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豚被賞鯨船追著跑 生態旅遊怎麼推?

台灣雖小動植物多樣性卻豐富地驚人,不但蕨類的種密度是世界第一,螢火蟲種類比日、韓還多,望向海洋,全世界高達1/3種類的鯨豚就在周遭。台灣擁有如此珍貴資源,但要如何發展永續、連結在地的生態旅遊,而非旋風式、造成生態浩劫的淺碟觀光?台灣生態旅遊協會,日前舉辦「台灣推動生態旅遊15周年回顧與展望國際研討會」,從東海岸賞鯨、社頂部落梅花鹿復育到賞螢火蟲收費機制,分享各地推動經驗。

東海岸賞鯨 船隻暴增衝擊生態

推動生態旅遊,有成功、也有正在摸索的,像東海岸賞鯨旅遊。素有「海豚媽媽」稱號的台大生命科學系教授周蓮香說,台灣在1990年將鯨豚列為保育類動物,時隔7年,花蓮石梯港「海鯨號」首航揭開賞鯨旅遊的序幕,但因為初步管控沒有做好,不出5年,賞鯨船暴增到30多艘,遊客人數也從原本一年25萬人次增加到一年40萬人次。

周蓮香說,賞鯨業蓬勃發展下,業界削價競爭,原本一張1500元降到800至1000元,許多賞鯨業者接連倒閉,如今東海岸賞鯨業只剩烏石港、花蓮港、石梯港和成功港,但部分漁港因賞鯨船過多已造成生態衝擊,「根據我研究生游文志和郭秋燕的研究,鯨豚遇船『下潛』的次數增加,活動範圍也變遠了,石梯港調查鯨豚對船較敏感距離是51到100公分,但台東成功港卻增長到100到200公分,因此如何建立兼具生態和經濟永續的賞鯨旅遊很重要。」

周蓮香指出,尤其宜蘭烏石港的賞鯨船家會聯合雇用小漁船做「尋鯨船」,清早先出海尋找鯨豚,找到後盡量跟隨海豚,導致同一群海豚「接客」接一整天,衝擊海豚生態。她認為,要改善此況,推動賞鯨船加入賞鯨標章認證制度,甚至輔導業者赴國外觀摩都是很好的方法,另外石梯港、成功港賞鯨船不多,因此正計畫結合在地農產業和文化,推動具永續精神的生態旅遊賞鯨,不過據她了解,賞鯨標章近年來業者申請意願不斷下降,有賴政府一同參與。

同樣觀察到賞鯨業此現狀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多年前便在花蓮港進行科學調查並和當地賞鯨船家「多羅滿」合作。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卉君說,黑潮在花蓮港已累積18年科學調查記錄,至今並沒有海豚減少或外移的狀況,她解釋,花蓮港賞鯨船家會彼此錯開時間出航,尤其與黑潮合作的多羅滿並不會出現正面或垂直和海豚接觸的狀況,「多羅滿通常會在靠近海豚200-300公尺減到怠速模式,觀察小齒鯨願不願意現身和船互動,還是下潛不願出來,這當中會觀察0-15分鐘,若這群海豚有躲避狀況,老船長會直接帶離尋找願意互動的鯨群,這樣的方法是較為友善的。」

張卉君指出,賞鯨船隻的賞鯨行為需受到法令規範,現有「娛樂漁業管理辦法」只管船隻數量、配備,卻沒規範解說員資格、船隻遇到鯨群該如何互動、觀察等,這些有賴修法加強。

周蓮香說,烏石港的賞鯨船家會聯合雇用小漁船做賞鯨船,清早尋找鯨豚,找到後盡量跟隨海豚,衝擊了海豚生態。(圖片提供/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博士生余欣怡)

旅客不尊重生態 考驗社區居民

至於生態旅遊走的較前面、深入,已經營出國家典範的屏科大森林系主任陳美惠,面對的難題又不相同。

本想研究社區林業卻意外踏入生態旅遊的陳美惠很擅長溝通、協調,她第一個著力甚深的生態旅遊計畫就是去年剛奪得「國家環境教育獎」的社頂部落,社頂部落走過資源調查、社區居民凝聚共識、訂定且嚴格執行總量管制、培育解說員等程序,不但成為梅花鹿復育的熱點,她藉此建立的一套社區營造模式,正逐步複製到鄰近的水蛙窟、里德、港口等社區。

陳美惠近期正忙於協助屏東縣霧台鄉阿禮部落爭取「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的劃設。她直言,目前手邊輔導、已走上軌道的社區或部落都陸續傳出和遊客發生衝突,有的是遊客不聽解說員規勸,硬是拿手電筒照梅花鹿,還有的遊客把部落當自己家,沒打聲招呼就在庭院煮食,甚至有些業者打著「秘境」二字,直接帶遊客進來,衝擊培力很久的社區協會。

陳美惠表示,如果問題發生在國家公園或自然保護區,還有法規可管,但有些社區就是一般土地,面對糾紛只能仰賴警察幫忙,因此才想說服阿禮部落的族人劃設「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一旦成立,遊客進入該區得申請解說員導覽、付費,該社區還得成立共管基金,部分生態旅遊收入就會回流基金支持當地,目前該項申請部落已凝聚共識,希望中央觀光局和地方政府能一起來幫忙。

社頂部落梅花鹿(圖片提供屏科大社區林業研究室)
社頂部落梅花鹿(圖片提供屏科大社區林業研究室)

螢火蟲保育建立機制 

許多推動生態旅遊的初衷都是為了保育,螢火蟲也是典型案例。早期1930到70年代,螢火蟲是台灣很常見的夜行性昆蟲,受到過度開發、農藥使用等影響,如今只能在山區尋覓。農委會特生保育中心經營管理組組長何健鎔說,直到1990年,學界、國家公園等公部門開始進行螢火蟲分類研究、資源調查等工作,台灣螢火蟲的保育才算是踏出穩健的一步。

想保育螢火蟲,勢必得讓更多人了解螢火蟲,何健鎔表示,台灣螢火蟲約有65種,有的生活在溼地、林下、樹上,還有草地常見的黑翅螢,各類螢火蟲有著不同生活習性,這些都需透過導覽解說讓大眾了解,經過20多年來的推廣,賞螢活動越辦越熱烈,也越穩健,今年嘉義縣光華頂笨仔社區率先建立收費機制,可說讓賞螢生態旅遊走向更永續、回饋社區的道路上。

陳美惠認為,經營生態旅遊就像拿著一邊寫著經濟、一邊寫有保育的天秤,建立社區居民榮耀感是關鍵,推廣生態旅遊不能急,太快導入商業模式容易導致社區分裂,因此先建立共識、提升居民保育在地的責任,有了信任,才可能發展穩健的經濟模式。

台灣生態旅遊協會今年成立15年,舉辦國際研討會討論台灣生態旅遊發展。(攝影郭琇真)
台灣生態旅遊協會今年成立15年,舉辦國際研討會討論台灣生態旅遊發展。(攝影郭琇真)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