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街日式宿舍陷都更危機—【第一次填「具古蹟或歷史建築價值建造物提報表 」就上手】

【第一次填「具古蹟或歷史建築價值建造物提報表 」就上手】
——溫州街日式宿舍陷都更危機

對象:所有關心日式宿舍文化資產的民眾,資格不拘,保證第一次就上手!
時間:放學後無聊嗎?下班後閒著嗎?抽出1小時,跟我們一起來填表
目的:關心溫州街日式宿舍、綠地、老樹和瑠公圳,使其免於剷除,共創多贏
費用:幾頁A4紙張列印費+郵寄至臺北市文化局的郵資

1945年美軍空拍影像,細紅框為原群落範圍,粗紅框為現況所僅存部分。 (來源:凌宗魁)(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系統。)

一、主旨:

臺大溫州街52巷日式宿舍群、周邊綠地、老樹、部份瑠公圳與所有歷史人文脈絡,恐面臨了都市更新案發展下的拆除危機。

日前,都更案已召開公聽會,將繼續依法行政,按步進行。溫州街日式宿舍群尚未取得古蹟或歷史建築等文資身分證明,部份居民甚稱之為一群破爛房子,境況已如刀下俎肉。

既名為「都市」更新,又是公有地之「公辦都更」,自須顧及社區鄰里公眾利益。這是大家的溫州街,後續發展需要更多人一起關心。敬請一人一信,向文化局提報溫州街日式宿舍群文資價值。

嗚呼哀哉,臺大要都更溫州街老宿舍群(來源:陳板)

二、說明:

溫州街日式建築群與周邊環境,即將在都市更新案的推動之下剷平,淪為鋼筋水泥堆疊遊戲場,埋葬人文記憶,破壞早已所剩無幾的瑠公圳水文紋理與生態,繼續推高周邊房價讓學生更難以負擔租屋費用,增加大量碳排,呼應都市熱島效應讓地球升溫…..

然而,臺大公有地的都市更新,不僅僅是周邊居民的事,也是全體市民的事。高樓大廈新房子與豪宅,是少數人享有的利益,但直接導致周邊優質環境消失、剷除文化資產、綠地變水泥…,這必是全體市民的損失。

當然,都市的確需要發展,周邊私有地三十年舊建築也需要保養維護。但,歐美各國早已棄置「拆除重建」的都市更新傳統思惟,改以「社區發展」為導向,以「整修」或「維護」等細緻環境修補手法,讓舊建築現代生活機能一樣完善,諸如電梯、漏水、消防、老舊補強、白蟻、採光、通風…都可解決,不需要拆除舊房子。

而日式建築的活化再生,臺灣處處有優質案例:臺北市青田七六、宜蘭市賣捌所、臺南多棟老屋精彩第二春…,都能站在歷史脈絡之下,以嶄新活力豐富了當代生活。此番價值,豈是推土機剷平重建之舉可相比擬?

吳翰中如是說:「台大應該把這些老房子保留下來,當做城巿裡的人文講堂,用open course的理想,開放給巿民甚至是全世界的人參與,當一個大學能夠在一座城巿裡樹立人文新傳統,那她就已經是人們心中的世界百大。」是啊,諸如此類,還有千百種精彩的想像,可以促進老房子空間活化經營,吸引各方資源以平衡財務,彰顯更多人文價值與教育理念。

卻為何,溫州街都更案只瘋狂擁抱高容積率的房地產開發模式,一頭熱地崇尚「拆除重建」的狹隘「推土機式都市更新」思惟,卻不願意尋求更多元開放、關懷環境的多贏策略?

優質環境,豐富生態,珍貴的日式宿舍群落 (來源:凌宗魁)

三、您可以做的事:

當環境保護到了危急存亡時刻,文化資產法令是其中一項工具,幫助文化資產能抵抗真實世界裡永無止盡利益追逐遊戲的生吞活剝。

如果您認同溫州街這些少數僅存的日式宿舍群落價值,希望在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生活之中,還能保有巷弄中徐徐微風、日式建築老房子活化、綠地上豐富生態花草蝴蝶、水圳有魚兒在游…等等優質生活體驗,懇請您:

(1)幫忙填寫一份「具古蹟或歷史建築價值建造物提報表」。(下方有範例可下載)

(2)將紙本寄至「臺北市政府文化局,11008 臺北市信義區市府路一號四樓東北區」。

事在人為,一個人寄,跟十個人、一百個人寄的效果,絕對有差別。讓我們一起為一個更美好多贏的生活環境打拼,各自盡一份棉薄之力。

要請您包涵的是,因文化局僅接受紙本提報,熱心的您便需要負擔一點點費用,乃是幾頁A4列印費與郵資。

溫州街現況 (來源:張鐵志)
一人一信,向文化局提報溫州街日式宿舍群文資價值

四、資料:

**空白提報表格下載,「具古蹟或歷史建築價值建造物提報表(非所有權人適用)」

**提報表格範例下載(凌宗魁提供,歡迎以此份為基礎,自行補充修改)

**照片與更多資料(彙整自凌宗魁提供的資料):

吳嘉浤〈台大孕育的社區──大學里日式宿舍的故事〉

凌宗魁「溫州街52巷緊急提報參考專區!」(Facebook)

陳板「嗚呼哀哉,台大都更溫州街」(Facebook)

李芃萱、吳嘉浤〈台大校方在日式宿舍保存中的角色)

2000年薛琴老師做的日式宿舍調查資料

「大安區大學里溫州街52巷3號」

「大安區大學里溫州街52巷4號」

「大安區大學里溫州街52巷5號」

「大安區大學里溫州街52巷7號」

「大安區大學里溫州街52巷8號」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