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再度捕獲基改豆!日本研究者二次來台調查,驗出基改發芽黃豆

文/上下游記者蔡佳珊、林珮君

滂沱大雨中,竟有一行人撐著傘在馬路邊極其緩慢步行,彎腰低頭似乎尋找著什麼,「這邊!」發現者蹲下,拾起一顆小小的黃豆。

這是從大貨車上散落的基改黃豆,出現在榨油飼料工廠周邊道路。冒雨率隊進行調查、背著台灣製綠色「農用」書包的,是遠道而來的日本「農民連食品分析中心」所長八田純人

三年前,八田純人頂著烈日騎著腳踏車獨自進行調查,此次再來台卻遇上久旱後的大豪雨,謙和的他笑稱自己是「雨男」。不過這次他不再是一個人,「校園午餐搞非基」團隊、台南新化社區大學、宜蘭青農和《上下游》記者都加入了此次「土地偵探」的行動。

「農民連食品分析中心」所長八田純人發現疑似黃豆小苗。(攝影/蔡佳珊)
「農民連食品分析中心」所長八田純人發現疑似基改黃豆小苗。(攝影/蔡佳珊)

日人八田,啟動首次台灣基改自生調查

八田純人在2015年來台旅遊途中,特意「路過」高雄港和台南官田工業區大統益榨油工廠附近,結果有了驚人發現:他不僅在路面上拾獲許多黃豆種子,並發現開花和結出豆莢的黃豆植株!經檢驗,多數樣本皆為基因改造,證實基改種子具有成長繁衍能力,並在禁止種植基改作物的台灣,落地生根。

「我很震驚,因為我在日本還沒有看到這樣的狀況,希望透過我的調查,能讓台灣民眾知道基改種子自生的嚴重性。」八田説道。

這是台灣第一次「基改自生」的調查,竟然是由外國人展開行動。《上下游》得知消息後,循八田的路線再次實地調查,並擴大範圍搜尋,有了更多發現:大統益附近路面仍然散落眾多黃豆,並夾雜玉米粒,另外在高雄永安工業區的卜蜂、農生兩大飼料廠周圍道路也發現許多玉米粒散落,附近還有玉米田,潛藏花粉污染風險。此行採樣的黃豆、玉米經檢驗證實,全數皆為基因改造種子。(見「路邊捕獲基改豆」調查報導

國內民眾日益關心基改議題,非基改的產品市佔率逐年增長,政府也立法落實基改標示,更堅持國內禁種基改作物。然而我國每年進口兩百多萬噸基改黃豆、四百多萬噸的基改玉米,滿載基改種子的大貨車四處行駛,如同隨時移動散佈的帶原者,卻鮮少有人關注其隱藏的自生污染風險。

傾卸車來往的路旁散落基改黃豆(攝影/蔡佳珊)
傾卸車來往的路旁散落基改黃豆(攝影/蔡佳珊)

本次(2018)調查南部榨油飼料大廠,再度發現基改發芽豆

八田純人說,這次再度來台調查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調查基改種子是否真的開始在台灣蔓延和擴散,二是讓台灣人知道,自己也能參與調查。他這回除了實地探訪,還特地攜帶了檢測基改用的試紙,向台灣關心此議題的夥伴宣導議題重要性,並示範實際操作方式。

本次調查地點仍鎖定從高雄港進口穀物的南部榨油飼料大廠。包括高雄路竹區生產飼料和玉米澱粉的台榮公司、湖內區生產沙拉油的長輝公司,以及上回探訪過的永安工業區飼料大廠卜蜂、農生公司,和台南官田工業區的大統益公司。

疾風勁雨干擾調查行動,卻澆不息八田純人的探索熱情。訓練有素眼尖的他,一下車就立刻發現台榮公司附近的路邊有疑似玉米的植株,立刻採樣存證。

「農民連食品分析中心」所長八田純人發現可疑植株。(攝影/蔡佳珊)
「農民連食品分析中心」所長八田純人發現可疑植株。(攝影/蔡佳珊)

長輝公司前的大馬路沿線,調查小隊也陸續發現十多顆黃豆,和類似玉米的植株。重返《上下游》曾經拾獲基改玉米的永安工業區,此次再度發現路邊有多顆完整黃豆,以及疑似黃豆的小苗。

榨油場周圍拾獲基改豆。(攝影/蔡佳珊)
榨油廠周圍拾獲基改豆。(攝影/蔡佳珊)

驅車再前往國內最大油脂製造廠大統益,八田純人故地重遊,在大水漫漫的馬路上,仍然四處分佈著黃豆顆粒,其中有些已經發芽,最長的芽達到三公分!路邊也有疑似黃豆的植株。

拾獲發芽三公分的黃豆。(攝影/蔡佳珊)
拾獲發芽三公分的黃豆。(攝影/蔡佳珊)

試紙快篩step by step,基改比率高

短短一日的調查行動在大雨中開始,又在大雨中結束。攤開拾獲成果,八田純人拿出快篩工具,向小隊成員示範簡易檢測作法。

八田純人示範快篩步驟(攝影/蔡佳珊)
八田純人示範快篩步驟(攝影/蔡佳珊)
  • 步驟1:首先把樣品用小鉗子夾碎。(圖示1)
  • 步驟2:將樣品放進小試管中。(圖示2)
  • 步驟3:加入蒸餾水,再以牙籤戳碎攪拌,至混濁狀。(圖示3)。
  • 步驟4:將,藍色部分朝下,等待吸水。(圖示4)。
基改試紙操作步驟(八田純人提供)
基改試紙操作步驟(八田純人提供)
基改試紙判讀,兩條線為陽性,一條線為陰性(八田純人提供)
基改試紙判讀,兩條線為陽性,一條線為陰性(八田純人提供)

接下來就是最令人矚目的結果判讀:試紙上出現兩條粉紅線為陽性,表示測出基改成分。一條粉紅線為陰性,表示未測出基改成分。

快篩結果,兩條線為陽性,驗出基改成分。(攝影/蔡佳珊)
快篩結果,兩條線為陽性,驗出基改成分。(攝影/蔡佳珊)
試紙上出現兩條粉紅線為陽性,表示測出基改成分。一條粉紅線為陰性,表示未測出基改成分。(攝影/蔡佳珊)
試紙上出現兩條粉紅線為陽性,表示測出基改成分。一條粉紅線為陰性,表示未測出基改成分。(攝影/蔡佳珊)

八田解說,這次使用的基改試紙,是檢測樣本是否含有抗除草劑嘉磷塞的基因所製造的蛋白質。每條試紙成本約500日圓,他為了節省將之縱剖兩半,每條250日圓,相當於70元台幣左右。

眾人合力完成今日採集的樣本檢測,19個樣本當中,有17個樣本皆有基改反應,包括已發芽三公分長的黃豆。八田表示,會將樣本再帶回日本實驗室,以專業的PCR儀器進行更精密的檢測。

基改污染前例遍佈各國,歐盟規範嚴格

基改污染並非杞人憂天,國內外早有許多案例。日本從2004年發現基改油菜自生,政府與民間團體皆展開持續監測行動。2008年更發現本土油菜受基改油菜污染產生雜交種,著名的「三重菜之花」(油菜花)招牌,險些毀於一旦

鄰近的南韓,其國立環境研究所(NIER)也在2013年發表調查報告,在港口和加工廠附近採集到洩漏自生的基改大豆、玉米、棉花、油菜,其中又以玉米的數量最多。

韓國國家環境研究所在2012年的基改自生調查,發現基改玉米自生案例最多。 圖中黃點為油菜,紅點為玉米,綠點為黃豆,灰點為棉花。(圖片來源:由國立環境研究所(NIER))
韓國國立環境研究所在2012年的基改自生調查,發現基改玉米自生案例最多。 圖中黃點為油菜,紅點為玉米,綠點為黃豆,灰點為棉花。(圖片來源:NIER)

德國非營利組織Testbiotech在2013年發表「全球基改野逸報告」,內容集結各國基改污染案例,美、加、墨西哥、日、韓、澳洲、瑞士和中國都在名單之中。

有十五年調查經驗的八田純人指出,從港口到工廠的運輸過程,路程越長,基改作物散落野逸的情形就越嚴重。

依據歐盟規範,進口、非栽種用的基改作物,流通過程必須全程可追溯,運輸時也要有相關文件,不得有任何外溢、洩漏。基改作物交易商必須向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提交自行監測計劃書與結果報告。

政府啟動監測計畫,結果明年公布

2016年《上下游》報導披露後,農委會於隔年宣布啟動基改作物的運輸監測計畫,確實也發現基改種子散落的情形。

畜牧處牧場管理科林瑞蓬表示,此計畫為期兩年,結果明年公布,目前已有初步發現。政府要求國內15家飼料廠和兩大榨油廠提供運輸路線,監測人員沿路觀察,發現在轉彎處、紅綠燈路口、檳榔攤附近,「車子有傾斜、震動、煞車,或是車體方向改變的的地方,比較容易有豆子散落。」

林瑞蓬說明,種子大都是從車體的接縫處掉落,只要發現有洩漏情形,就會提醒廠商必須加強車輛的密閉管理。輪胎紋路內,也可能卡有種子。部分廠商在廠內有設置「震動路面」,原本是要降低行駛速度,現在也會用來讓貨車把穀物抖落乾淨。

監測人員也發現,有些貨車在抵達目的地卸貨之後,因任務完成失去戒心,忽視還在車內殘餘的穀物顆粒,沒做好密封,出來時反而掉落更多。

大水漫漫的馬路上中的黃豆顆粒(攝影/蔡佳珊)
大水漫漫的馬路上,散布黃豆顆粒(攝影/蔡佳珊)

進口基改品項增多,基改污染有前例

我國進口的基改作物品項日益繁多,從早期只有黃豆、玉米,近年又擴增棉花、油菜和甜菜,總共五種作物,最新統計高達131個品項。正在審議中的,還有馬鈴薯和木瓜

基改污染在台灣已有前例。2003年國內就曾經爆發基改木瓜違法種植事件,2005年更傳出有機木瓜園當中驗到基改木瓜。近幾年嘉義地區收穫的硬質玉米也二度傳出基改玉米混雜其中,雖然成因可能是人為參雜,但仍無法排除自然發生的可能性。

八田呼籲:台灣民間應展開基改自生調查

「從事基改種子調查本身並不難,雖然很多人都以為這種調查只有專家、公司、機構、政府才能做,但其實這是一般公民都可以參與的事。」八田純人在調查結束後的分享會上侃侃而談。

這位特地跨國來台的研究者,以行動呼籲:台灣應該有計劃地開展基改自生調查,與其依賴政府監督,由民間發起會更有積極的意義,並可發展成一個實踐食農意識的公民行動。

「農民連食品分析中心」所長八田純人和台灣民間團體(攝影/蔡佳珊)
「農民連食品分析中心」所長八田純人和台灣民間團體(攝影/蔡佳珊)

「農民連食品分析中心」就是一個獨立的民間組織,由農民和消費者捐款成立,旨在維護家庭農業和食品安全。集結眾人之力,購置了農藥分析、基改檢測、輻射檢測等專業儀器設備,能夠獨立檢驗,不受制於任何勢力。也因此,「我們的研究成果才能得到大家信賴。」八田道。

他也強調,很多問題發生時,都會分成兩派、各持己見,在這個時候,「如果有科學數據調查的介入,就會讓討論更有意義。」因此他認為,無論一般民眾或農民,擁有調查和檢測的能力都是很重要的。過去農民連食品分析中心對於農藥殘留的調查行動,因提出確鑿的科學證據,還成功說服政府修法。

大家一起來當「土地偵探」

八田純人的下一個目標,是希望跟更多台灣的民間團體合作,做更長距離的追蹤,做更大規模的調查,並可在不同季節都做一次,建立有系統的研究成果。

八田純人說,很多食物都是基改製品,幾乎感覺不到卻又有如幽靈一樣存在,而基改對人體和環境的影響卻又充滿未知,必須保持高度關注。「這件事,總要有人去做。」

台灣已經晚了日本十多年,理當有所起步。校園午餐搞非基團隊和台南新化社大皆表示,未來考慮號召民眾組成調查小隊,大家一起來當「土地偵探」。

延伸閱讀:路邊捕獲基改豆─基改種子落地生根調查報導

如果一顆油菜籽不死?防止基改污染環境,歐盟編織防護網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