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缺工系列報導(3)最手感的嫁接苗產業找無工 瓜果產業臉都綠了

10557195_10204876771383044_104641447341421007_n.jpg

講到番茄,大家最常聯想到的一句廣告台詞就是:在義大利,大家都說「番茄紅了,醫生的臉就綠了!」主要是講番茄富有茄紅素,是很好的抗氧化食材。屬於溫帶作物的番茄來到台灣,原本適合生長的季節在秋冬季,但透過農業技術改良,夏季也可以吃到甜美的番茄。

番茄可以成為台灣一年四季盛產的果蔬,除了靠設施栽培控制氣候變異的影響,番茄的嫁接技術則是克服台灣夏季高溫多濕,番茄生長容易受到青枯病、根瘤線蟲病及萎凋病等土壤傳播性病害危害以及植物輪作障礙的關鍵技術。

青枯病等靠土壤傳播的病害,可說是番茄的「癌症」,就算噴農藥防治,效果也不好。不過民國87年起台南區農業改良場與亞洲蔬菜研究發展中心引進番茄嫁接栽培試作,以茄子苗為砧木,番茄苗為穗木,將番茄苗嫁接在茄子苗上,竟然克服了困擾農民的番茄癌症問題。

經過試驗,番茄嫁接苗無論在抗病性、耐淹水性等效果均比實生苗好,雖然單株的番茄產量比不上實生苗,但存活率卻高得多。因此生產番茄嫁接苗逐漸成為市場上農民的最愛,也讓番茄成為一年四季都可生產的果蔬。

根據台南農改場的概估,台灣地區番茄全年栽培面積約為 4,500 公頃,包括大果、小果及加工番茄,種苗需求量約在 9,500 萬株以上,雖然以秋冬季栽培為主,但夏季栽培面積也逐漸增加,嘉義縣的太保市、水上鄉、六腳鄉及民雄鄉等的設施栽培已成為夏季番茄的主要生產地。

蕃茄嫁接依賴手感 人力嚴重缺乏

10562567_10204876843384844_5185781982751462812_o
勇壯育苗場負責人黃仲毅(攝影/汪文豪)

位於嘉義縣六腳鄉的勇壯育苗場,不但是嘉義縣最大的育苗場,每年供應嫁接苗的數量超過兩千萬株。除了主要生產這種將番茄穗木嫁接在茄子砧木的番茄嫁接苗,還有苦瓜穗木嫁接在南瓜砧木的苦瓜嫁接苗、黃瓜穗木嫁接在南瓜砧木的黃瓜嫁接苗,以及甜椒穗木嫁接在辣椒砧木的甜椒嫁接苗等。

勇壯育苗場的負責人黃仲毅今年39歲,十四年前當兵退伍後即到分別到台南農改場與種苗改良繁殖場學習不同瓜果的嫁接繁殖技術,回家鄉發展育苗事業。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成為雲嘉南地區規模數一數二的育苗場。

走進俗稱「手術室」的作業空間,只見女性作業員們細心熟練地拿著細薄的刀片,以適當角度分別在不同的瓜果苗半身劃一刀,再用橡膠套管或是夾子,將帶土的砧木苗銜接上帶有葉子的穗木苗後,再放回苗盤。

不同的作物,銜接的方式雖然也不同,例如番茄嫁接苗是用橡膠套管銜接番茄穗木與茄子砧木,黃瓜嫁接苗或苦瓜嫁接苗則是將黃瓜或苦瓜穗木用夾子銜接南瓜砧木,但是作業員的刀工與銜接的技巧非常重要。黃仲毅說,如果穗木與砧木切割的角度不相符,銜接密合的效果不好,都會影響嫁接苗的存活率。

嫁接作業可說是非常強調「手感」的工作,不但依賴人力,更依賴經驗與技術熟練度。雖然國內外已有嫁接機械研發與應用,但始終還無法大規模取代人力。但在農村,不但缺工情形嚴重,這種不必曬太陽的嫁接手工作業因為枯燥,年輕人沒有興趣,因此從業者不是五、六十歲的阿嬤,就是稍微年輕的外配。

1898255_10204876864985384_3146637259221366276_n
番茄嫁接苗需要透過橡膠套管,縝密地接合番茄穗木苗與茄子砧木苗(攝影/汪文豪)

缺工限制產業發展

10623311_10204876816464171_1112356220916404638_o
從事嫁接作業需要細心與耐得住枯燥,因此從事者大多為女性(攝影/汪文豪)

「即使工資喊到一天一千五、一千六,缺工情形還是很嚴重,」黃仲毅說,嫁接作業不是一般人隨便就可以勝任的,要從最基本的見習與整理苗盤開始,到勉強可以上手,起碼要三個月的時間。到正式可以勝任的程度,起碼必須達到嫁接苗的存活率滿七、八成以上,才算及格。

黃仲毅說,熟練的嫁接作業員,不但每分鐘完成的嫁接苗株數多,更重要的是存活率高。這些嫁接的苗盤從「手術室」移到「留觀區」觀察三、五天,看不同苗盤植株生長的情形,就知道作業員功力的深厚。厲害的作業員,嫁接苗存活率可以達百分之百,但也有菜鳥作業員,嫁接苗存活率不到五成。

也由於嫁接作業非常費工,因此嫁接苗的價格都比一般實生苗貴至少兩倍半以上,但對農民來說,使用嫁接苗栽種小番茄或其他瓜果,抗病性與存活率遠較實生苗高,即使價格較高,仍會優先選擇嫁接苗栽種。

「嫁接苗目前供不應求,而且農民的需求只會多、不會少,發展無上限,問題是缺工限制了產業發展,」黃仲毅說,這個產業卡在年輕人不願意做,政府又不同意開放農業外勞,就算想要投資增產滿足農民需求,也無從做起。

黃仲毅說,在他的生產作業線當中,能夠盡可能機械化與自動化的部分都已經做到,唯獨在嫁接的部分仍非常依賴有經驗與熟練的手工,而培養一位夠水準的嫁接作業員非常不容易,國內既然沒有年輕人要做,為何不能開放農業外勞呢?

「政府要保護國內勞工沒錯,問題是保護一個國內已經找不到勞工的產業,又不開放農業外勞,最後只是扼殺整個產業發展,」黃仲毅強調。

嘉義縣農業處長林良懋說,這幾年雲嘉南地區的瓜果產業興起,農民對於嫁接苗的需求暢旺,但農村缺工的問題不只影響作物收成期找不到工人採收,連帶也限制了農業相關產業鏈的成長。為了台灣整體農業的發展,農委會與勞動部實在應該坐下來談,思考適度開放農業外勞的可行性,不應該再互踢皮球,用鴕鳥心態面對農業缺工的問題。

閱讀「農村缺工系列報導」全系列文章,請點選這裡

10557195_10204876771383044_104641447341421007_n
嫁接苗需要作業員的細心與經驗,才能有高存活率。但目前普遍面臨缺工的問題(攝影/汪文豪)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