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有這樣的一所農業大學–MOA自然農法大學校

有這樣的一所農業大學。

為一所專門研讀自然農法的大學。

位於一座歷史悠久的農場裡,周圍皆是擁有豐富經驗的自然農法實行者。

一天之中至少有半天在田裡度過,以實踐為重。

第二年的課程,可以擁有自己的一方田地,從資金、種子、管理到出貨皆自己計畫,模擬真實的農民生活。

強調從做中學。所以自己育秧苗、自己做堆肥、自己做培養土、自己搭溫室…,凡是自己能做到的絕不假他人之手。

這所農業大學,全名為「微生物應用技術研究所 農業大學校」,習慣略稱為「自然農法大學校」,位於日本因溫泉和伊豆的舞孃而聞名的伊豆半島。1982年,MOA自然農法[1]模範農場「大仁農場」[2]創設,八年後,有感於日本農民的高齡化、糧食自給率低下、食品安全等等的問題,為了培育更多自然農法人材,1990年四月於焉開設,至今已二十三年。

今年四月,我揣著諸多想像與醞釀兩年的決心,成為一年級生,踏上自然農法學習之路。

別忙著打開書本,到田裡去吧!

四月剛入學時,首先就花了整整兩天的時間種馬鈴薯:一大早開始就不停地丈量、做畦、開溝、定植、填土,再抬頭太陽已西斜,一箱箱馬鈴薯種薯卻仍堆積成山,可雙臂和腰椎早已發出悲鳴—但,「我是農大生」—更厚著臉皮一點,「我將是一個農民」的覺悟,就在這一畦畦的連綿之中湧現。

 

連綿的的馬鈴薯田

而這個覺悟,更在日後日復一日的田間勞動中,化為一種實感。

學校的行事架構,大方向先依栽培曆來決定。春作繁忙,因此暑假採輪休制,而且只有十天;冬天寒冷,一、二月均溫更只有6度左右,因此寒假有整整三個禮拜。課程則略分為「栽培實習」和「講義」,前者顧名思義就是播種、育苗、定植、中耕、整枝、摘心…等等田間作業;後者則為老師授課,有水稻、蔬菜、畜產、果樹、土壤學、培養土製作、植物病理學、農業昆蟲學、自然農法認證制度、環境學、農業機械…等科目,兩者的比例約為7:3,二年級生的自主栽培實習比例更高達8成。這樣的安排,讓課堂所學可以立即在田間得到印證,田間發現的問題可以在課堂尋求解答,並奠定紮實的技術基礎。

除了馬鈴薯之外,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種下了水稻、番茄、茄子、青椒、甜椒、四季豆、大紅豆、西瓜、小黃瓜、南瓜、花生、小松菜、君達菜、萵苣、花椰菜、白菜、紅蘿蔔、白蘿蔔、高麗菜、蔥、蕃薯、芋頭等二十幾種作物,散布於大仁農場100公頃的土地上,每個區塊之間頗有距離,最遠的田甚至往返要花四十分鐘以上的步行時間,因此常常有士別三日之感--不知不覺間,水稻結穗了;小松菜可以收成了;紅蘿蔔被雜草淹沒了;小黃瓜生病了…,不過,自然農法注重的就是「發揮土壤原本的力量」、「適地適種」、「適時適種」、「適種(ㄓㄨㄥˇ)適種(ㄓㄨㄥˋ)」,有乾淨的土壤,了解並發揮土壤的特質,在對的時間與地點播下適合的種子,不需要花費太多力氣管理與追肥,往往就可以長得不錯。

這一切,是在接連不斷的豐收驚奇中體會到的。

或許跟一般投入大量化學肥料的收穫量無法比擬,但是使用落葉、草、自家牛糞等有機堆肥和綠肥作物養出的田地,讓我看到了作物穠纖合度的姿態,實際品嚐之後,完熟番茄的豐厚多汁、無嫁接的小黃瓜[3]的纖細甘美、日本南瓜做成煮物之後的鬆軟綿滑…,「蔬果本來的風味,一定要讓更多人知道!」

在這邊的每個學生,都帶著這樣由衷的驕傲與使命感。

多看多聽多嘗試

日本的自然農法流派眾多,除草不除草、耕耘不耕耘、使不使用資材…等,各方看法不一,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先瞭解自己田地的特性再因地制宜,每個地方情況不同,沒有一定的作法。

例如大仁農場為火山灰土,過度的耕耘將會造成有機物的消耗與土壤硬化、流失;我們除草,因為稻田旁邊的稻科雜草所吸引的椿象類害蟲會讓米產生斑點;我們不除草,因為茄子畦上的草具有保溼、透氣的作用;我們將塑膠資材覆蓋於芋頭種芋的畦上,因為寒冷的冬天會使得種芋腐爛;我們也將草覆蓋在南瓜藤蔓之下,因為草透氣柔軟還能防止表土流失;我們使用サカタ、タキイ兩大種苗公司的F1種子;我們也使用在來種、自家採種、自然農法種子[4]。我們用米糠、菜籽、稻殼製作培養土;我們也用大仁牧場的牛糞、秋天割下的草做成堆肥;我們還種綠肥;我們使用機械,因為效率較好;我們也使用鋤頭,因為這是最基本該掌握的技術。

自然農法採種的番茄種子
製作培養土。第一週時佈滿了白色菌絲。

培養自然農法精神的同時,也要確實的掌握各種作法與情報,甚至一些實驗性質的技術,例如去年的學生就嘗試了天地返し[5]、炭素循環農法[6],恐怕是在這裡才能夠肆無忌憚的做吧。

貫徹生活的日本精神

學校實行全體住宿制,並有食堂提供三餐,大家的生活十分緊密的繫在一起,緊密到什麼程度呢?一天的生活通常是這樣子的:

清晨六點或六點半起床,視溫室管理、作物採收與否略有變動;用過早餐之後七點五十學校朝會,除了確定今天一天的行程有無變動,還會朗誦岡田茂吉師的文章與生產者宣言[7];八點十五,收音機體操時間;八點二十,農場全體朝會;解散後學校二度朝會,確定今天一天該做的事;八點五十或九點,上午課程開始(以最近為例,秋作繁忙,大概都是栽培實習,忙著育苗用土裝填與蔬菜幼苗的移植);十二點午餐休息;一點下午課程開始;五點集會,報告今天作的事情與感想;五點二十集會結束,溫室管理;五點半開始晚餐時間,接著打掃—看到這,累了嗎?接下來終於有自己的時間了,但通常有學生自發性的聚會,而且從早到晚的緊湊,讓人大概九點半就早早躺平,儲備體力好迎接隔日的繁忙。

不可否認自己個性較隨性,初來乍到時簡直無法適應,但經過個把月,竟然也開始享受這種每日繃緊神經的感覺—這種一絲不苟到近乎潔癖的時間觀,或許也是MOA自然農法能夠至今欣欣向榮的原因之一吧,畢竟作物從發芽開始,那生長速度是不等人的,佐證理念的科學化研究、連作試驗[8]等等,也需要這種嚴謹的態度。而彷彿家人般的緊密相處,也使得出自這裡的學生建立堅固的夥伴意識。

除了農事,每個月還有美術鑑賞、自然飲食、花道等等的活動。日日與土、草、蔬菜、稻米為伍,春天,古民家旁的ともえ桜盛開;梅雨季來了,或藍或紫或白的紫陽花逐一綻放;夏天了,番茄紅了青椒綠了…,感受四季流轉、天地變化的餘裕之心,就在這樣的生活之中產生。

詩人海子這麼寫道: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餵馬,劈柴,周遊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告訴他們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我將告訴每一個人。

在這所自然農法大學校,有每日充實的勞動、有早晨摘下的美味的蔬果、有令人驚喜的季節變化、有對生命環境抱著真摯熱愛的人們…,這樣難得的相遇,我也想盡我所能的,告訴每一個人。

學校也歡迎體驗入學,或許你也願意來親身體會一下?

日常風景
花了五天,搭了一座溫室

 

自然農法認證的檢定實習
歡迎來到自然農法大學校!

 

[1]MOA自然農法為日本岡田茂吉(1882~1955)於1935年所提倡,栽培過程中不使用化學肥料與農藥,發揮土壤原本力量的農業生產方式。

[2]位於靜岡縣伊豆半島中心部,佔地約100公頃,1982年為了永續型農業生產方式的推進而設立,農場內四季諸花綻放,包含了牧場、學校、古民家、家庭菜園、賣店,除了進行自然農法的耕種與研究之外,也提供了現代人假日療癒身心的空間。

[3]日本目前主流的小黃瓜栽培是以南瓜為砧木的嫁接栽培,能夠對抗病害,並能結出帶有光澤沒有果粉(為了防止水份蒸發而自然產生於果實表面的物質)的小黃瓜,但一般認為風味較差。講究的傳統漬物業者,通常堅持使用帶有果粉的小黃瓜。

[4]出自「自然農法国際開発研究センター」的種子。該機構以自然農法進行作物的育種與採種,其種子特色是能適應低肥環境與草生栽培(與綠肥、雜草共存)。

[5]為日本古來的耕耘方法。將土壤的表層與深層(約60cm~1m處)交換,具有抑制雜草、害蟲,讓原本堅硬的心土層變得柔軟等效果,之後種下的作物根系能夠得到良好伸展。

[6]炭素就是碳,此農法起源自巴西,主張氮肥養出的是「腐敗型田地」,會招致病原菌與害蟲,改以投入一般認為不易分解的碳氮比高(40以上)的有機物,增加土壤中的菌類,培養「發酵型田地」的一種農法。

[7]MOA生產者宣言:1.做一個希望人們健康與幸福的生產者;2.透過農業,做一個抱著夢想與生存意義的生產者;3.珍惜自然與生命,從事創造性的農業;4.常時留心地產地消之推行。

[8]分別施以草質堆肥、牛糞堆肥、化學肥料的連作試驗以邁入第十五年,MOA自然農法鼓勵連作,因為「土壤和作物兩方會產生適應性」,作物反而會越長越好。據農場資料顯示,高麗菜在第六年病害達到高峰,第七年後生病植株銳減,幾乎消失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