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啟:有機不是無毒就好,剪枝、養根、草生栽培有眉角,種出有能量的樹

「先把樹當朋友,當你的家人,你認識它了嗎?你認識它,有機才可以成立。」

談起樹,劉東啟的語氣中有感性也有知性。自小就與樹為伍的他,出身園藝世家,家學就是種樹,拿鋤頭對他一點也不陌生。因而從老樹保育跨足果樹、茶樹,從樹醫變農民,雖笑稱自己是「誤入歧途」,倒也是一脈相承。

從有機栽培的角度來認識樹,劉東啟認為可先從兩個大方向來看。

一是樹的能量。能量來自於太陽,由光合作用產生葡萄糖。葡萄糖是誰做的?是葉子做的,所以把葉子大量剪掉,絕對不會讓樹健康。

另外,如前篇所述,所有抗病物質都是碳水化合物,兒茶素、單寧、類黃酮……全部都是碳水化合物,由葡萄糖所合成。所以沒有葉子製造葡萄糖,哪有抗病性?

得了日燒病的柿子樹

農民一般認為,修剪可以加強日照、通風,進而減少病蟲害,並且可以促使開花結果。但過度修剪或錯誤修剪,卻可能適得其反。在台中山區種植甜柿的黃昭智,就有切身經驗。

黃昭智的柿子樹原是慣行栽培,他接手後轉型自然農法,但過沒幾年卻遭遇產量銳減、樹勢衰弱,有些樹還得了嚴重的日燒病。

劉東啟到場研判,日燒病的主因,就是因為葉子過度修剪。他解說,一棵樹會吸水,95%的動能都是來自葉子的蒸散作用,但葉子被剪掉,樹就無法靠蒸散降低自己的體溫,在太陽曝曬下體溫一直上升,植物細胞就產生病變,潰爛死亡。

果樹因過度修剪,樹體無法散熱而產生日燒現象,即樹幹大面積傷口(圖片提供/黃昭智)

「細胞死掉,就有很多菌會來吃爛掉的地方,這過程就叫腐朽。但你看到腐朽,就下殺菌劑,有效嗎?沒效。因為這些菌是分解者,是腐生型的,它其實不是病。」這種病變是人為錯誤操作的結果,但當我們誤判原因,就會想下藥。

經此診斷,黃昭智恍然大悟。他發現很多轉作有機或自然農法的農友都跟他一樣,具備有機的想法,可是一些操作習慣還是延續慣行思維,譬如大修剪。然而一旦撤除農藥的防護,這樣的操作反而會讓果樹弱化得很快。

「果樹在重整,土地在重整,包含人也在重整。」他深刻體悟到,這一切確實需要時間,需要時間好好重新認識你的樹。

樹有防禦壁,剪枝要剪得剛剛好

劉東啟並指出,以藥劑去處理樹的傷口,是無效的,有「美國現代樹醫之父」之稱的Alex Shigo早在1970年就以實驗證明了。Shigo還發現樹自己就會形成很多物理和化學性的防禦結構,在樹體內形成防禦壁,阻擋病菌進入。

劉東啟再次強調,不是不能修剪,但要修剪得對,樹才不會受傷。「你來看,這是樹的剖面,」他指著樹幹標本,分叉的樹枝的基部竟然有一錐形構造,如同釘子一樣牢牢釘入樹幹之中,「樹是力學專家!」而在樹枝與樹幹交接處,可以明顯看到樹幹的縱向紋路與樹枝的橫向紋路有一明顯交界。

樹枝與樹幹相連處有明顯縱向交界,即防禦壁,樹枝以錐形構造深入樹幹內部(攝影/蔡佳珊)
樹枝插入樹幹內部的錐形構造剖面圖(攝影/蔡佳珊)

這交界處就是樹的防禦線,若是自然斷裂,是不會有傷口的。「所以你要剪得剛剛好,如果不按紋路去修剪,當然會病菌入侵。」

修剪的季節也很重要,一定要避免在秋天修剪,因為秋天是根系長胖的時間,也就是把糖儲存成澱粉的關鍵時刻。這個時候葉子賺的錢(糖)都會拿來存,以後需要用的時候就可以去領存款(澱粉)。

「如果樹今天突然受傷了,就可以去提領。」譬如被蟲咬了一口,樹就會把根部儲存的澱粉水解成糖,去製造防禦化學物質。

觀察木紋走向,可找出最佳修剪位置BB’(圖片提供/樹呆子)
樹枝修剪示意圖,正確位置為中間這行(圖片提供/樹呆子)

土中有氧,才會吸水吸肥

好好認識樹木的第二個角度,是水。

水不只是樹木細胞中的重要物質,更是一個運輸工具。「所有的肥料都要溶於水才可以流動,在樹根吸水的時候把肥料帶上來。」於是劉東啟又問,如果你把樹葉剪光,讓樹喪失95%的吸水力,此時又下肥料,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就是當前植樹現況。把樹葉都剪光光,像根光桿一樣種進去,再撒下肥料。此時樹木的吸肥力很低,肥料一下子就在土壤中分解流失掉了。

劉東啟繼續解說,樹根有細根、中根、主根;會吸水的只有白白的細根,中根負責儲存澱粉,主根則負責支撐樹體。細根吸水時,一定要有氧氣,尤其在吸收離子態的養分時,需要消耗能量,行的是呼吸作用。

所以土壤裡面如果沒有氧氣,還能不能吸水吸肥?這也就是為何細根大都長在表層土壤而已。當氧氣進不到土壤下層,根系也就長不下去,「可是如果我在土中打洞,細根就會長到下面去,到了秋天就變成中根,就可以儲存澱粉,果樹就有了能量。」這就是他用水刀在土中打洞的原理。

細根還有一個功能,就是會分泌細胞分裂素,這是個植物荷爾蒙,會促進發芽。因此要促進發芽,就必須要促進細根發育。要讓細根發育,就要提供通水透氣的有效土壤。

細根、中根與主根的功用(圖片提供/樹呆子)

了解樹根個性,讓它往下深扎

「根有四個趨性,向下性、向水性、應力生長性、趨向有效土壤。」劉東啟說,只有實生苗,才有向下性,因為它的根尖端有澱粉粒,會受重力牽引而往下長。

然而他發現,國內的果樹栽培,很多都不是實生苗,而是扦插苗。扦插苗的根是從莖長出來的,沒有向下性,只有向水性。茶樹更因要維持品種特性,幾乎95%以上都是扦插苗。

但果園茶園因機械整地,下方常有一硬化土層,澆水下去只有表層會濕,而根又沒有向下性只有向水性,那會如何?根就浮了起來,只能長薄薄一層,根不深,樹體也就不健康。

一般會以中耕方式,來促進根系生長。但劉東啟提醒,如果你是做有機和草生栽培,必須特別注意!「中耕是耕在草長的地方,還是樹長的地方?」當然是耕在長草的地方。「那你是讓樹長得好,還是草長得好?」他繼續質問。

草生栽培有兩種:草敗樹強,還是樹敗草強?

劉東啟剖析,土壤中有很多會跟植物共生的益菌,它需要植物根部分泌的葡萄糖,同時也會把土壤中的養分如氮磷鉀,送來給植物。但是,「樹的根有葡萄糖,草的根也有,那它要跟草還是跟樹共生在一起?」

「如果樹是健康的,可以提供很多葡萄糖,它當然要跟樹在一起,因為草會休眠會枯掉,樹是常年生長。可是你一旦做有機或自然農法,又不當修剪,把樹搞到很衰弱,那樹還會給葡萄糖嗎?」尤其是茶樹,為了生產更是頻繁修剪。

再加上中耕,其實是把草長的土壤整理得很好,讓草更旺盛,於是這些菌「有奶便是娘」,選擇跟草共生,把養分都提供給草,樹就更衰敗了。

所以劉東啟說,草生栽培有兩種,一種是草敗而樹強,一種是樹敗而草強。把樹顧好的同時,草的管理,也是有機栽培的重要技術。

草生栽培的茶園,農民需維持草與樹的微妙平衡(攝影/蔡佳珊)

好好認識你的草,除草不要割到底

草有單子葉和雙子葉兩種,就是禾本和闊葉,猜猜看,蟲喜歡吃哪一種?

劉東啟解說,植物行光合作用可分為C3型和C4型(還有CAM型,先不討論),C3型是把葡萄糖存在葉肉的海綿組織裡,C4型是存在葉脈裡面,有維管束鞘保護。所以蟲比較喜歡C3型,因為C4型就像吃菜吃到粗粗的纖維一樣,不好吃。

而雙子葉、闊葉性的草很多是C3型,單子葉、禾本科的草很多是C4型。如果園子裡多點蟲比較愛吃的雙子葉草,就比較不會來侵犯果樹茶樹。

於是這牽涉到除草的操作。劉東啟指出,雙子葉草在每片葉子下面有個生長芽點,會長新葉,而單子葉的生長點在最下面。假如除草時留得太短,會把雙子葉草的生長點都割掉,只留單子葉。經過多次除草,最後園子裡的草就通通變成單子葉的了。

因此,「除草的時候要留一個長度,至少8公分,雙子葉才會長回來。它長上來有什麼好處?蟲吃它,就不會吃你的茶。」

樹本是大供養者,該思考如何人蟲共存

談了這麼多,劉東啟的出發點,都是先站在樹木健康的角度著想。但是農民為了生活,就是需要樹能生產,需要果實啊!

劉東啟認為,這要用另一個角度來思考。「我問你,果實被蟲吃,到底是不是病蟲害?」難道不是?「那果實給你吃,樹有比較開心嗎?」呃,好像沒有?

「樹本身就是個大供養者,你認為的病蟲害,是因為它今天供養別人,你不高興,因為你和蟲有利益衝突,是食物競爭的關係。」劉東啟說,除非蟲或菌已經危及樹的健康,才真的叫作病蟲害。

既然果實被別的生物吃是天經地義的事,那麼接下來要思考的是,是否可以不要傷害別的生物,我們也拿得到果實?

除了最直接的套袋保護,劉東啟還是回歸到樹木健康的基礎:如果樹本身有很多抗病物質,蟲根本吃不了多少。再者,聰明的草生栽培管理,蟲不一定要吃樹,草更嫩更好吃。最後,大自然界本來就一物剋一物,蟲都有天敵。

如何才能多點天敵呢?劉東啟又生動比喻:「你要先養一點壞人,有壞人常常出現,大俠才會來。你把壞人都滅光了,大俠就不存在。沒有大俠,下次壞人來,就沒有大俠啦!」

從老樹保育踏入有機農業,劉東啟認為有機栽培更需科學知識基礎(攝影/蔡佳珊)

做有機,就要全面性看問題

劉東啟感慨,學校裡的學門分得壁壘分明,卻無法訓練通才,教授可以只管土壤、或只管病原體,但是作為一個農民,卻不能只看土或只看病原體,而必須要全方位去解決問題。

「我今天醫老樹,不會只醫老樹的蟲,我是要它活起來,所以我可以體會一個農民的心情。」劉東啟樂於把農民們提出的各種問題當作挑戰,幫忙翻書、實驗,尋求科學的解答。他認為,要做有機,更要懂科學,懂樹的生理、懂土壤的道理、營養和能量的道理。道理懂了,才能好好把樹照顧好。

甚至,沒有人能告訴你正確的作法,必須要自己去創造一個作法。「難不難?難!連我都難,農民當然也難。」劉東啟說,既然選擇做有機,就是先行者,必須更多的人一起投入研究、開發技術。

「有機不是無毒就好,你沒有毒,就要有能量啊!」他期盼,未來的有機,都是有能量的有機,樹健康,人也健康。

延伸閱讀:大樹何以活千年?果樹為何會生病?劉東啟「樹呆子」團隊將老樹智慧運用農業

「樹呆子」臉書專頁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