易運作,如果能做100個組織,全部就有2、3萬農民,整個農業就會翻轉,像漢光果菜生產合作社,或嘉義的洋桔梗,政府的經費,應該補助給增加農民收入的措施。

此外,我們還要設置受影響農業的專款專用基金,因為我們是受損失的部門,運用這筆基金,把小農集合起來、補助加工設施、增加行銷通路,設置實體或虛擬的產銷通路平台、營養午餐用在地食材等等。

問題八
許多民眾詬病政府資訊沒公開,無從判斷TPP利弊和因應之道,將來如何促進公民參與,和農民溝通?

政府是來服務農民的,以後農委會制定政策不會關起門來,會到各地溝通TPP,和農民說現在要加入TPP,有哪些農產品可能進來、該怎麼辦、政策如何調整、大家同不同意、會不會讓你收益變更好、要作生產組織改革等等。

或許很難走完300多個鄉鎮,但可選擇200多個主要農業生產鄉鎮,第一次請他們先把問題丟給我們,我們把答案帶下去,第二次再去問解決了沒、需要協助什麼,農業就是那些基本的問題,如果解決了,就不用怕貿易自由化影響太大。

延伸閱讀:

台灣農業下一站?新任農委會主委曹啟鴻 專訪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