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樹何以活千年?果樹為何會生病?劉東啟「樹呆子」團隊將老樹智慧運用農業

「把一個人綁在十字架關進老虎籠子裡,下場是怎樣?就是被吃掉啊!樹也是一樣,它靜靜地在那裡,很多病蟲害要來吃它,做慣行的人就下藥來做它的防衛軍。但是你要想,一棵一千年的樹,是怎麼來的?它沒有下藥,很多生物以它為食,憑什麼活一千年?」

「這個道理,就是有機要去追求的道理。在自然界,樹保護自己的方法是什麼?」樹醫生劉東啟剛為南投集集的大樟公謝樹禮肥後,又趕往鄰近契作的茶園訪視。每年醫治一百多棵老樹的他,一年多前也開始踏入果樹與茶樹的領域,以「樹呆子」為名,與農民一起切磋探討有機栽培的科學方法,希望將千年大樹的智慧,運用到果樹和茶樹身上。

起初是受農民所託去為果樹看診,卻一頭栽進農業,劉東啟笑道,「因為我覺得,一千歲的老樹我都醫得好,幾十歲的果樹算什麼?」結果跳下來做以後,「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劉東啟認為,樹木有自己的防禦機制才得以存活千年,農友必須了解樹木生理,才能幫助果樹找回原力(攝影/蔡佳珊)

樹的意志就是要長高,過度修剪矮化會生病

劉東啟大嘆:老樹比較好醫,果樹比較難醫!他解釋,老樹存在那麼久,已有一定的條件,但是小樹長不好,卻有一百種可能的問題。再加上果樹肩負生產的任務,遭遇更加複雜。

首先他發現,果樹栽培最常見的問題,就是矮化和過度修剪。「樹要長高,是它最大的使命!」但農民覺得工作不便,就把它矮化,於是樹就繼續長出很多向上的枝條,被人稱為「徒長枝」,因為這些枝條不會開花結果,還會造成旁邊枝條落花落果,農民就又把它們通通剪掉。

但過度修剪,在樹身上造成許多傷口,而且缺少葉子可以行光合作用,樹就衰弱了。農民一看樹衰弱,於是又給它下肥。樹得到了養分,又想要往上長,又長徒長枝,農民又把它剪掉。「樹就瘋了,你到底是要我長,還是不要我長?」劉東啟雙手一攤。

樹的另一個使命,就是年輕時候努力長高,到達熟年才開花結果。但是農民等不了這麼多年,於是就透過截斷、捻枝、環刻等手法,對樹的枝幹造成傷害,促進樹的熟化、甚至快速老化,以得到果實。「可是老化的下一步是什麼?就是生病和死亡。」

傷痕累累的果樹,給予了病蟲害趁虛而入的機會。譬如在樹皮做環刻,是果樹常見的催花手法,看似會自然癒合,但劉東啟卻認為這方法最是慘烈,「樹的皮就是樹的血管,人割血管,不會馬上死掉,但多割幾次,會不會感染?」樹體一旦無法彌補傷口,接著就是病菌入侵,潰爛腐朽。

慣行農友可以農藥來消滅病菌,但是並沒有解決源頭的問題,更何況有機農友根本不能這麼做。既然要跳脫慣行,就須全新思維,這奠基於對樹木生理更深入的了解。

歷經多年環刻的柿子樹,樹皮癒合不完全,影響果樹健康(圖片提供/黃昭智)

果樹商量的栽培法,樹與農民都開心

「樹有很強的生命意志,但是農民做的,卻和樹的意志違背。你的作法它都不開心,它不開心就生病,」劉東啟直指核心。那麼,能不能跟果樹打個商量,找出一個讓樹開心、農民也開心的栽培方法?

劉東啟說明,既然樹想要長高,那麼農民可以保留一、兩枝向上的枝條,讓它繼續成長,不要全部剪光,這樣一來就順了樹的意。只要有幾枝往上長,就會抑制其他枝條也萌發向上,這叫「頂芽優勢」,樹就不會再亂長了。

留幾枝徒長枝,讓果樹有長高的錯覺(圖片提供/樹呆子)

劉東啟也和農民說明,不要用讓樹老化的方法來得到果實。樹枝的發展有許多層級,有幼年枝條、青年枝條、熟年枝條和老年枝條,越遠離主幹的枝條越熟化,熟化的枝條才會結果。農民需仔細觀察,製造樹枝的層級系統,培養會熟化結果的枝條、淘汰老化枝條。

如此一來,樹在健康的前提下,既能長高,也能開花結果。健康的樹,就會自然生產許多抗病物質,能抵禦病蟲害的入侵,農民也就無需下藥。

樹枝的層級系統,由主幹往外延伸,號碼越大的枝條越熟化(圖片提供/黃昭智)

老樹活一千年的祕密揭曉

抗病物質究竟是什麼?劉東啟摘下一片茶葉,在手中搓揉,「等一下它就會產生香氣,」他解釋,這就是樹自體合成的防禦物質,原本存在樹葉細胞液泡內的二次代謝物質,在葉片受傷時,會全部釋放出來,和酵素結合。「兒茶素、咖啡因、單寧,這些都是。」

他以單寧為例,茶中所含的澀味,來源就是單寧。當細菌想要吃植物細胞時,會釋放出酶來分解細胞,但植物所含的單寧,會和酶結合,於是細菌就沒了武器,不能分解植物,最後就餓死了。「所以光是澀的味道,就對微生物是一個很大的防禦,」這些天然的植化成分,不見得具有毒性,卻可以抵抗病蟲害。

「所有的樹都有這些物質,這就是樹可以靜靜活一千年的原因。」劉東啟揭曉謎底。讓樹啟動它原來的抗病性和防禦力,這才是健康栽培的長久之計。

這些二次代謝物質,不光是抗病,還是作物風味的重要來源。劉東啟說,很多有機的茶喝起來淡無滋味,代表這樹已經敗掉,喪失自己的防禦物質,「你又不用農藥,要叫樹怎麼活下去?」

茶、果汁、奶油玉米濃湯,你的樹是哪一種?

四處訪視果園茶園,劉東啟發現,根系衰敗是最普遍的病況。

「一棵健康的樹,進行光合作用產生的糖分,就可以做成抗病物質。」他解釋,樹上面的葉片製造糖,濃度最高,不斷往下輸送,一旦下面也累積很多糖,就不能再往下送,「這時候樹就要做一件事,把糖變成澱粉,儲存在根。」當樹裡面糖的濃度下降了,上面的糖就又可以下來。

可是如果根衰敗了呢?「糖就一直在樹身體裡面,一直是糖,原本是一杯茶,就變成果汁了,很甜!」這樣很甜的樹,無疑是自動召喚很多生物來吃。繼而,「農民又施許多氮肥,就是蛋白質,果汁又變成什麼?變成奶油玉米濃湯。」

劉東啟的妙喻令人秒懂,「想像你是蟲,餓的時候,要喝茶,還是奶油玉米濃湯?」於是施很多肥、根又敗掉的樹,無法合成防禦物質,成為蟲媽媽的目標,蜂擁而來產下後代。

果園和茶園地底下的隱憂

劉東啟在中興大學園藝系的標本室內,收藏著許多樹木標本,每一個都傾訴著樹木自己的故事。為何果樹茶樹經常會根系衰敗?讓標本說分明。

吊掛在天花板的茶樹,水平發展的淺根無聲敘說著生前遭遇。劉東啟解讀,大多數果園茶園在開闢之初,都要用機械整地,重機碾壓過後,會在土表下三十到四十公分結成一個硬層。之後的中耕翻土,大都只有二十幾公分深,所以「有效土壤」只有在表層,水份無法往下滲透,導致樹的根系也無法往下發育。

根系衰敗的茶樹標本,無主根,根系只在淺層纏繞(攝影/蔡佳珊)

當園區的排水系統不良時,一下大雨,水份排不掉,又因底下有硬層下不去,使得根系缺氧窒息,嚴重時還會「立枯」,樹葉直接在樹上枯萎。

根系一衰敗,就無法把糖儲存成澱粉,「就像身上帶一大堆現金在路上走,一定會被搶。」病蟲害就來攻擊,也沒有存款可以提領來製造抗病物質。不過,大多數農民都只看到地上部,不知道地下的根只能在淺層打轉纏繞,貧病交迫。

「土壤的機械整地造成的障礙,會造成很多疾病,可是我們通常不去講這件事,就直接下藥。」劉東啟認為,真正要醫的不是樹的根,而是樹下的土壤。

奄奄一息芭樂園大改造

用什麼去醫?水刀,就是劉東啟的利器。

水刀是什麼秘密武器,像星際大戰的光劍似的,能破土救樹?說穿了,其實就跟洗車的水刀沒兩樣。劉東啟哈哈大笑,言明就是這麼簡單。

水刀既不傷根,也不會壓硬土壤。他以水刀在樹下土壤打洞,穿透土下硬層,加強透水性和通氣性,再補以一些有機質到洞中,引導植株的根系往下生長。

劉東啟以水刀在土中打洞(圖片提供/樹呆子)

台南大內農友張明發的芭樂園,就是改造前後對比鮮明的最佳例證。「原本我都要把樹全砍掉囉!」他回鄉種芭樂四年多,果樹長得瘦瘦小小,去年遭遇兩個颱風,更被掃得東倒西歪。而後又遇到介殼蟲大爆發,眼看所有芭樂樹就不活了。

大家都叫張明發噴農藥,但他就是想做自然農法,不願意用藥施肥。「劉老師來看過說,可以救!」出現一線生機。

劉東啟判斷,應是園區排水不佳,土壤下又有硬層;再把樹根挖出來一看,發現都是扦插苗,缺乏往下長的主根,難怪樹連站都站不穩。

經水刀在每棵樹下打了一米半深度的洞,根系有了空氣,終於能往下長,果樹逐漸能穩住。再把周邊排水溝做好後,整個果園現在變得欣欣向榮,芭樂樹長高也長壯了,樹皮褪去青苔變成健康的古銅色,張明發欣慰地說:它們終於像一棵樹了!

這巨大改變有如奇蹟,前後不過八個月。「你嘗嘗看這芭樂,」一咬下去,酸中帶甜、微澀又回甘,層次多元。劉東啟說,這芭樂剛開始無滋無味,如今因為樹體健康了,有能力製造二次代謝物了,不僅可抗病,更是豐富滋味和果實能量的由來。

張明發的芭樂園改造前,果樹瘦弱不堪(左圖)。張明發的芭樂園改造後,果樹生長健旺(右圖)。圖片提供/張明發
芭樂園改造前,果樹瘦弱不堪(左圖)。改造後,果樹生長健旺(右圖)。(圖片提供/張明發)

有機就是要了解天理,天理就是科學

農友要轉型有機,通常會經歷一段漫長的過渡期,三、五年似乎免不了。但劉東啟認為,只要認真去了解土壤狀況和樹木生理,就可對症處置,未必需要那麼長的時間,芭樂園的成果就是很好的案例。

「我今天相信我友善大地,大地就會對我好,沒這回事,天地不仁。」劉東啟說得犀利直接。「有機是非常科學的,不只是個信仰,是要去了解整個大自然生態運作的天理。天理就是科學,科學就是在逼近大自然的道理。」

他認為,每個農友都應該好好認識你的樹,認識天地的法則,然後去找出樹原本的力量,順應天地的法則。「所以我們不是樹醫生,是樹護士,幫忙把樹原有的能量培養起來。」

劉東啟觀察現在國內的有機作法,「一派就是完全不干涉、野草叢生,一派是人海戰術去抓蟲,兩極化的有機。我們在中間,覺得兩邊都有問題。」他不諱言自己對於有機栽培也還在摸索中,持續與農友們教學相長。農友不斷丟課題出來,他就去找科學解答,希望逐漸形成一個可驗證的有效栽培模式。

他不想做一個光說不練的教授,於是親自實踐,眼見為憑;目前契作了好幾處茶園和果園,有芭樂、芒果、酪梨、火龍果,品項日益增加中。他也不強迫人人都要做有機,只是強調,在不用藥的前提下,更需要明白樹木和土壤的知識,才能讓樹健康活著又能量產。

以老樹為師,為農業注入真氣

作為一個非主流的樹醫生和農學教授,劉東啟並非完全無畏他人眼光,卻仍執意前行。「當你認為你的生命有個任務是在做這件事,就不會辛苦,這叫天命,我就是一個發展救樹的知識的人。」

從樹醫生,到樹護士,到樹「呆」子─劉東啟「為樹開口」,以樹為師。如今他希望每個農友都能在自家果樹身上,也體悟到他從老樹那兒學到的寶貴智慧,繼而發展出人與樹相互尊重、和諧共生的自然之道。

持有日本樹醫執照、救活老樹無數的劉東啟,為樹開口,成立「樹呆子」團隊(攝影/蔡佳珊)

延伸閱讀:劉東啟:有機不是無毒就好,剪枝、養根、草生栽培有眉角,種出有能量的樹

「樹呆子」臉書專頁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