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新竹CSA測試農場:產銷與社區的連結

首圖/蔣慧仙

你或許聽過CAS(Certified Agricultural Standards,台灣優良農產品證明標章),但你知道什麼是CSA嗎?

所謂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即是「社區協力農業」,簡單的來說,就是「食物生產者 + 食物消費者 + 每年的互相承諾 = 社區支持型農業和無限的契機」。在這個關係裡,人們負責支持農場,農場負責餵養人們,並共同分擔潛在的風險和收成,正是因為這樣的一來一往,造就了生生不息、不斷循環的農業。這樣的概念最早於 1960年代被提出,範圍包含德國、瑞士、美國和日本等國,主要關心的是食物安全和農業土地的都市化問題。

工研院研究員陳建泰先生在觀察國外CSA案例後,深深覺得台灣應該也了解,並且實行這樣的概念,決定在新竹工研院附近設立了一個「測試農場」,先透過兩分地的農田,測試台灣CSA的可行性,若成功,則往後再推廣至更大的範圍及地區。

首先,我們先來介紹位於新竹三重埔的這個測試農場吧!

測試農場位於新竹縣竹東鎮鄰近國道三號93公里處,面積約0.2公頃,距離工研院2.8公里左右。

針對這個計劃,陳建泰進行三個月的田野訪談,藉此訪談而認識農民,並且取得測試田土地,並且透過每週固定的會議規劃組織、討論工作分配後,決定分為三個角色,分別是農場顧問、核心夥伴,以及支持夥伴:

  • 農場顧問:主要負責指導農場農務管理、栽種計畫擬定與相關資源取得,如:農會訊息、產銷班運作、種苗…等等;
  • 核心夥伴:即是參與農務的夥伴,負責訂定農務規劃(施作農法、整地、育苗、施肥、灌溉、除草與收成)、生產分配(收成作物採收、行銷與配送);
  • 支持夥伴,不參與農務:可得到核心夥伴所種植的農作物。

其中,負責種植的核心夥伴每半年須繳交300元,而支持夥伴則每半年須繳交3000元作為支持整個計畫的資金來源。目前核心夥伴中,有一位專業農夫(莊正燈)以及七位社區媽媽受邀成為核心義工,這八位在測試農場中栽種,共同負責20個家庭的稻米及地瓜來源。

在這個測試農場中,陳建泰引進「樸門設計」(Permaculture),「Permaculture其實是一種原則,如果用短短幾個字來形容,就是『照顧人、照顧土地、分享多餘』」陳建泰笑著說道。樸門設計最早是由澳洲比爾.墨利森(Bill Mollison)和大衛.洪葛蘭(David Holmgren)於1974年所共同提出的一種生態設計方法。

樸門設計重點放在「可持續性的食物生產方式」,其精神所在就是發掘大自然的運作模式,再模仿其模式來設計庭園、菜園,甚至是生活,以尋求並建構人類和自然環境的平衡點。以雜草為例,對於農夫來說雜草是個棘手的問題,如果想抑制其生長,必須不停噴水,而對於樸門設計來說,縱使雜草叢生,整個區塊的生態依然正常運作著,在休耕時,也可以恢復地力,根本無須除草,更加印證了「照顧土地」的概念。


雲端農夫的年輕朋友,一起參與稻穀的收割過程

隨著工商業逐漸蓬勃發展,許多青年學子對於農業的陌生感逐漸增加,為讓更多人了解農業、親近土地,青平台基金會及台灣農業陣線與測試農場的專業農夫莊正燈先生共同合作,在7月19日至7月21日舉辦為期三天的「雲端農夫-稻作完全攻略.收成篇」活動,在這短短幾天,活動成員可以體驗到親手收割稻禾、脫粒、烘乾處理的獨特經驗,甚至可以擁有一袋袋自己親種、保障健康的米,這些從小到大可能只在電視上看過的動作,都可以親自下田體驗。

以7月20日的活動為例,成員將一齊收割在春天時種植的「新香米」桃園三號米,農田主人阿燈(莊正燈)為此活動更特別借人工脫穀機讓年輕朋友體驗,只見成員各個在烈陽下汗如雨下地不停踩著踏板,臉上不見倦容,卻只看見每個人臉上感到新奇、滿足的笑容。

「其實以這片田的大小來說,我用機器的話,他們花一整天弄的成果,機器用十分鐘就做完了」阿燈說,「但就是因為現在年輕人都沒有去做過,所以我願意去借人工脫穀機,為的就是讓這樣的經驗傳承下去,農業才不會被遺忘,如果都沒有人教,有一天可能真的會被忘記,這個活動的『傳承』意義大於收割本身的實質意義」阿燈雖笑著說,但仍然能感受到他的語重心長。

前後不停提到阿燈,但這位「阿燈」到底是何許人也?阿燈是測試農場的專業農夫,他種出的米品質有口皆碑,今年剛剛獲選成為「建國百年 10大經典好米」的得主。

阿燈的個性十分開朗,也非常健談,跟參與農事的年輕朋友、工作上的夥伴互動都相當良好,不過阿燈並不是從小到大都是農夫。他曾經是紡織工廠老闆的他,從小工廠開始做起,一直開到大工廠,期間也接觸過業務的部分,「但是當業務、當老闆的壓力太大了,我還是比較喜歡農田,那是我的興趣」阿燈笑著說。後來毅然決然回到農田,每天四點起床,耕作到十點、十一點,接著午休到兩點繼續耕作到傍晚,「這樣的生活生理上很累,但是我很喜歡,所以我心理上一點也不累。從前的我是相反,因為沒那麼喜歡,就算生理上不累,心理上卻很累。」

重回農田的阿燈就像又找到自己的一片天,每天充實地過著,臉上的笑容是滿滿的、農人特有的純樸。「真的很感謝阿燈,如果不是他,今天這個活動不會那麼順利辦起來」協辦單位之一,清大頭前溪社代表,同時也是雲端農夫活動成員的劉冠呈說。先前提到的青平台基金會與阿燈是「契作」關係,即青平台將整批收購阿燈的農作物(稻米),再把這批稻米包裝設計成社會企業的概念售出,而這樣的夥伴關係,是雙贏的局面,阿燈的稻米保證通通賣給青平台,而青平台則可利用阿燈種出的高品質稻米,製造成其他相關商品賣給消費者。

CSA的概念在台灣上未被大眾普遍認識,若這個計畫成功,預計將推廣至更多地方,這種能同時對地球、人類都好的農業方式,應更被廣為了解。在新竹的測試農場,有阿燈及其他核心義工媽媽的細心照料、負責人陳建泰還有許多當地居民的共同參與,從剛開始的草創時期,到現在愈來愈上軌道的情形,成果指日可待,讓我們持續關注這個測試農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