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菜學堂,教你如何揪團買好食

多人喜歡揪團購省運費,但要當一個好主購卻不簡單,謝昇佑、余馥君去年在永和,推廣向農民團購無毒農產品的「社區菜市長」,卻發現許多有意願當菜市長的民眾,因為不會分菜或揪團而打退堂鼓,上週二起他們開設「買菜學堂」,當場讓菜市長實習怎麼分菜,每週還試吃當季新鮮農產品、講農民故事,讓菜市長揪團兼推廣理念。

整單、分菜,當菜市長學問大

謝昇佑(右1)認為,教育消費者,才能讓有善土地的概念長久流傳
謝昇佑(右1)認為,教育消費者,才能讓有善土地的概念長久流傳(攝影/林慧貞)

農食整合平台「好食機」創辦人謝昇佑、余馥君,去年發起「社區菜市長」農食互助網,邀請永和附近民眾,順手揪團購、順路幫農民送菜、順口推廣友善環境理念,透過直購降低運輸成本,讓農民拿到85%收益,其餘15%當成平台行政和推廣農食教育費用。

經過許多媒體曝光後,探詢加入的民眾越來越多,但曾揪團的菜市長大約只有十人,每週積極購買的仍停留在一隻手,「我想大部份的人應該不是要搭順風車,而是不知道怎麼開始。」

謝昇佑說,許多有意願當菜市長的人,可能不得其門而入,不知道怎麼揪團、分菜,還遇過菜市長將菜寄到辦公室,卻怕被長官罵,無法分菜,團員挑菜也時有所聞,因此希望開設「買菜學堂」,讓菜市長實習交流,兼推廣農食理念。

去年菜市長每兩週就會舉辦農食講堂,進階版的「買菜學堂」則固定每週二在永和社大聚會,週二第一次開講,當場讓菜市長試著將20斤小番茄,分成一斤小包裝,只見菜市長不是少拿就是多秤,盯著磅秤數字將多餘的番茄拿出網袋,大嘆農民真不簡單。

積極揪團的菜市長陳曉雲說,有些水果如芭樂,一箱大大小小不均,只能用大概的重量來算,小番茄則需要動用磅秤,一箱大概分裝20分鐘,實際操作後才充分體會農民的辛苦,至今還沒辦法用手直接感覺重量。

一旁余馥君忍不住插話:「我可以直接用手秤喔。」她笑著說,這種事情需要練習,但如果由農民一盒一盒裝好送過來,一個箱子大概只能裝十斤番茄,若分攤給消費者,同樣運費可以買到更多東西,也能減低農民麻煩。

余馥君統計,菜市長整單和分菜大約各佔4小時,為了讓他們更方便估計數量,網站貼心分成團購和零買規格,不但建議團員數量,還提醒菜市長什麼水果可能需要自備磅秤分裝。

菜市長當場實習怎麼將20斤番茄分成一斤裝
菜市長當場實習怎麼將20斤番茄分成一斤裝(攝影/林慧貞)

預購取菜免費聽講座,降低食物浪費

農民也會出席買菜學堂,向消費者直接溝通理念
農民也會出席買菜學堂,向消費者直接溝通理念(攝影/林慧貞)

除了樓上揪樓下一起團購,買菜學堂也提供預購取菜服務,零買的消費者提前一週下單,週二取菜還能直接留下來免費聽課。

這個想法曾經過一番討論,有人認為可能要限制消費金額,否則買一包30元的菜,和菜市長一樣都能免費上課,但內部討論後認為,既然買菜學堂是為了推廣理念,就該讓更多人參與。

社區大學原本就有市集,這樣的制度是為了讓習慣零買的散客轉為預購,先前好食機在社大辦小農市集,常常要處理賣不完的菜,有時一多就是3、40包,只好辦公室每個人分一分帶回家煮,不僅增加工作人員負擔,也可惜了農民的心意。

余馥君說,預購可以讓農民養成預報習慣,安排出貨數量,也能減少上架後賣不完的浪費。但農業畢竟靠天吃飯,農民有時報的是小白菜,採收時發現長得不如預期,因此預購單上的蔬菜箱,不寫特定作物,僅寫「葉菜類」,希望消費者一同體會農業生產的不確定性,吃最當季的新鮮蔬菜。

余馥君(右)向菜市長解說木瓜的栽培方式
余馥君(右)向菜市長解說木瓜的栽培方式(攝影/林慧貞)

聽農民故事,用吃實踐食物正義

買菜學堂另一個重大任務是講故事。每週學堂都有不同主題,搭配精心準備的本土好食,例如談嚴肅的台灣農業發展歷史,佐以地瓜、麵食,談食物商品化,就讓菜市長親自洗野生愛玉試吃,軟硬兼施,讓消費者吃吃喝喝也能了解食物正義。

謝昇佑認為,買菜學堂讓社區菜市長與眾不同,「現在連便利商店都賣起有機產品,還掌控物流、貨運,如果只是賣東西絕對活不久,」透過農食教育,消費者吃下口中食物時,可以知道他們從何而來、對土地的影響,如此友善環境的推廣才能長久,「上過課的消費者,可能就不會到便利商店買農產品,而會支持社區農業。」

農食教育有多重要,數字會說話。好食機曾輔導部落農民不用任何資材種田柿,結果甜柿大小不一、無法分級,但經過說明後,菜市長都很能認同農民的困境,短短一週就搶購一空;這個農民的哥哥同樣沒用農藥種甜柿,但施了些許有機肥,還精心分級,賣得竟沒弟弟好,今年就決定不灑肥也不分級了。

謝昇佑開玩笑說,他們賣的都是醜醜的農產品,「因為漂亮的就不用說了,醜才有故事好說 。」台灣很多農民為了守護土地,堅持不用農藥化肥,但消費者如果不了解背後的故事,這些農民遲早消失,買菜學堂希望讓消費者變推廣者,用吃實踐食物正義。

買菜學堂_long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